与皇城宫殿尤其是德寿宫的不凡气度相比,官署的营建就当然要局促窄隘许多。不仅如此,许多官署的营建几番迁徙,颇费周折。由于临安城城池范围不大,此前仅作州府,官署数量有限,占用面积也不大。所以骤然升为都城,面对如此多需要安置的中央地方官署,的确也是勉为其难。 官署用地困难 解决官署的用地问题,首先是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如留存下来的北宋时期官署,城内尚未开发的空地。城内最大的一处官署用房,位于凤凰山脚的州治已经作为皇宫使用。两宋之交,位于井亭桥南的俞家园一带有一片较大的沼泽地,除了邻近人家在这里种水稻、茭白,无人使用。由于地势低洼,容易积水成灾,作物不易收获。当时有谚语说:“俞家园,大雨好撑船。”这么一块原住民心目中百无一是的荒地,被临安府改造成十分繁华的官署区。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厅、卿监郎官宅(即九官宅)、三省枢密院激赏钱库都营建在俞家园。《咸淳临安志》中记载,点检行在赡军激赏酒库所、主管文字厅、干办公事厅、都钱库官厅也在俞家园。据说一时之间,许多人在这块井井有条棋盘状分布的官署区产生迷失感,因为按照一个模子统一建设的房屋、道路缺乏识别性。“今则如蜂房蚁窝,尽为房室屋舍,巷陌极为难认,盖其错杂与棋局相类也。” 其次是有选择的征用城内规模较大的寺庙。在已有土地资源难以满足用地需求时,征用其他建筑就成为必然选择。最高行政机构三省枢密院的官署不能距离皇宫太远,丞相们平时要定期到皇宫上朝,不仅如此,倘若有紧急大事,相互商量之后,还要进宫请皇帝定夺。位于御街旁边,紧邻皇宫北门和宁门的显宁寺成为最佳选择。城北净因寺安置了诸多行政机构。军器所被安置在大中祥符寺,这个地方与砖街巷很近,也就是后来的孩儿巷。秘书省当初也是以法慧寺为官署,后来才换在更加宽敞的清河坊地块。类似征用寺庙的官署还有不少,这里就不一一枚举。 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征用私人地块建造官署,这时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个是长期租赁,一个是买断。秘书省刚搬到临安府城时,曾经短暂租用宋氏人家宅院办公。所谓买断,现在的流行说法是一次性的拆迁安置补偿费。《咸淳临安志》中记载,大理寺绍兴二十年选址改建,增建官舍,改造吏院,自治狱都辖至推吏的家属,都安排入住,并加强门禁制度。直至淳熙年间,才基本完成大理寺用房的修建工程,大理寺卿的厅堂位于中间,断刑官吏家属居住在东侧,治狱官吏家属居住在西侧。大理寺迟至此时才得以扩建,显然也是拆迁民居才获得土地用于修建官署和官舍。只要补偿标准足够高,拆迁通常能够顺利开展。有个类似的官府工程,可以作为参考。绍兴二十八年(1158)秋七月朝廷下诏,“筑皇城东南之外城,命领殿前都指挥使职事杨存中莅其事。増展出故城十有三丈,计用三十余万工。凡民居所占以隙地偿之,每楹赐钱十千,为改筑之费”。 虽说用地紧张,但是一旦获得比较适当的用地,通常会经过周密规划,加以合理布局,营造出规整周正的衙门气派。具体情况如何,我们可以通过秘书省和临安府治这两个案例管窥南宋官署的建筑情况。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官署,主要是由于关于他们的文献资料相对比较完整。 秘书省建筑布局 秘书省“监掌古今经籍图书、国史实录、天文历数之事”。也就是说秘书省大致相当于国家图书馆,另外还有国史馆、天文台的功能。南宋建炎三年(1129)四月罢,绍兴元年(1130)二月复置。主要官员有秘书省监、少监、丞,属官有著作郎、著作佐郎、秘书郎、校书郎、正字等。 南宋秘书省总体布局复原图 柴洋波制作
绍兴初,秘书省“权寓法惠寺”,绍兴十三年(1143)十二月,按照秘书丞严抑之奏请,宋廷诏令两浙转运司在殿司寨基址上予以重建,具体位置在天井坊之左。 《南宋馆阁录》卷二《省舍》载:“绍兴十三年十二月,两浙转运司建秘书省,十四年(1144)六月二十二日迁新省。地址在清河坊糯米仓巷西,怀庆坊北,通浙坊东。地东西三十八步,南北二百步。”据此地名可以大致明确秘书省在今天地图上的四至范围,东起华光巷、南临清河坊,东西宽约60米,南北长约316米,建筑面积约18000多平方米。 我国古代建筑布局以轴对称为主,通常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体量最大,规格最高。房屋建筑与围墙围合而成一组院落,多组院落构成建筑群,院落数量与建筑群大小通常由建筑等级和实际需要决定。秘书省官署建筑群的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是大门、右文殿门、右文殿、秘阁、道山堂、著作之庭。 《南宋馆阁录》对这些建筑均有言简意赅的描述:“大门三间七架。门南向,两傍筑短墙,设梐枑。门台左右列绿叉子。”“右文殿门三间七架。东西偏门各一间,夹屋各四间,皆五架。”“右文殿五间。殿后秘阁五间,高四丈。阁前有拜阁台,接右文殿。”“阁后道山堂五间,九架。堂前瓦凉棚五间。西有日幄一,冬设春收。”“著作之庭三间,七架。”《梦粱录》卷九《秘书省(国史敕令附)》记载,其匾由宋高宗御书,“省有殿匾,曰右文之殿”。右文殿门也由宋高宗御书门额。宋高宗定殿名为“右文”,主要是为了标榜南宋朝廷右文之意。 除中轴线上的建筑之外,在东西两侧均有廊屋等附属建筑,《南宋馆阁录》卷二《省舍》记载:“门东廊六间五架。监门、直舍、守门执事官房,装界作在焉。门西廊十间五架。点检案、知杂案、经籍案、祝版案、太史案、宿直房在焉。”右文殿门前左右设两水池。右文殿门东廊全部是值班部门,西廊除一个夜间值班室外,其余皆为秘书省职能部门用房。 《咸淳临安志》卷七《秘书省》提到秘书省内书库众多,“日历、会要库各一,经、史、子、集书籍库六,分列于右文殿外东、西两庑;又有书板库,在著庭之右”。关于书库情况,《梦粱录》记载似乎略有不同:“著作庭西庑日历会要库,经史诸子书籍库,共七库,俱列于殿外东西两庑。书列库在著作庭之右。”《南宋馆阁录•续录》卷二《省舍》对秘书省内藏书的储存和管理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次五间为子库,次五间为经库,次一间为潜火司,次一 间为国史院夹门。自夹门西折南,接东偏门……次五间为集库,次五间为史库,又二间为碑石库。”右文殿东庑由南至北依次为潜火司、经库、子库,右文殿西庑由南至北依次为碑石库、史库、集库。 此外,在右文殿西庑之外有宝库一所。右文殿后面为秘阁,其匾亦为高宗皇帝御书。《梦粱录》记载:“专奉御书制书画古器等,两庑列累朝制书,石刻。”《南宋馆阁录》卷二《省舍》对右文殿和秘阁之间的建筑也有详细记载。秘阁前东侧有图画库一间,古器库一间;西侧有印版书库三间。秘阁书库两间东西对称分布,拜阁代班所两间东西对称,以及馆职居所。秘阁夹廊处还有一间瑞物库。 道山堂,在秘阁之后。《咸淳临安志》载,宋高宗御书杜甫《山水歌》于屏,仍诏将作监米友仁书匾。查杜甫诗集,此处所言《山水歌》应为《戏题画山水图歌》: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翦取吴松半江水。 据《南宋馆阁录•续录》记载,在秘阁之后,道山堂之前沿占制设置了石渠。渠长五丈,广一丈五尺,终年蓄水,并可种植荷莲。著作之庭,在道山堂之后,匾额为胡铨所书。庭后有小轩,置石刻东坡画竹于中。“东西四阁,著作、著佐位焉,后有池二。”除图书书画收藏功能外,秘书省内设有国史实录院,在右文殿东;设有提举厅,在殿西。设有国史日历所,在著作之庭东庑,日历所内有汗青轩一座。设有编纂会要所,在著作之庭西庑。在含章亭之右建有浑仪台,为太史局推占星象所用仪器。 秘书省后圃建有多座亭台楼阁,还有水池小桥,景致优雅,李心传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认为功劳首推陈骙。“淳熙中,陈叔进枢密,为秘书少监,始葺广之。后园颇华丽。”具体建筑数量和分布情况,《咸淳临安志》记载比较详细:“后圃有群玉堂,以苏轼画竹真迹为屏,有蓬莱,前为池,度以石桥。池之前各累石为山。又有芸香亭、席珍亭、方壶、含章亭、茹芝馆、射圃、绎志亭。盖自淳熙初,陈骙为少监,始经营,来者增葺,颇为华邃云。” 秘书省多年经营,楼宇颇多,环境优雅。《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二《秘书省》中记载,宋光宗禅让后,右相赵子直甚至奏议将秘书省作为泰安宫,供奉宋光宗。宋光宗不愿意搬出宫中,才不得实行。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秘书省的办公条件在官署当中已经是让很多人羡慕不已。 临安府治建筑布局 南宋临安府治,是南宋京都的最高行政机关,领赤县钱塘、仁和,畿县余杭、临安、富阳、於潜、新城、盐官、昌化。《宋史》称其职能为“掌畿甸之事,籍其户口,均其赋役,颁其禁令”,统领京都一府九县的民政、司法、赋税、治安等事务。临安知府大多由宗室和亲信等“卿监、从臣监”,如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至九年(1173)就以皇太子知临安府,专称“府尹”。因此南宋朝廷十分重视府署行政机构的健全与效能的发挥,其地位非同一般州府,具有特殊的地位。相比秘书省,临安府治的布局要复杂许多,建筑也多一些,《咸淳临安志》中的《府治图》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当时官署的房屋分布情况。 《府治图》
根据文献记载,结合考古发掘,南宋临安府治范围大致为东到流福坊桥(今劳动路),西至西城边(今南山路),北与府学(今孔庙,在三衙前)为邻,从临安府衙实际建筑群分布情况看,在州桥以南的府判三厅即府判南厅、府判北厅、府判东厅应该都属于府衙范围,因此南界应该在府判三厅南界。对照今天的地图,南北长约200多米,东西宽约400米,建筑面积约80000平方米,远大于秘书省。 南宋初年临安府治迁至此地时,显然经过了一番规划设计,布局比较合理。对照《府治图》,结合《梦粱录》中的文字介绍,依照由南至北,由东向西的顺序,可以清楚地找到相应建筑所在。 府治东南的府隅
府治整体布局坐北朝南,入府治门后,东侧是军资库与监官衙,西侧是帐前统制司。“入府治大门,左首军资库与监官衙,右首帐前统制司。次则客将客司房,转南入签厅。”《嘉泰会稽志》卷一《佥厅》中记载,诸州“幕职官联事合治之地”称为“签厅”(或作“佥厅”)。 从府治大门进入,向西经过佥厅门,入内可见临安府佥厅、安抚司佥厅。“都门系临安府及安抚司佥厅。佥厅外两侧是节度库、盐事所、给关局、财赋司、牙契局、户房、将官房、提举房。”结合《府治总图》看,在临安府佥厅的北面,由北向南,分别是将官房、盐事所、节制库。在临安府佥厅的西南面,由东向西,分别是财赋司、给关局、户上房、户中房、牙契局。 在临安府佥厅和安抚司佥厅的西面,是临安府的教场,占据府治很大面积。“投南,教场门侧曰香远阁,阁后会茶亭,阁之左是见钱库,分使库,搭材、亲兵、使马等房。”这些建筑结合《府治总图》看,香远阁位于教场的西南角,会茶亭位于阁北。在香远阁的北面,由北向南,分布着亲兵房、马院、公使库、使马院、搭材房、见钱库。与《梦粱录》描述的先后顺序略有不同。 以上是佥厅区域建筑的分布情况,从佥厅门走出,是一处院落,北面是正厅门,坐南朝北。“再出佥厅都门外,投西正衙门俱廊,俱是两司点检所、都吏职级平分点检等房。”在正厅门以北西侧有一排房子,由北向南,分别为书表、仪案、左局、手分用房。 设厅在正厅门入口正北。设厅又称正厅。“正厅例,帅臣不曾坐,盖因皇太子出判于此,臣下不敢正衙坐。”皇太子任临安府通判,始于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宋史•光宗本纪》载:“二月癸丑,乃立帝为皇太子;庆王恺为雄武、保宁军节度使,判宁国府,进封魏王。三月丁酉,受皇太子册。四月甲子,命判临安府,寻领尹事。” 《梦粱录》记载:“正厅后有堂者三,匾曰简乐、清平、见廉。堂后曰听雨亭。左首诵读书院。”正厅仅为虚设,厅后建有简乐堂、清平堂、见廉堂。据《咸淳临安志》记载,简乐堂为淳熙元年(1174)临安知府胡与可修建,堂名从宋光宗任临安府尹时所撰奏疏中一句“讼简刑清,百姓和乐”里摘出二字。 临安府治发掘遗迹
清明平轩位于简乐堂后。据《咸淳临安志》记载,轩名是潜说友所定,源自贾似道以此三个字褒奖他。见廉堂,位于中和堂前,旧名七间堂。听雨轩在中和堂后。听雨轩有房屋八间,名字取自苏轼诗歌“中和堂后石捕树,与君对床听夜雨”。 在设厅东面是东厅。“正衙门外左首曰东厅,每日早晚帅臣坐衙,在此治事。厅后有堂者四,匾曰恕堂、清暑、有美、三桂。”恕堂在东厅清暑堂前。《梦粱录》记载,“东厅侧曰常直司,曰点检所,曰安抚司,曰竹山阁,曰都钱、激赏、公使三库。库后有轩,匾曰竹林。轩之后堂,匾曰爱民、承化、讲易三堂,堂后曰牡丹亭”。 从《府治总图》看,在府治东面还有如下一些供府治内官吏闲暇时赏玩的堂阁建筑:如竹山阁,在讲易堂东南。三桂堂在承化堂侧。景苏堂在府治简乐堂西。松桧堂在中和堂西。香远楼旧为玉莲堂。临安知府潜说友在旧址上修建大堂,有房屋六楹,堂有二层。取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之语为楼名,此后香远楼成为府治赏景最佳处。香远楼稍东为茶亭,房屋四楹。亭前凿方池一口,竹山阁基址就在附近。在此可以平眺湖山水光,林影密疏隐见,有如在图画之中。“今惟环植以竹,稍存竹山之旧云。”在东厅的西边还有一些官吏用房。“东厅右首曰客位,左首曰六局房,祗候、书表司、亲事官、虞候、授事等房而已。” 官署营建小结 秘书省、临安府治几经辗转,历经多年才选定一块合适的场所作为长期的办公地点,府治内还有安抚司合署办公,说明当时官署征地不易,拆迁十分小心谨慎,避免引起较大的民怨。两座官署的建筑布局,充分表明事先经过周密设计,认真规划,体现了很高的营建水平。主要建筑尺度偏小的现象,说明当时去奢崇俭的指导思想得到贯彻,也是临安城用地紧张的体现。香糕砖、条石使用普遍,内部凿有水井,便于消除火险隐患。当时把消防官兵称为潜火军兵,分布各区的消防中队称为某某隅,《府治图》中就绘有府隅官署和瞭望塔。 秘书省收藏有诸多珍贵典籍,自然更加是消防重点。《南宋馆阁录•续录》卷十《职掌》记载, 为防患于未然,“西偏门外设潜火大桶二十,小桶三十八,栲栳杓百柄,铁搭钩二,临安府治发掘遗迹麻索二,藏于潜火司”。在道路两边摆放水缸或水桶,为灭火储备水源。 “阁前有拜阁堂,接右文殿。阁道路左右列水缸八。”右文殿前路左右共列十个大水桶,国史院前道路左右共列水缸七。除此之府治东南的府隅外,还有专门的潜火军兵,“潜火军兵六十六人,军员二人,看管殿阁军员六人”。安排数量众多的潜火军兵,目的只有一个,确保火险重地平安无险。 文章原名《见缝插针的官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