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钱塘江大桥炸桥的回忆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禹杭履迹
 
从“路岐人”到瓦舍勾栏,南宋临安南戏发展的转型之路
来源:《西湖歌舞几时休》  作者:徐宏图  日期:2019-12-13


早期南戏的剧本要靠“书会才人”来编写。“书会”是当时编演戏文、杂剧及“话本”等多种文艺样式作品的业余组织。今知杭州有“古杭书会”,编有《宦门子弟错立身》与《小孙屠》等;“武林书会”,编有《四春园》《杀狗劝夫》《丽春园》《三勘蝴蝶梦》等。温州有“九山书会”“永嘉书会”等,前者编有《状元张叶传》《张协状元》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后者编有《白兔记》等。苏州有“敬先书会”,编有《王十朋荆钗记》等。

宋代瓦舍勾栏模仿图.jpg

宋代瓦舍勾栏模仿图

“书会”源于何时尚不得而知,至迟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前后已出现,时上虞诗人李光(崇宁五年进士)作《戊辰冬,与邻士纵步至吴由道书会,所课诸生作桃花诗,以先字为韵,戏成一绝句》诗可证,不过这里的“书会”相当于后来的“私塾”,是教书的场所。降至南宋,“书会”已盛行,首见王十朋《梅溪后集》卷十七《悼亡》诗注“君今胜昨日书会”。此语说的是:王十朋做官后,一日忽言穷,其妻说:“你现在比起当年在书会里教书好多了。”据徐顺平《“书会”的性质及其演变》考证:此诗系王十朋于福建泉州任上为悼其亡妻而作,时为乾道六年(1170)。此后的记载渐多,如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十“隐语”说:“若今书会所谓谜者,尤无谓也。” 此接前文而说:古代所谓“廋语”,即今之“隐语”,已近俗了,至于书会所谓“谜语”,就更俗了,没什么好说了。又《武林旧事》六卷“诸色伎艺人”的“书会”条记录李霜涯、李大官人、叶庚、周竹窗、平江周二郎与贾廿二等六位伎艺人,其中李霜涯,表演唱赚“绝伦”;李大官人,擅演谭(弹)词;平江周二郎,善耍猢狲。又如耐得翁《都城纪胜》“三教外地”将“书会”与乡校、家塾、舍馆并列,并说“弦诵之声,往往相闻”。直接说到编写戏文脚本的书会也不少,如《张协状元》第一出【满庭芳】:“这回书会,要夺魁名”;第二出【烛影摇红】:“九山书会,近目翻腾,别是风味。”又如《宦门子弟错立身》题目下书“古杭(书会)才人新编”;《小孙屠》题目下书“古杭书会编撰”。

“才人”是对加入“书会”成员的称呼,比较达官贵人的“名公”,他们则是地位卑下而又风流跌宕、敢为市民阶层说话的文人。宋元戏文大多出于他们之手,如《王焕戏文》,“太学黄可道为之”;《王十朋荆钗记》,“吴门学究”敬先书会才人柯丹丘作;《拜月亭》,“吴门医隐”施惠作;《董秀英花月东墙记》,“九山书会捷机史九敬先著”;《小孙屠》,杭州医业世家萧德祥撰。《录鬼簿》“萧德祥”条曰:“德祥,杭州人,以医为业,号复斋。凡古文俱括为南曲,街市盛行。又有南曲戏文等。”天一阁本《录鬼簿》于传文后有贾仲明所补挽词云:“武林书会展雄才,医业传家号复斋。戏文南曲衠方脉。共传奇乐府谐,治安时何地无才。人间著,鬼簿栽,共弄玉同上春台。”武林为杭州的别称,“武林书会”当设在杭州。

南戏的演出场所主要是瓦舍勾栏。瓦舍与勾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瓦舍的范围大,勾栏是隶属于瓦舍的。瓦舍,又称“瓦子”“瓦肆”“瓦市”,均与“瓦”相关,可见最早当是用“瓦”盖的房子。其中除供优伶演出各种伎艺的“勾栏”外,尚有诸如酒家、茶肆以及货药、卖卦、饮食、剃头等等,不一而足,可谓是“百行麕集”,应有尽有,故又缀以“子”“肆”“市”等。据考,“瓦舍”一词最早出自汉译《大正藏•鼻奈耶》卷四“谁来坏此瓦舍”一语。可见,瓦舍最初原指寺院僧房。随佛教传入我国后,经长期演变才逐渐成为百行云集、百戏杂陈的娱乐兼商贸的市场。无论是作为娱乐场所或商贸市场,均有“易聚易散”之意,故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释其义曰:“瓦者,野合易散之意也。”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九“瓦舍”条补释云:“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北宋时已盛行。

降至南宋,盛况更属空前。临安瓦子的数字远超汴梁,各书记载不一,据《西湖老人繁胜录》“瓦舍”条载,城内5处,城外20处,合计25处如下:

南瓦、中瓦、大瓦、北瓦、蒲桥瓦、勾栏门外瓦、嘉会门外瓦、候潮门瓦、小堰门瓦、新门瓦、荐桥门瓦、菜市桥瓦、艮山门瓦、朱市瓦、旧瓦、北关门新瓦、羊坊桥瓦、王家瓦、行春桥瓦、赤山瓦、龙山瓦、便门瓦、北郭瓦、米市桥瓦、独勾栏瓦。

据《武林旧事》卷六“瓦子勾栏”载,城内外合计23处,其中城内隶修内司,城外隶殿前司。作者加注如下:

南瓦(清冷桥熙春桥)、中瓦(三元楼)、大瓦(三桥街,亦名“上瓦”)、北瓦(众安桥,亦名“下瓦”)、蒲桥瓦(亦名“赤瓦”)、便门瓦(便门外)、候潮门瓦(候潮门外)、小堰门瓦(小堰门前○宋刻“门外”)、新门瓦(亦名“四通馆瓦”)、荐桥门瓦(荐桥门前○宋刻“门外”)、菜市门瓦(菜市门外)、钱湖门瓦(省马院前)、赤山瓦(后军寨前)、行春桥瓦、北郭瓦(又名大通店)、米市桥瓦、旧瓦(石板头)、嘉会门瓦(嘉会门外)、北关门瓦(又名新瓦)、艮山门瓦(艮山门外)、羊坊桥瓦、王家桥瓦、龙山瓦。

据《梦粱录》卷十九“瓦舍”条载,城内外合计17处,并详加说明如下:

其杭之瓦舍,城内外合计有十七处,如:清泠桥西熙春楼下,谓之南瓦子;市南坊北三元楼有谓之中瓦子;市西坊内三桥巷名大瓦子,旧呼上瓦子;众安桥南羊棚前名下瓦子,旧呼北瓦子;盐桥下蒲桥东谓之蒲桥瓦子,又名东子,今废为民居;东青门外菜市桥侧名菜市瓦子;崇新门外章家桥南名荐桥门瓦子;新开门外南名新门瓦子,旧呼四通馆;保安门外名小堰门瓦子;候潮门外北首名候潮门瓦子;便门外北谓之便门瓦子;钱湖门外南首省马院前名钱湖门瓦子,亦废为民居;后军寨前谓之赤山瓦子;灵隐天竺路行春桥侧曰行春瓦子;北郭税务曰北郭瓦子,又名大通店;米市桥下米市桥瓦子;石碑头北麻线巷内则曰旧瓦子。

《咸淳临安志》卷十九也同样录有17处瓦子,各附注一段,注文与《梦粱录》的说明大体相同,并说这些瓦舍“在城外者多隶殿前司,城中者隶修内司”。所载与《武林旧事》卷六“瓦子勾栏”条相同。可见,当时的瓦舍是隶属官府管辖的,其中的“修内司”是宫廷内务部门,置教乐所,专管官府所属优伶;“殿前司”主管禁军,兼管城外瓦舍,因驻军大部分驻扎在城外。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云:“临安中瓦直御街中,士大夫必游之地,天下术士皆聚焉。”《都城纪胜》更说:瓦舍“甚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亦为子弟流连破坏之地”。可见,除驻军外,瓦舍已成为士大夫及普通市民必游之地,是广大市民的娱乐需求促使瓦舍勾栏的盛行。

“勾栏”,又作“勾阑”“钩栏”等,指设在瓦舍内的表演场所,最早当用栏杆或木板围起来作舞台演出,故名。明方以智《通雅》卷三十八云:“宋有京瓦,通谓之勾栏,其始名则犹阑干也。”恽公孚《宋朝戏台图》据别本《清明上河图》摄得戏台一座,呈长方形,两侧置有栏杆,当是昔日勾栏的遗踪。“勾栏”比起原先的“露台”是一大进步。众所周知,南戏、杂剧艺人原先是在毫无遮拦的露台演出的,这从《东京梦华录》卷八“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条所谓“其社火呈于露台之上……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杂剧、叫果子、学像生、倬刀、装鬼、砑鼓、牌棒、道术之类,色色有之”可知。后来发展成为圈地“缚栏”演出,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六四有“党进……过市,见缚栏为戏者”可证。瓦舍内所建的固定演出场所“勾栏”,开始时可能比较简陋,后来有了戏台、戏房、鬼门道、看棚等,具有一定规模。朱权《太和正音谱》“词林须知”所谓“勾栏中戏房出入之所,谓之‘鬼门道’”云云可证。“看棚”又称“棚楼”,带有装饰姓,《西湖游览志》卷十三“戒民坊”条云:“入巷,过棚桥,宋时谓之棚楼,妆点勾栏之所。”

南宋临安勾栏众多,每处瓦舍均有多座勾栏,如北瓦,就有13座勾栏。艺人大多流动演出于这些勾栏,也有长期固定于某一勾栏演出的。除演出杂剧外,亦演出其他艺术,共有50余种,可谓是“百戏竞集”。其盛况从《繁胜录》“瓦市”条所谓“十三座勾栏不闲,终日团圆”“中作晚场”及“小张四郎”一世只“占一座勾栏”“不曾去别瓦作场”等记载看,当日勾栏不仅分日场、夜场,且上座率还相当高。这由于勾栏的环境较好,不仅可以避风雨,有专门的“看棚”,可坐可立,还可点戏,且演出水平也较普通“路岐”要高出一筹。正如《武林旧事》卷六“瓦子勾栏”所载:“如北瓦、羊棚楼等,谓之‘游棚’。外又有勾栏甚多,北瓦内勾栏十三座最盛。或有路岐,不入勾栏,只在耍闹宽阔之处做场者,谓之‘打野呵’,此又艺之次者。”

瓦舍勾栏是戏曲表演艺术的摇篮,它的出现和兴盛,标志着南宋戏曲走向新的更加成熟的阶段。首先,瓦舍勾栏第一次为艺人们提供了固定的演出场所。此前,艺人们穿街走巷,徘徊歧路,流浪卖艺,被称作“路岐人”。路岐人的流浪卖艺,受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很难提高技艺。有了瓦舍勾栏的固定场所之后,各种伎艺,包括南戏、杂剧、杂技、诸宫调、说书、讲史、说诨话、散乐、角抵、皮影、傀儡、舞刀、舞剑、舞旋等几十种伎艺均集中勾栏演出,它们互相观摩、交流和竞争,彼此取长补短。宋杂剧为在勾栏内争取更多的观众,在如饥似渴地吸收姊妹艺术营养的同时,势必进行大胆的改进和创造,迅速提高自身的技艺,涌现了赵太、慢子等一大批著名演员。宋杂剧演员可考者,据《都城纪胜》《梦粱录》《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共有140余人,他们为推动戏剧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为西湖畔演剧图(清).jpg

为西湖畔演剧图(清)

其次,瓦舍勾栏又为观众提供固定的观剧场所。不同阶层、不同爱好的观众在勾栏内大规模、稳定性的聚集,使戏班从此有了自己基本固定的观众实体。观众可随时将自己的审美需求反馈给戏班,戏班在获得观众的反馈信息之后也可随时修改演出剧目和表演手法,以尽可能地满足观众的欣赏欲望。这种演出和欣赏之间的系统的、有连续性的联系,便构成浙江戏曲日益成熟的重要条件。

第三,瓦舍勾栏还为剧目创作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造就了一批职业的剧作家。此前,路岐人凭借少量的剧目即可四处流浪演出,不必拥有大量的剧目,也不必配备专职编剧。进入固定的瓦舍勾栏之后,为固守演出阵地,吸引观众,就非要拥有一定数量优秀剧目不可,于是出现了专门编修剧目的组织,时称“书会”,书会中人称“书会先生”“京师老郎”。他们靠创作谋生,与艺人同类,故《武林旧事》卷六把他们列入“诸色伎艺人”之中,所载有李霜涯、李大官人、叶庚、周竹窗、平江周二郎、贾廿二郎等。他们既以作剧为生,一般都具有较好的文学基础,又熟悉舞台表演,在编剧的过程中时时顾及观众的审美需求,于表演之后又千方百计获得观众对剧目的反馈信息,以作为修改剧作的依据,因而使自己成为演出和观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使剧目精益求精,流传久远。这种剧目创作的职业化和专门化,又从戏曲的内在基础方面推进它的成熟期。

 


文章原名《书会瓦舍编演忙》

相关内容
《走近西湖》论文集|司马一民:白居易夜宿孤山寺竹阁 2024-12-23
西湖之谜系列|济公活佛是僧还是神? 2024-12-20
西湖百亭|杨堤景行碑亭 2024-12-19
湘湖轶事|“八龙”韩纬在萧初探 2024-12-19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2024-12-1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