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武林旧事
 
他是将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短暂地一生献给了革命和抗战事业
来源:《杭州名人名居》(下册)  作者:  日期:2019-12-16

姚思铨故居.jpg

姚思铨故居

    姚思铨故居坐落在桐庐江南镇板桥村北的一个小土坡上。这座坐北朝南的三开间楼房,三面墙用溪流中的鹅卵石砌筑,南面用木板作壁,门前是一条狭小的过道。楼层低矮,西间向南搭出一过街小楼。被冯雪峰称为“献身于抗战的和革命的新文艺工作者”的姚思铨(笔名万思),就是诞生在这座简朴的老屋中。

 

神童走上艰难路

1915年初冬,一个男孩在这里呱呱落地,为这间老屋带来些许的喜气。作为长子,父亲对他寄予很大的希望,取名“思铨”是希望他长大之后能得到提拔。儿童时的姚思铨内向文静,对书画情有独钟。在当地白鹤小学读书时,他的书画、篆刻已小有名气,他被村民们视为神童。

姚思铨.jpg

姚思铨

  

1927年夏季的一天,一支敲锣打鼓的队伍打破了板桥村的平静。保长捷足先登来到姚思铨家,通知姚父,姚思铨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浙江省立中学。当时的喜报,至今还贴在姚思铨故居明堂的板壁上。站在家门口迎接喜报队伍的姚父,为自己拿不出手的“红包”而惭愧不安。   

喜悦尚未退去,一家人就已经陷入焦虑之中。家中贫困,难以筹措姚思铨的学费。看着沉默的孩子,姚母只能落泪。按照中国的传统,姚氏族人从祠堂的“堂中钱”中凑出了一部分学费。1927年秋,姚思铨告别父母、亲友去杭州求学。在杭州读书期间,他一直被经济所困扰,他的优异成绩和常常身无分文都被同学所诧异。姚思铨也对回家产生了一种恐惧,因为他怕见到为他筹措学费而筋疲力尽的双亲。他的每一次回家,对家中来讲似乎都像是一场灾难。   

1930年秋,姚思铨以高分进入了高中,他清楚地知道家中已一贫如洗,连最小的妹妹也因无力抚养而被送人做了童养媳。一种愧疚在他心中久久不能消失,但他必须从这条路走下去。他在感言诗中这样写道:“曲折青溪层叠山,青竿可度缘漫漫。从今记得壶源路,百廿路程十八滩。”进入高中不久,拮据的经济、忧闷的情绪和刻苦的学习,使姚思铨得了肺病,这一切不得不使他中途辍学。193010月,姚思铨回到了故乡。他在这座简陋的故居中度过了将近一年的难忘生活。刚开始,姚思铨把自己关在楼上那间小屋中,几乎不肯下楼,他为失学而痛苦:“负笈悠然已九年,豪志壮魄徒枉然,飘然浮生书墨换,依然故人对故山。”   后来,他终于走下楼梯,走出了小屋,走到了屋外的樟树下。他开始了诗歌创作,开始为乡亲们作画写对联,并请朋友为他借书阅读,他要尽量开拓自己的视野。那段时间里,楼上的那间小屋,通常是油灯亮到半夜。   

他开始将视野转向了社会,他痛恨军阀的混战和国民党的腐败,他目睹社会的黑暗,认为必须改造社会,要开辟一条教育救国的路。他决心去读可免去学杂费用的师范学校,成为一名教师。19319月初,他离家再次去杭州求学。

 

“白煤学社”遭镇压

不久,姚思铨便进入省立杭州师范学校(位于杭州横河桥旁)学习。但是,新学年开学仅过了四天,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杭州师范学校的师生马上行动起来,他们组织成立抗日爱国团体,派出宣传队上街宣传抗日,抵制日货。   姚思铨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学生们成立了“白煤学社”。白煤,就是上等好煤,每一名“白煤学社”的成员,就要像一块能燃起熊熊革命烈火的好煤。姚思铨和“白煤学社”的其他成员们,定期出版墙报,一方面分析抗日形势,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一方面反对专制黑暗,宣传民主进步。   

后来,“白煤学社”还秘密组织了“读书会”,把许多进步书籍介绍给周边的同学,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高尔基的《母亲》,鲁迅的《呐喊》《彷徨》等作品。   

“白煤学社”在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一天深夜,军警突然包围了学校,他们查封了“白煤学社”,并当场抓走了二十多名“白煤学社”的成员。在同学的掩护下,姚思铨等人越墙逃出了魔爪。但是,姚思铨被开除学籍,从此,他结束了学校生活,走向社会进行革命文学创作。   

19371月,姚思铨选译出版了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诗20首,题名《呐喊》。他是将马雅可夫斯基作品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抗战全面爆发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战争,来到当时浙江抗战的中心金华,主编抗战文学刊物《大风》,并出版了自己个人的版画作品集——《中国的战斗》。   

1939年,姚思铨担任了《浙江日报》副刊“江风”的编辑,经常刊登左翼作家的作品,报道抗日前线的消息和进步文化界的动态。此时,姚思铨还联络项荒途、野夫、张乐平等知名人士创办起《刀与笔》综合性文艺月刊,他自任主编,并在出刊序中说:“为什么拿起刀与笔呢?说来简单,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有什么,便发挥什么,只要对于目前的民族解放战争有所裨益。”由于《刀与笔》经常刊登乔木、荃麟、王西彦、叶浅予、张乐平、李桦、野夫、金逢孙等共产党人和进步作家的文章、漫画及木刻,并且在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和惊慌。不久,《刀与笔》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前后仅出四期。

 

“白煤”终于燃尽

1942年,日军加紧侵华,东南方面向金华、江西进犯。姚思铨肺病复发,不得不暂到爱人朱湘月的家乡缙云县养病,生活处于极度的困难之中。由于没有钱购买药物,他自感生命已到尽头,不顾亲人的劝阻,日夜抓紧工作。他在给好友的一封信中说:“这两个月来,自己常感到生命的熄灭……因此,也常常有赶快把自己做而未做完的事做完了再说的念头。”他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在每天咳嗽、吐血、音哑的情况下,坚持多做点工作。这时候他完成的作品有:创作与翻译诗集《黑屋及其他》、小说集《索法富亡死》,重译和增订《马雅可夫斯基诗集》,译文及著作集《知识分子论集》、散文集《窗及其他》,创作及翻译文艺短论集《小品集》,以及大量反映抗战题材的木刻。冯雪峰称他是“献身于抗战的和革命的新文艺工作者”。 

姚思铨故居侧面.jpg

姚思铨故居侧面

   

194312月,姚思铨溘然与世长辞,年仅29岁。他死前嘱咐爱人朱湘月一定要将他的两箱子木刻原版保存好。因为他虽然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但他短暂一生中酷爱木刻艺术,特别是许多反映抗日题材的作品是倾注了他所有的业余精力。   

姚思铨留下的木刻作品有《炸后》《逃亡》《我们在富春江》《军民合作》《宣抚》和《牧歌》等。其中部分作品已经收入他的木刻专集《中国的战斗》之中。今天,美术界已经对姚思铨的木刻作品作出如下评价:    

在他生活感受的基础上有感而发的这些作品,表现出了他的敏锐的观察力和概括力。或许在某些地方留有摹仿的迹痕,这也是初期木刻的普遍现象。但难得的是他能在学习吸收的过程里予以消化,走出一条与他人略有不同的道路,以精细流畅见长。以《军民合作》为例,该作品造型准确,动作生动,以三棱刀排线为主刀,刻制精到,运刀酣畅,一改其他一些木刻的粗疏现象,走严谨细腻之路,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文章原名《姚思铨和他的故居》

相关内容
档案故事|浙大“求是创新”校训源何而来? 2024-12-20
湘湖通史|民国时期两次重要的湘湖调查 2024-12-20
史话杭州·文化渊薮:养正书塾 2024-12-19
档案中的老字号记忆——王星记扇庄 2024-12-18
杭州铁路文化宫今昔 2024-12-0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