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史林春秋
 
陈丽丽丨融通文史,精研求真——诸葛忆兵教授的宋代文史研究(二)
来源:宋代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19-12-24

  视野开阔,文献详尽

    在潜心宋代文学的同时,诸葛忆兵教授对宋代重要的史学现象也多有关注,主要集中在宰辅制度和科举这两个方面,有《宰辅制度研究》和《宋代科举资料长编》两部专题著作以及《宋代宰相制度、职权述略》、《宋代二府关系之研究》、《论宋代科举考场外的诗歌创作活动》、《论唐宋诗差异与科举之关联》等论文。以文学研究者的身份拓展到史学领域,诸葛教授在学术视野和文献运用上面,显示出宏观开阔、详尽扎实的研究特色。

    在中国封建社会,宰辅是仅次于皇帝的权力行使者,史学界对此多有关注。研究宋代宰辅制度并不容易,一来宋代史籍卷帙浩瀚,不易遍读,二来宋代职官研究早已是大家林立,硕果累累。诸葛忆兵教授的《宋代宰辅制度研究》在汲取前辈学者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另辟蹊径,以开阔的视野,将宋代宰辅制度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其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把研究对象放置于历史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作者以宋代宰辅制度为研究对象,但却突破了赵宋一朝的局限,而是放在秦汉至明清的整体发展脉络中来分析,认为中国宰相制度经历了“三公制”(秦汉)、“三省制”(隋唐)、“内阁制”(明清)三个阶段,宋代正处在从三省制向一省制转化的衰变阶段。其间,经过神宗元丰年间恢复三省制的短暂尝试,最终完成了从三省制向一省制的转变。诸葛先生以《宋会要》《宋史·职官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朝事实》等史著中大量关于宰辅制度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钩玄提要,显赜索隐,深刻而又详实地揭示了三省趋同合一的制度根源及其内在动因。视野宏阔,论证严密,令人信服。

    二是采用动态的研究方法。历代职官制度的研究,容易陷入模式化、机械化之陷阱,只见官职、机构和制度,不见人。诸葛忆兵教授强调“研究者需要澄清制度,辨别例外,既不因固定的制度而舍弃例外,又不因个别例外而否定制度”。例如第三章讨论相权之强化,却在第四节叙述太宗朝和神宗元丰年间相权的萎缩,从太宗登基背景和个人疑忌心态解析相权受到皇权压抑的具体原因,既避免了对宰辅制度发展的静态描述,又指出了制度以外人治因素的影响。又如第五章探讨参知政事(副相)与宰相的关系,兼顾到常态与非常态两种情况。在历史常态下,参知政事备位副宰,是宰相的直接下属和助手,其任命、行使职权均受宰相的影响,但在现实中又存在着参知政事侵夺相权的“非常态”。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采用动态的研究方法,不仅符合历史规律,而且可以使读者对宋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进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是共时语境与历时语境相结合。宰辅制度与皇帝制度是密切关联的矛盾统一体,因此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是宋代宰辅制度研究的重要课题,历来备受关注。钱穆、邓广铭等先生认为宋代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王瑞来先生则力主相权加强、皇权削弱;张邦炜、朱瑞熙等先生认为多数情况下,宋代皇帝的最高裁决权与宰相的最高行政权相互依存、互为支撑,同呈强化之态。诸葛教授持第三种观点,他的创新之处是把问题从共时语境引入历时语境。在共时语境中,当“上下同心”,皇权与相权一致时,任何一方的强化都是对另一方的支持;当双方不一致时,才会出现相权过度膨胀,削弱皇权的情况。就整个宋代看,皇权与相权一致的情况占主导地位,因而同时得到了强化。从历时角度看,与隋唐时期三省制相比,宋代的宰相集体领导体制更是大为增强。值得一提的是,该著第四至第八章,分别对宰相、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台谏等中枢机构做出详尽考述,用确凿的史据证明宋代相权的强化。

    近年来,诸葛教授专注的另一个专题是宋代科举。科举是中国特有的人才选拔制度,自隋唐肇始以后,便对政治、教育、文化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宋朝是科举史上极为关键的转型期,弥封、编排、誊录、锁院以及三级考试制度得以确立,并日趋规范,因此学界通常把宋代视为封建科举的“定型时代”。诸葛教授以一己之力,潜心5年,全面整理宋代留存至今的与科举相关的各种文献,并对其中存疑的材料进行考辨论证,编纂成260余万字的《宋代科举资料长编》。该著分为北宋卷、南宋卷和综合卷,以年月编排,清晰地呈现出宋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制度、政治思想、文化观念、文学风气的发展转变。

     中国是个史学发达的国度,在历代各种史料中,"会要"是史官收集并分类编排的当朝诏书奏章的原文,史学价值最高也最为可靠。《宋代科举资料长编》以《宋会要辑稿》为主干,以时间为序,将其中不同门类、不同条目下的相关资料分系于相应的年月之下,同时又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皇朝编年纲目备要》等现存的宋代史著中辑录出与科举相关的文献。除史料外,诸葛先生还悉心搜集与宋代科举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大大丰富了史料来源。

    宋代进士考试内容主要分诗赋、经义、论、策四大类。除论、策始终作为考试内容之外,诗赋与经义时有消长。北宋熙宁四年前只有诗赋而无经义,之后则诗赋、经义或者并行,或者取其一。从本质上看,考试科目及内容的取舍,实际上与新、旧两党政治势力的变化密切相连。南宋时期则大多诗赋、经义并行不悖。由此可见,考试的内容与形制是考察宋代科举制度乃至政治变化的重要窗口,因此,《宋代科举资料长编》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层级的科举时文都用心搜罗、辑录。除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外,国子监(太学)以及地方学校也常举行考试,内容多与科场时文有关。凡涉及科场时文之作,诸葛先生尽量予以收录,力求竭泽而渔,以便为当今了解研究宋代科举面貌提供丰富的文本例证。此外,他对于大量散见于宋人别集中的科举考题,尤其是策问问目之类,也有选择地进行辑录。

    在宋代科考中,制科是皇帝为临时选拔特殊人才而设置的考试,但由于考试不固定,名目屡有变化,且入选人数较为稀少,因此相关材料难以清晰梳理。前人虽有涉猎,却因文献来源有限,只能予以粗线条勾勒。诸葛忆兵教授充分发挥文学专业的特长,不仅从正史中辑录关于制科演变的文献,而且从宋人笔记、别集、诗话等集部文献中钩沉出不少与之相关的轶事。与传统史料、尤其是正史材料相比,宋代关于科举的习俗和具体细节,尤其是各种身份的人物面对科举时的种种心理活动,诗文作品中通常有着更为细腻真切的表达。《全宋文》中有不少涉及科举的内容,比如关于科场事务的官员奏议,考官试策的策问问目,送人赴考的赠序,各种类型的题名记,以及四六形式的谢启等等。谢启类别中,既有答谢解试考官的,也有答谢省试考官的,还有各类官员的回谢启札等。这些史部以外的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不少被史学家忽略的关键材料,为宋代科举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开拓空间。

  人性为本,情理兼顾

    历史是鲜活的,因此诸葛教授经常强调研究者在面对各种文学作品、各种历史现象时,不能用僵化的眼光,不要拘泥于某些定论,而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他的研究往往在严谨理性分析中散发着人性之光,给读者带来更多的理性思索和情感共鸣。

   作为韵文学中最主要的文体,诗、词各具特色,正如田同之《西圃词说》引魏塘曹学士所言:“词之为体如美人,而诗则壮士也。”与唐诗相比,宋词中那些中表达男女恋情的内容最为突出,以其缠绵动人的情感,委婉细腻的表达,深受人们喜爱,对这些恋情词的深入理解,也成为“宋词研究的必须项目”。人们通常都认为这些恋情词是词人讴歌爱情的产物,而诸葛教授则通过对晏几道的词进行个案分析,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晏几道出身相门,早年富贵时常在友人家饮酒听歌,对几位歌妓情有所钟。家道中衰后四处飘零,也少不了诗酒歌舞、秦楼楚馆的应酬,因此结识了大量的歌妓,留下了许多恋情相思的词篇。身为一名多情文人,遇到容貌出众、技艺超群的歌妓时,难免心醉神迷,但在现实中不可能建立长久的深厚恋情,因此晏几道那些深情动人的词作,很多属于一见钟情型,其中的情感主要源于自我的想象和回忆。从歌妓角度讲,在酒宴之间演唱歌曲、娱乐宾主是其职业,想法设法以妩媚的姿态、声情并茂的表演去吸引宾客,“是职业要求培养起来的职业习惯,也是表演者艺术体验外化的具体体现”。宋词中“说风尘有情”的描写,已成为填词的一种游戏规则。很多时候观赏者的心猿意马、浮想联翩,只是一种自作多情。对于晏几道而言,从钟鸣富贵到繁华落尽、家道衰落,难言的痛苦和微妙的自傲心理只能借诗酒、以及想象回忆中的风流爱情来排解。“沉醉在这样的白日梦里,乐此不疲。词人美化眷恋的异性,就是在间接地美化自我,自抬身价。无力抗争现实,又不能挣脱“虚名”的牵累,没勇气和毅力真正超脱烦恼人生,只得局限一己之荣辱得失,自我欣赏,自作多情,是小山恋情词的根本成因。”诸葛教授结合晏几道的人生经历,从人性及心理学的角度对其创作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多数的恋情词其实只是文人在酒宴歌席上赠与歌妓演唱的作品,其中那些动人的男女恋情,要么是代歌妓言说,要么是一种逢场作戏、萍水相逢的临时抒写,或者是自我多情的美妙表达,大多情况下并不是文人与歌妓的真实情感。这一观点在90年代初期提出之后,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曾对学界带来了很大冲击,但逐渐被广泛接受。

    李清照是词坛女杰,她与赵明诚的夫妻情感,是阅读与理解其爱情歌词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关于李、赵的夫妻关系,传统观点普遍认为他们是神仙眷侣、恩爱情深,当今有学者认为二人婚后有许多不和谐,如赵明诚纳有姬妾,夫妻甚至时时反目等。“如此以来,有关李清照诸多名篇的作年及其解读,都产生了歧义。例如,《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一般认为是李清照南渡丧夫之后所作,抒写了亡国与丧夫的深痛。陈祖美则认为该词是李清照南渡之前遭赵明诚冷遇时所作。”诸葛教授通过对宣和三年(1121)李清照去莱州与赵明诚重逢时的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发现一个问题:赵明诚夫妇先后分离五年,按理说久别重逢应该十分欣喜,但李清照前往莱州途中路过昌乐时所作的《蝶恋花》和初到莱州时所作的《感怀》诗,充满愁苦,情绪十分低落。

    关于李清照、赵明诚夫妇生平的直接文献极少,诸葛教授借助《宋史》、《东京梦华录》、《清波杂志》等史料笔记中关于宋代世风的记载,以及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的用典,以人性为出发点,细致地梳理夫妻情感的微妙变化,做出合情合理的推论:赵明诚与李清照早年感情融洽,虽然会因品赏金石等发生小争执,赵明诚亦有狎妓、纳妾,但在他第二次出仕之前,李清照基本上垄断了丈夫的情感,并无危机意识和怨言。然而,赵再度做官时,李清照年趋40,年老色衰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赵明诚别妻外任后,可能被更加年轻美丽的侍妾或其他女子所吸引,相对冷落了李清照;加之他们没有子嗣,于是产生隔阂,矛盾加深。赵明诚在外做官数年,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增加了夫妻间的猜忌,于是婚后累积的矛盾集中爆发出来。但是毕竟二人有相濡以沫的感情基础,赵明诚将李清照接到任所,正是他对妻子情感的一个明证。直到莱州任期结束,转守淄州,二人情感非常融洽。诸葛教授通过对作品的详细解读,结合社会背景及李、赵生活经历,以人性化的视角,指出“世界上没有矛盾、永远和谐的夫妻是不存在的,尤其是人到中年之际,容易产生‘中年情感危机’清照与赵明诚也不能免俗。然因此夸张两人的矛盾,人为地拿着“放大镜”去寻找李清照与赵明诚的裂痕,则会导致一种偏颇,乃至厚诬古人。”

    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属性,古人也是人,他们的所作所为,并不会违背人之常情、常理。因此在进行学术研究时,要从史实出发,从人性出发,如果脱离这些,就会出现荒谬的结论。比如古代文人去青楼楚馆纵情声色,为歌妓创作艳词,这本是封建社会的常态,如果被认为是同情下层妇女,体现原始的民主平等,显然是违背事实的。30多年来,诸葛忆兵教授始终主张文学研究应当回归历史,回归人性,研究者应以客观的立场去对待研究对象,通过细致深入地分析,得出真实的结论。这种朴素的学术思想,一直贯穿在他的学术研究中。

 

注释

①金启华、张惠民等《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84页。

②陶尔夫、诸葛忆兵《北宋词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90页。

③范文澜《北京大学历史问题讲座 第一讲 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57年02期,第7页。

④诸葛忆兵《范仲淹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7页。

⑤诸葛忆兵《徽宗词坛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⑥诸葛忆兵《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⑦诸葛忆兵《心灵的避难所—论晏几道的恋情词》,《求是学刊》1993年第4期,第91页。

参考文献

诸葛忆兵《高考的记忆》,《瓯风》第十四集。

林岩《宋代文献里的科举世界——诸葛忆兵<宋代科举资料长编>一书读后》,《国学学刊》2018年第2期

张春柳《读陶尔夫、诸葛忆兵著<北宋词史>》

葛金芳、金强《两宋官制研究的又一力作——评诸葛忆兵<宋代宰辅制度研究>》



本文原载《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16-2017)》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中古史纪念|田余庆先生的“治学段子” 2024-12-20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2024-12-18
唐五代江南史研究的广阔天地——张剑光教授访谈录 2024-11-26
学缘中的恩情与亲情——深切缅怀恩师金普森先生 2024-11-22
张帆:中国古代史史料的类别与特点 2024-10-0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