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钱塘江大桥炸桥的回忆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禹杭履迹
 
康熙、乾隆二帝祖孙俩接连视察杭州八旗驻防,发生了什么
来源:《八旗兵马拥湖山》  作者:陈江明  日期:2020-01-03

康熙.jpg

康熙

康熙、乾隆二帝祖孙俩,骨子里热爱汉文化,浸润得很深,虽然在嘴上不便说,也不能说。杭州这一绝佳的风物之地,对两位皇帝有着抗拒不了的诱惑。江南为天下财赋之薮,杭州又是八旗劲旅驻防重地,皇帝前来巡幸一下,以表重视,是很有必要的;还有杭州湾潮水祸害甚大,海塘工程关系国计民瘼,皇帝也需要亲临视察。种种因缘汇集,两位皇帝爷也就接二连三地到杭州来了。

 

康熙皇帝从二十八年(1689)春开始,巡幸杭州5次。首次莅杭,时在二十八年(1689)春二月。八旗驻防是视察重点。皇帝说,江南江宁、镇江、杭州三处驻防满洲、蒙古、汉军官兵,多年来镇守要地,很是辛苦,应该恩赏。谕令向杭州驻防年龄60岁以上的男女赏赐金钱若干,向杭州将军、副都统以下及官兵等赐宴。清以马上得天下,以“国语骑射”为根本,八旗驻防受朝廷重托驻守地方,必须保持强悍的战斗力,这是皇帝最关心的事。所以接下来,就要看官兵骑射的功夫如何。史志上没有具体说此次阅兵的情况,但从皇帝的即兴赋诗可以想见他是满意的。这首《阅武诗》说:“羽林将士重分防,吴越名区古要疆。讲武正宜清宴日,人人技自擅穿杨。”计划回銮的日子到了,时任杭州将军郭丕以及一干地方大员很舍不得皇帝回去,恳求皇上多驻留数日。皇帝说:“我这次来,是为阅视河道,谘访民间风俗,因大禹陵距杭州不远,便顺道前往祭祀。回到杭州,经过西湖,只是看了看,并不想游观一番。所以,我已决意回銮,不必多留一日。”经再三叩请,皇帝才答应多驻一日。一日过后,皇帝也就真的走了。行前,召集将吏谆谆告诫一番:你们“务在调剂兵民,共和辑 睦,息讼弥争;务本崇俭,毋专末业,以滋游惰”。走后,皇帝又下旨,赏赐杭州驻防兵丁一个月钱粮。圣旨到时,驻防官兵少不得在将军的率领下向北跪拜,叩谢圣恩。

 

《康熙南巡图》。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jpg

康熙南巡图

康熙皇帝第二次到杭州是在十年之后(1699)。这一次,照例在钱塘门内的演武场阅兵,先令善射硬弓的侍卫射箭,再命驻防官兵分班骑射、步射。皇帝兴致很高,不但自己亲自骑射,还命令诸皇子骑射。皇帝骑射了两支箭,全部中的。可是就在射出第一支箭后,发生了意外。皇帝坐骑突然跃起,制伏之后,对准靶心准备再射时,马又不听话了,忽然向左奔去,令在场的一班文臣武将着实担了一次心。到底是天纵神武,皇帝调整姿势,左射中的,全场欢呼 雷动。大学士伊桑阿等趁机大拍马屁说:“此次皇上骑射,马突然斜驰,奴才等以为皇上没有机会发射,未曾想皇上竟调转弓矢,以左手射箭,且一箭中的,大家无不叹为观止。”皇帝听了很是得意,说:“马跑开了,转换方向再射,本是稀松平常,有什么奇怪的?”这次阅兵,皇帝非常满意,对杭州驻防官兵又是赐宴,又是赏赐一个月粮饷,对60岁以上男妇照例赏给银两,所有人等都得了实惠,皆大欢喜,真是巴不得皇上多来几趟。

 

康熙四十四年(1705),皇帝第四次巡幸杭州。四月初五日圣驾进旗营。照例阅兵,龙心甚悦,挥毫写了好几幅字,“典戎”、“冠军”两幅匾额,指令悬挂在会议府大堂、二堂上;又写了“天潢维翰”四字匾额赏赐给时任将军袭多罗顺承忠郡王诺罗布。两年后(1707),皇帝又来了一次。

 

《乾隆大阅兵图》中的乾隆骑马图.jpg

《乾隆大阅兵图》中的乾隆骑马图

乾隆皇帝是个爱玩且喜附庸风雅的主儿。有皇祖的榜样在前,杭州这一天堂福地岂能不去巡幸一番?首次莅杭是在十六年(1751)三月。活动内容有参观敷文书院观潮楼、祭钱塘江、陪同皇太后渡钱塘江到绍兴祭大禹陵等。当然少不了检阅杭州八旗驻防骑射,阅毕,诗不可不写,而且一写就写成了一首七律,比乃祖的诗长了一倍。赏赐自然也是必须的,而且力度更大,八旗驻防官员全体进官一级,兵丁各赏一月钱粮;对于乍浦驻防兵丁另加恩惠,每月增发饷银二两、米一石;给参加阅兵演阵的军官,按照级别分别赏赐丝缎、金奖武牌、银饷等,如赏给将军、副都统大缎各一匹、八丝缎各一匹,佐领八丝缎各一匹,防御金奖武牌各一面,骁骑校银饷一月,兵丁人等也各赏给一面银奖武牌。只是不知什么原因,对营内老年人的赏赐年龄条件却提高了,比康熙的提高了10岁,改为70岁以上。 乾隆二十二年(1757)二月,皇帝以考察海塘堤工为名,第二次来到浙江。先到嘉兴府乍浦水师驻防检阅八旗官兵骑射。乍浦水师驻防初设于雍正七年(1729),为首将领是杭州驻防调派过去的一位副都统,兵丁来自于杭州、江宁二地驻防。设此驻防,意在海防,而乾隆亲赴阅兵,只阅骑射,可想而知,在皇帝那里,国防思想似还没有转变,水师本身可能也拿不出手,只好让今上看看本族的看家本领——骑射了。接着銮驾到了杭州。照例要到旗营检阅,驻防将军萨尔哈岱上奏请示:“奴才等已在大校场准备了满营操阵和汉(绿)营操阵,也准备了满、汉二营合操阵式,请示皇上检阅哪一种阵式?”皇上下旨说“满汉合操”。几天后,皇上又到大校场检阅官兵骑射,具体项目有步射、骑射、对扑,还有马上打枪。检阅操阵是看军队协同作战能力,而检阅骑射是看单兵技艺;对于擅长弯弓射箭的八旗官兵来说,马上打枪可是一项全新的项目,以当时的技术,准星自然谈不 到,能在马上放上几声空枪,表演一下,也就差不多了。

 

乾隆皇帝在这次检阅杭州八旗驻防之后,写了一首五言律诗:“旭丽惠风轻,广场试阅兵。百年偃虽可,一日备须明。气励熊罴旅,勇轩组练晶。诘戎伊古训,讵敢诩升平。”此诗写得并不高明,内容却是不错的。其时虽处所谓的盛世,但乾隆皇帝却能居安思危,认识到“一日备须明”。此诗后来由旗营刻碑,矗立在钱塘门内大校场。大约在辛亥清朝覆没之后,这块前朝圣碑也被埋在了地下。也许此碑命不该绝,多年前杭州第十四中学在兴建工程时,竟发现了这块碑。出土时,碑已断为两截,但轮廓尚好,整体 25米,宽15米,个头颇为不小。此碑今藏于杭州孔庙旁杭州碑林库房内。2000年后,杭州西湖南线整治,在清西湖十八景之一的“亭湾骑射”处仿制立了这块乾隆阅武碑。这虽为丰富西湖南线历史文化内涵之举,但违背历史真实。乾隆检阅杭州八旗驻防,地点即在钱塘门内大校场(即今望湖饭店、原都锦生丝织厂一带),而与涌金门外的亭湾无关,今将乾隆阅武诗碑立在亭湾骑射景点处,是张冠李戴。其实原碑出土于杭十四中校园之内,正说明了乾隆阅武即在大校场,今杭州十四中所处地方正是清代杭州旗营大校场故地。

 

五年后,乾隆二十七年(1762),皇帝又来了。将军福禄、总督杨廷璋上奏说:“自从上次皇上前来检阅,已历五载,这几年,我们不负皇上旨意,勤加训练,不敢稍有懈怠,听说皇上再次临幸,将士们欢腾踊跃,渴望向皇上献技,以表达报效朝廷的诚挚之情。”这自然是官场套话。这次阅兵,皇上照例检阅了两个项目:满汉合操和八旗骑射。赋诗还是规定动作,只是皇帝在诗的自注中透露了一个信息:“此次检阅,我本想效法爷爷亲自表演一番,只是由于去年秋天起手臂患病,致使弯弓困难,如果骑射还马马虎虎,而步射则肯定命中不了,所以只好不射了。”乾隆皇帝也真有意思,不射就不射,没有人会要求皇上,何必要在诗注中自我表白一番,好像深怕人家不知道你贵为满洲皇帝也是能够一箭中的的。而且,今天的人可能也不明白,既然能够骑射,为何不能步射,站在地上射箭的难度总要比在马上操作的低。

 

清乾隆西湖行宫图 西湖博物馆 藏.jpg

清乾隆西湖行宫图 西湖博物馆 藏

有意思的是,这个事情,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十九年(1784)第五、六次到杭州驻防检阅时两次提起。乾隆四十九年(1784),皇帝最末 一次莅临杭州,在阅兵后所写诗的最后两句,说自己老了,射不动了,让皇子们代劳一下吧。此时的乾隆,已是古稀老人,张不了弓,中不了的,也属正常。只是老在人们面前提起自己没有射箭的事,以前是因臂痛,现在是因年老,总是很有理由,未免让人觉得你有点心虚。据清代笔记记载,乾隆皇帝射箭技艺还是不错的,每在宫门外校射,射出九支箭一般能中的六七支。这个水平似比乃祖稍逊一筹。但有清一代,从乾隆后期开始走下坡路,国力渐虚,武备已趋松弛。就在乾隆最后一次来杭阅兵时,出现了很难堪的一幕:有八旗兵竟在操阵时从马上坠落,有骑射的竟箭箭虚发。皇帝自然雷霆震怒,但时代不同了,天大的愤怒也没有用。 乾隆皇帝于四十九年(1784)春最后一次巡幸杭州时,有皇十五子、十一子、十七子三位皇子随行。皇十五子颙琰即后来的嘉庆皇帝;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是清代著名书法家,以楷书、行书著称于世,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乾隆四家;皇十七子永璘是乾隆最小的儿子,嘉庆皇帝的同母幼弟,最受父皇宠爱。乾隆皇帝让这三位皇子随行是有用意的,尤其是让皇储随行,深寓一番借南巡之机以行教诲的意思在里头。在旗营阅武时,这三位皇子都在大校场表演过骑射,想来技艺不会差。而皇十五子也因此成了清代最后一位到过杭州旗营的皇帝了。

 

 

内容选自《皇帝与将军(一)》

相关内容
《走近西湖》论文集|司马一民:白居易夜宿孤山寺竹阁 2024-12-23
西湖之谜系列|济公活佛是僧还是神? 2024-12-20
西湖百亭|杨堤景行碑亭 2024-12-19
湘湖轶事|“八龙”韩纬在萧初探 2024-12-19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2024-12-1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