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之江大学”是由美国基督教南北长老会、差会联合主办的一所教会学校。其前身是1845年于宁波创设的“崇信义塾”。教会创办此学校的主要目的非常简单,就是传教以及培养中国的信徒。围绕这一宗旨,当时所设课程有:圣经、中国经书、作文、书法、算数、英语、天文、地理、音乐、唱歌等。虽说此时学校规模约等于一所国立小学,但音乐教育已经在此步入正轨。当然这与教会学校需要唱诗的特质不无关联。1867年,学校迁入杭州,改名“育英义塾”,后改名“育英书院”。1911年正式在杭州秦望山成立“之江学堂”,设文理两科,1914年改名为“之江大学”,1931年又改称“私立之江文理学院”,仍设文理两科。抗战爆发后,该校一度迁址安徽屯溪,1938年迁上海,并与沪江、约翰、东吴、金陵、金陵女大诸校合组“上海联合大学”。1940年恢复“之江大学”,改文理学院为文、商、工三学院,设12个学系。1941年后,该校又迁址福建邵武、贵阳、重庆等地,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复校,1946年迁回杭州。之江大学在育英书院时期就已经开设艺术课程。当时的音乐教师中就有后来的之江大学校长美国人费佩德。 费佩德(Robert Ferris Fitch,1873—1954),之江大学第四任校长,也是最后一任美籍校长。费佩德的父亲费启鸿于1870年来华,在上海、苏州、宁波等地传教,并且长期担任上海美华书馆主任和《教务杂志》总主笔。1906年,美国北长老会华中教区成立大学董事会,同时派员勘定育英书院的新校址,最后选址于钱塘江畔秦望山二龙头的荒山。之后教会派费佩德回美筹集资金。有意思的是,费佩德本身就是一位摄影爱好者,在杭州时拍摄了大量照片。在美国筹款时这些图像资料成为吸引人气的重要媒介,当时他举行了演讲,在演讲时向听众展示表现钱塘江、西湖、运河风光的照片,以此吸引美国人的关注,并争取到了大量捐款。一战结束后,费佩德又赴美举办巡回讲演,介绍在中国办学的情况。当时他用幻灯机展示中国拍摄的风光和建筑照片,为之江大学建设图书馆、教堂、校舍筹款。他还撰写出版了《杭州—浙江游记》(Hangchow—Chekiang Itineraries,1918年),书中详细介绍了西湖风光和杭州的风土人情。在当时的中国国内,照相机还是少数人拥有的奢侈品,所以费佩德的照片很多都成为了回顾当时杭州的珍贵图像资料。1908年,费佩德回到育英书院任教,他主要教授物理、英语和音乐三科,在艺术教育方面颇有建树。另外他也继续摄影活动,在他的影响下,之江大学成为了民国大学中较早开展摄影活动的院校之一,校内还成立了摄影社。费佩德校长良好的艺术素养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的艺术氛围与艺术教育。除了摄影社之外,之江大学其他的艺术社团还有之江剧社、国乐社等。因是教会学校的缘故,另外还设之江大学圣乐团。圣乐团水准颇高,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指挥家葛朝祉曾兼任乐团指挥。 在专业艺术教育方面之江大学也有所涉及,1938年开办的建筑系是中国高校中较早设立的建筑系之一。该建筑系在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的背景下经历了曲折的办学过程,取得了不菲成绩。王华彬和陈植曾先后担任系主任,多位著名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在此任教,其中部分著名教授还曾在国立艺专建筑系兼课。美术与音乐是建筑系中学生的必修科目。之江大学建筑系的教育规模及教育质量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均有着较高的影响力。1952年国内高校院系调整时, 之江大学建筑系和同济大学土木系、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建筑系合并成同济大学建筑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