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6年到1949年,竺可桢(1890—1974,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他连任的13年里,浙大实现了从地方性学校向全国知名学府的逐步转变,进而享有了“东方剑桥”之美誉。竺可桢先生不但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亦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任校长期间,非常重视美育教育。他先后聘请了一些艺术名师来校任教,教授艺术方面课程。其中聘任丰子恺来校任教之事就是浙大校史上的一段佳话。 丰子恺(1898—1975)曾就读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美术。他是中国著名的艺术家,不仅在创作方面卓有成就,而且在艺术教育领域也颇有贡献。他认为“要之,艺术教育是很重大很广泛的一种人的教育……必用‘涵养美感’、‘陶冶身心’、‘养成人格’一类的堂堂的话。原是十分正当、十分远大、十分认真的宗旨”。“要之,‘艺术教育’与普通所谓的‘艺术科’,意义不是一致的。学校的艺术教育,是全般的教养,是应该融入各科的,不是可以机械地独立的,也不是所谓艺术科的图画和音乐所能代表全权的。即美的教育,情的教育,应该与道德的教育一样,在各科中用各种手段时时处处施行之……全般的艺术教育是‘大艺术科’,图画音乐是‘小艺术科’”。 1938年6月,丰子恺率眷避寇来到桂林,在桂林师范任教半年。次年春,丰子恺离开桂林,全家迁居广西北部的宜山,随后接受竺可桢聘任在浙大讲授艺术理论课程。浙大在宜山时,丰子恺住在城郊的龙岗园,借住在当地士绅的房屋里。丰子恺每次从龙岗园步行到浙大本部所在地标营上课,要穿过街道和体育场。当地民众经常能看到一位着长袍、拄竹杖、留一副垂胸美髯、戴黑圆边眼镜的老先生姗姗而来,那便是丰子恺先生了。丰子恺居所素雅洁净,全套竹制家具,辅以灰白的土布。丰子恺先生淡雅素静的个性以及文学、音乐、美术方面超然的才华俨然已成为当年宜山的一种文化象征。 在宜山,丰子恺主要教授两门功课。一门是教育系的“艺术教育”,一门是中文系的“艺术欣赏”。他这两门课的讲义后来作为单篇论文,收在1992年出版的《丰子恺文集•艺术卷四》里。授课之余,丰子恺还潜心于著作。在宜山,他写了半部《教师日记》。另外,他根据在宜山生活的感受还写了《宜山遇炸记》《防空洞所闻》等散文十多篇,详细记载了战乱年代后方的艰难生活。在此期间,他在美术创作方面从未停歇,他作画《山川亦有情》送给友人梅光迪,作画《偷他一片云》送给浙大教师王星贤,作画《宜山小景》送给当时随中央军校四分校驻宜山县怀远镇的著名诗人汪静之,又作画《若时降雨》送给宜山“合作金库”(带慈善性质的民营金融机构)留念等。除此之外,丰子恺还以美术作抗日宣传之用。他编辑的《大树画册》就成为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宣传幻灯片。随着日寇的步步进逼,丰子恺一家又北上贵州都匀,住约一个月后,于1940年随浙大迁居遵义。在遵义住了两年多时间,这段时期生活比较安定。在浙大,丰子恺除任教艺术理论、艺术欣赏外,还兼授音乐和新文学课。据当时的学生们回忆,丰子恺先生知识渊博,神态潇洒,且又十分注意讲课艺术,因此他的课颇受欢迎。他在浙大上艺术欣赏课时,不仅有别班学生来听课,而且还有教职员前来听讲,有时教室中坐不下,不得不临时改在宽敞的饭厅讲课。1941年秋,丰子恺升任副教授,在遵义租住于“星汉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