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禹杭履迹
 
“于谦”只会捧哏吗?
来源:杭州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0-04-30

自小心中就特别崇拜两位英雄,一位是南宋第一忠臣岳飞,另一位就是明朝第一廉吏于谦。


来杭州后,由于岳庙离住的地方很近,已去过多次。而于少保,虽知道他也葬在杭州,却由于一直觉得他的墓较偏远,从未拜访过。


久之,心里不免有些亏欠。一日,偶然路过杨公堤时,忽见岔道口有块枣红色的指示牌“于谦墓”,勾起了我对英雄的愧疚之情,当即改变了行程,前往于谦墓。到了目的地一看,心里顿觉更加惭愧。


640.webp (1).jpg


于谦墓祠其实算不得偏僻,从杨公堤岔进三台山路,走不多远便可看到。向周围打量了一番,不远处就是花家山庄,自己曾多次和朋友在这里喝茶谈天,竟没有一次绕个弯过来拜访,实在不该。心里对英雄的这份歉意就更重了。


于谦祠始建于明朝,现在这个于忠肃公祠是清同治八年(1869)翻建的。康熙年间(1662—1722),祠内一角挖了一口小井,名为“忠泉”,至今井水仍清可鉴人。


入了照壁,便可看到祠堂共有前殿、正殿、后殿三进,白墙黑瓦的建筑风格虽显简陋,却不失庄重。正殿正中有一尊于公塑像,上悬一题曰“丹心抗节”的匾额,下面就是传诵千古的于谦《石灰吟》诗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英雄从17岁开始便铭刻在心的誓言。


在家族熏陶下,幼年的于谦饱读诗文,对贪官的鄙薄和对清官的仰慕跃然纸上,写下了“胡椒八百斛,千载遗腥臊。一钱付江水,死后有余褒”的诗句,讲的是唐朝宰相元载贪鄙自肥和东汉会稽太守刘宠勤政廉洁的故事。


640.webp (2).jpg


长大后他入朝为官,不仅继续这么说,更是这么做。当时宦官王振在明英宗朱祁镇面前很得宠,借着皇上宠信,不断贪赃枉法,肆无忌惮,而文武群臣畏其权势,或求自保,或求仕途,纷纷上门走关系。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会得到酒食款待。但于谦偏就不买王振的账。若是有人问他、提醒他,于谦也总是笑笑,依然我行我素,不送还是不送。


终于,有人劝他:不献金银宝贝,送些土特产也是可以的嘛。于谦听后一阵仰天长笑,举起明朝官员长长的衣袖,打趣道:“谁说我什么也没带?我带有两袖清风。”并作诗一首:“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声明自己的立场。


如此为官,自然要得罪人。明正统六年(1441),王振就嫉恨于谦不肯逢迎,借故将于谦“下狱三月”,并准备在狱中用些手段。由于“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如此大的舆论压力使朝廷不得不释放于谦,复任巡抚。


在封建势力仍巩固异常的明朝,这数千百姓的上访无异于一场小型的叛乱,上位者要想杀他们,随便找个借口,也就是分分钟的事。由此可见,于谦之于他们,到了让人以性命相换的地位。这种待遇,别说在当时,就算细数中华几千年历史,恐怕也没几人能享受到。


对于这件事以后,回到京城的于谦,史书上没有过多着墨,只说他“食不重味,衣不重裘”、“廉清方正,一钱不私”,即使官居一品,依然“门第萧然,不容私谒”。这样的作风,怎能不让老百姓敬佩?在皇城被围之时,也就难怪他能一呼百应,屡屡挫敌。


于谦祠堂里,专门有资料记录着他的生平。他的人生到了这里,却是转向了悲情,对于他来说,成也北京,败也北京。


战后被迎回的明英宗不甘人下,隐忍多年后成功复辟。被于谦得罪过的人打起了小报告:您这些年如此,都是当年于谦要立新帝,否则……最终,于谦被诬以“意欲谋反”下狱致死。


抄家时,兵丁准备十足,却在于谦家中傻了眼——这么位大臣,竟家中“无长物,惟上赐盔甲袍带”而已。这结果自是无人信,于是开始了掘地三尺的搜查。也算“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于谦的“宝藏”——一屋子的书。野史记载, 抄家的官兵都流了泪,遑论其他民众了。《于肃愍公集拾遗》记载:“天下人闻公死,咸惊而疑,而涕泣语曰:‘鹭鸶冰上走,何处寻鱼嗛(于谦)。’”


于谦死了,但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没有死。他一生清廉、“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用一生履行了自己“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誓言,受到了同时代和后人的广泛赞扬与推崇。林则徐说他“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更多的人则在他的墓前吟诵或是写下他的名作《石灰吟》,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人们对于谦的祭奠,不只是对他个人的推崇,更是对他所代表的“石灰”们的敬意,也是对端正歪风邪气的一种希冀。人们祭拜于谦,实不能给他带来什么,但他能给我们的心灵也洒下“石灰”,消消毒。以先辈为榜样,在心里种下“石灰精神”的种子,当某一天,这颗种子发芽开花,结出“清白”的果实,想必于公地下有知,也会开怀而笑吧。



文章摘抄自:《人文杭州》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湘湖轶事|湘湖《小竹里馆图》旧事 2024-11-20
《走近西湖》论文集|徐吉军、董顺翔:南宋临安西湖饮食文化浅析 2024-11-20
我荐|钟毓龙:《诗词曲语辞汇释》作者张相小传 2024-11-19
思想汇|司马一民:李白有没有到过湘湖? 2024-11-19
淳安“四石” 2024-11-1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