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魏源这个名字,你也许说不出他那本著作《海国图志》,但对他那句“师夷长技以制夷”肯定不会忘记。
这位被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清朝学者,在他的《海国图志》这部巨著里,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具有划时代意义。为了让自己热爱的国家不再守旧落后,他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 魏源卓越的才华被大众熟知,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学者晚年与杭州结缘。
他63岁时来到杭州,潜心佛学,次年身故后葬在九曜山方家峪(阔石板路151号的屋后,玉皇山庄对面)。 但是曾经那么博学才华横溢的一人,死后却是非常的冷清,一如他不得意的人生和那本不入大清国眼的《海国图志》。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那年,51岁的魏源才考中进士,咸丰元年(1851),魏源授高邮知州,公余整理著述,咸丰三年(1853)完成了《元史新编》。后以“迟误驿报”,“玩视军机”革职。旋复职,他以年逾六旬,遭遇坎坷,以世乱多故而辞去。咸丰七年(1857)三月初一,魏源选择杭州九曜山方家峪作为他百年之后的埋骨之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魏源墓湮没在了荒草乱荆之间,一度甚至有后人以为他“最后回到了邵阳”。 据邵阳日报2010年8月11日报道:隆回县文化文物部门在此前曾有过寻找魏源墓地的行动 ,并派专人找到当时健在 、为魏源守墓的孙女 ,但因其年岁已高 ,事情又过于久远 ,她也只记得大概位置了。 魏源墓究竟在哪里,史书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只用只言片语说是在“南屏山方家峪”一带。 最终能发现魏源墓址,还是和我们杭州人熟知的民间学者丁云川有关。热衷搜寻西湖名人墓葬的丁云川,记得翻阅《西湖志》时有印象,魏源墓不是“没了“,而是墓碑被毁、墓址难寻。
图自2016年03月19日杭州日报记者 俞倩
此后,丁云川开始查资料,寻找魏源墓。其实,方家峪就是阔石板附近一带的山坡,只是当地人已经叫不出这个老地名。丁云川花费两三年时间找到“魏源墓在九曜山方家峪”的信息,还幸运地访问到魏源墓的守墓人,也就是俗称的“坟亲”——沈连娣。
沈连娣告诉丁云川,上世纪50年代,魏源的后人从南京赶来杭州扫墓。那时,她还是小女孩,由祖父带着去过魏源墓,彼时墓碑还在。沈连娣回忆,“文革”时墓碑被毁,大半块碑石被村民搬回家,砌在了猪圈里…… 丁云川说,他当时问沈连娣,知道墓址在哪里吗?沈连娣说能找到,不过九曜山封山育林几十年,林深叶密,连路都没有。他好说歹说,沈连娣才答应陪同走一趟。 上山的路确实难走,灌木林里也辨不清方向,他们在荆棘丛中钻进钻出,费尽力气终于找到了两个坟包。经历过岁月洗礼,那两个土包外形看起来一模一样,沈连娣称魏源墓就是其中之一,可到底哪一座,没人分得清。 2005年,杭州考古所研究确认,丁云川发现的确为魏源墓遗址。然而,由于两座墓紧紧相邻,墓穴形制极为相似,都以夯土为主,外围包了一圈石头,加上两座墓均曾被盗,除部分骸骨外,没有任何物品留下,考证魏源墓“真身”难度不小。 图自2016年03月19日杭州日报记者 俞倩 杭州考古所工作人员对两处墓穴中的骸骨进行了DNA取样,希望通过DNA技术破解真假魏源墓之谜。可惜,由于没有魏源后人的DNA可做比对,两份DNA样本至今仍保留在杭州考古所内。而如今修缮后的魏源墓,也依然是一块墓碑,两处墓穴。
2014年,魏源墓正式有了改造方案,于2016年10月动工,2017年4月正式修缮完成,浙江省湖南商会、浙江省邵阳商会还向墓地捐赠了魏源雕像和《海国图志》石雕,以此纪念这位了不起的老乡。
↑ 奚峋强摄 从丁云川首次发现魏源墓,到魏源墓纪念碑树立,再到墓地整体修缮完成,专家学者和民间人士共同推动着相关工作的进展。而究竟哪座墓才是魏源真正的埋骨之地?恐怕只有魏源的后人前来“滴血认亲”,才能解开这个难题了。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在凤凰山管理处的精心维护下,魏源墓整洁干净,周围的植物葱郁茂盛,清静而庄严。 与这位才子在世时相比,这里已是“换了人间”,而国人那双“睁眼看世界”的眼睛,再也不可能闭上了。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