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文史动态
 
讲堂实录 | 信笔钱塘,回首…
浙江文丛0857-0862:…
《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第二辑…
【遇见·宝藏】活动招募丨走进…
 
特别关注
 
讲堂实录 | 信笔钱塘,回首…
半个世纪九堡人写在纸片上的历…
皋亭万树桃花红
一篇“石破天惊”的报道
史林春秋
 
山东老乡、国学大师、五四总指挥,买不起棉裤,唯一儿子不会汉语
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  日期:2020-05-07

我的MPA课程是在山东大学上的,开学第一课,我们的系主任空手进入课堂,一根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大字,说:今天上午我和大家一起来了解 一位山东老乡,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的,叱咤民国的国学大师。然后从他讲到俞大维、到黄敬、到李云鹤、陈寅恪、叶、俞,甚至曾家后人,半部近现代史的风云人物。

无独有偶,在上MPA课程之前的一个月,我参加单位的中层竞聘演讲,我说到,在远方的台湾,有我们的一位老乡,深受世人尊重,他去世后,师生为他铸钟立碑,并规定钟声为21响,因为他有句名言:“一天只有21小时,其余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他在中国学术界、教育界、政界叱咤风云,是个百年不遇的“天下之奇才”(蒋梦麟语),在北大求学时就是个风云人物,天赋、才华、锋芒已淋漓尽致地展现。胡适称他为“北京大学的最优秀的学生”;邓广铭早在极闭塞僻陋的村塾中读四书五经时,塾师就告知傅是“北京大学最杰出的学生”、“黄河流域的第一才子”。

640.webp.jpg

他就是,新文化运动的猛先锋、“五四”游行总指挥傅斯年。

他在纪念五四运动25周年的文章中,为“五四”辩护,也在反思中坦承“五四”的缺陷,并回应“五四”的争议。

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社会各界对动机没有异议,肯定是忠诚爱国;

对行动却有争议,例如殴打、火烧、捣毁家具明显是暴力;

对成果也有争议,例如对传统文化的过度否定、对外来思潮的过度迷信。

640.webp (1).jpg

1922年夏,德国,陈寅恪(立排左二)、章士钊(立排左四)、陈西滢(立排右四)、傅斯年(立排右二)、何思源(前排右二)等人合影。

640.webp (2).jpg

傅斯年(左)与胡适。


书生意气,弄潮“五四”

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北大。当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消息传回国内,举国震惊,北京学生发出正义的怒吼。

1919年5月1日或2日,傅斯年和许德珩、周炳琳、罗家伦等商量,既要对于国事有所主张,又要保存北大。

5月3日晚7时,经蔡元培批准,北大学生在法科(后来的北大三院)大礼堂开会,决议次日联合各校游行,当场公推傅斯年等20个委员负责召集。

5月4日上午10时,北京13所大学学生代表召开游行示威筹备会议,傅斯年被公推为会议两主席之一。下午1时左右,北京3000余学生在天安门集会,打着写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款”、“拒绝签字巴黎和约”等标语的白旗。总指挥是傅斯年,他扛着大旗走在游行队伍前列。

在天安门短暂集会约半小时,游行队伍前往使馆区,但学生队伍在东交民巷西口被巡警阻止不得通过。傅斯年等学生代表与中国警察、四国使馆交涉过程中,大部队在使馆外苦等约两小时。中国的土地,中国人不能进入,中国警察(代表政府)拦在东交民巷入口,阻挡学生的爱国行动,逼迫学生撤退和解散。个体和国族的尊严受到进一步刺激伤害,学生愤怒情绪在酝酿、在膨胀,游行秩序开始失控。随即有人高呼“大家往外交部去!”“大家往曹汝霖家里去!”

其实,傅斯年对攻打赵家楼一事有保留,和国民社的许德珩等人有分歧。随后发生了火烧赵家楼、殴打章宗祥的情况。傅斯年离开之时,赵家楼已烧了起来,他冷静地做了件聪明事,“把他一本日记簿,上面写着许多代表名氏,往火里一丢,马上烧掉了。”

北洋政府现场逮捕32名学生,其中北大学生20名,偏偏没逮住傅斯年这位“带头大哥”。避风头的傅斯年没有马上回北大,而是当晚才回。由烧代表名单免除证据后患、在外避风头躲追捕两个细节,可知傅斯年比同龄人更成熟、更理智,既有危机意识又有生存能力,既能掌握全局又能雕琢细节。

北京学生“五四”游行之后,全国城市(尤其上海)纷纷罢课、罢工、罢市,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6月28日,其代表团终于在原定签约日,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这是五四运动政治抗争和思想启蒙最直接的胜利果实。


同学打架,怒辞总指挥

五四运动之前,傅斯年对中国的前途悲观,“总觉得中国人的民族是灰色的,前途希望很难说”。

五四运动之后,他的信心开始确立,“我才觉得改造的基本的萌芽露出了”。(傅斯年:《中国狗和中国人》)“爱国主义与自由主义并行”,“激动了青年的内心,没落了北洋的气焰,动荡了社会上死的寂静”(傅斯年《“五四”偶谈》);“中国的社会趋向改变了。有觉悟的添了许多,就是那些不曾自己觉悟的,也被这几声霹雷,吓得清醒”。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傅斯年急流勇退,从赵家楼回来的次日就与运动脱钩。

导火索是,5月5日“有一个冲动到理智失了平衡的同学,同他打了一架,于是他大怒一场,赌咒不到学生会里来工作。”这是罗家伦的记载。

与傅斯年冲突的对象,傅乐成说是胡霹雳,台湾“中研院”院士王汎森说是许德珩。冲突的程度,有说傅的眼镜被一掌打掉,有说傅挨了耳光。总之是山东胖大汉傅斯年吃亏。

傅斯年因“打架”退出五四运动只是表因,据分析还有三层内因:其一,性情中人,尤其年青时更情绪化。罗家伦说傅“是一个以感情用事的人,一拳被打万念俱灰了”。北大学生本来要推傅斯年做刚成立的北京学生联合会主席,傅挨了一拳撂挑子,结果只好推段锡朋做首任主席。其二,受胡适影响,对学运保持距离,更不支持罢课。其三,傅没有做职业革命家的想法,务实考虑人生规划,往做学问方向发展。


投身新文化,捍卫学术

傅斯年是一个神童,而且很有能力,年纪轻轻已经成为焦点人物,人们很难不把目光锁定在他的身上。傅斯年还曾经留学德国,也许是因为傅斯年年轻时就已经崭露头角,让他变得有些恃才傲物,当时嫉妒他的人不少,就连陈寅恪都曾经嫉妒他的才华,陈演恪后来选择学理就是因为在傅斯年面前,他感到自叹不如。

就这样傅斯年成为了民国时期文化界的佼佼者,他当时积极创办杂志,还同时掌管西南联大,代理北大校长一职。傅斯年有才华也有能力,他在政坛上也有不俗的表现,当时能够和他比肩的人很少。在李敖的眼中,傅斯年是宰相之才,他虽然看起来粗狂豪迈,但是弹无虚发,有的放矢,看准目标一击即中,傅斯年就是这样一位有才干有志向的人才。

傅斯年是一个很蛮横的人,他的蛮横表现在对学术的捍卫和坚持上,他提倡书生要以为国奋斗作为毕生努力的目标,与此同时他也积极号召大众参与到学习中,用知识作为自己的武器,捍卫个人和祖国尊严。


粗茶淡饭,相濡以沫

婚姻是什么,一段婚姻如何长久,不同的年纪,对它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年轻的时候认为是靠着轰轰烈烈的爱才能维持婚姻,结婚久了的人就会认为,能够维持婚姻的,其实更多的是激情过去的平淡和柴米油盐的生活。

俞大綵是傅斯年同学的妹妹,一个典型的新女性。两者在学习和性格上都很投缘。在爱情阶段,傅斯年做了许多疯狂的事情。他们之间的爱情之火太强烈,充满了眼睛,根本看不见任何人。不久,他们将爱情延伸到婚姻中。毫无疑问,这是一场纯爱情的婚姻,没有面包。这个时候的傅斯年只有他的整个人和心。碰巧,这正是俞大綵想要的,两个人的生活虽然贫困,但是彼此相爱,粗茶淡饭依旧吃得有滋有味。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傅斯年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他直接因为过度劳累而生病。结果,这个家庭的经济支持崩溃了,生活费用成了问题,傅斯年看病的费用也成了问题。虽然有一些储蓄是以前节省来的,但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迟早会连肚子都填不饱。

傅斯年和俞大綵真正过上了穷人的生活。病痛加贫困,甚至吃了这顿没有下一顿,没有办法,俞大綵只能出去借钱度过这些艰难的日子。当时,傅斯年对俞大綵说:“等我好了,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写文章,挣更多的钱来写作,我再也不会让你向别人借钱了。我真惭愧!"

一腔壮怀,半生苍凉

傅斯年虽然看起来是一个无所畏惧的英雄,但与此同时在他身上也可以看到文人的影子。从1947年开始,傅斯年就变得焦虑不安,此后的三年里傅斯年瘦了三十斤。前半生他有多风光,晚景就有多凄凉,晚年时期的傅斯年一直要靠稿费维生,但是即便如此他也不忘做善事,也没有改掉他直爽的性子。

当傅斯年从疾病中康复时,他开始不顾健康状况赚钱。虽然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但日子还是很紧张。为了赚更多的钱,傅斯年经常熬夜修改手稿,这时,俞大綵会说,“家里还有一些钱。睡吧。"事实上,傅斯年非常清楚他的妻子只是在安慰他。自从他们结婚以来,他们几乎没有过富裕的生活。俞大綵从不抱怨。虽然傅斯年表面上什么也没说,但他感到内疚。他希望妻子在买蔬菜时不要犹豫,过年的时候可以为自己做一件新衣服。即使没有钱,即使日子艰难,他们的爱从未改变。那一年,尽管生病,傅斯年仍在工作,出差前夕,在寒冷的书室中赶写一篇文章,他急于拿在一笔稿费,做一条棉裤。

夫人俞大綵生起一盆炭火。他搁笔抬头说:“你不对我哭穷,我也深知你的困苦,稿费到手后,你快去买几尺粗布、一捆棉花,为我缝一条棉裤,我的腿怕冷,西装裤太薄。”

俞大綵听了之后,心里很酸,但是什么也没有,坐在一边缝制袜子,默默地陪着他,毕竟傅斯年平时根本不愿意为自己买衣服。不久,傅斯年因过度劳累而瘫倒在站台上,因救援不力而死亡。

傅斯年死后,俞大綵得到了她的丈夫熬夜才赶上的报酬,并了解到了傅斯年追赶手稿的真正意图。

傅斯年的好友告诉她,“斯年说,自从你嫁给他以来,你过得并不舒适,这篇文章的稿费将留给你来补充你的家用,说是做棉裤,其实是个善意的谎言而已。“

得知这件事后,俞大綵痛苦万分。如果她知道这个结局,她绝不会让他拖着生病的身体熬夜,两人相扶相持了16年,傅斯年最先离开了俞大綵。尽管俞大綵在婚后的16年里从未过过富裕的生活,但她非常满意。


子嗣留美,不解汉音

1950年12月傅斯年病逝,那一年他的独子只有15岁,正在美国留学,傅斯年撒手人寰让他的儿子苦不堪言,所以后来没有再回国而是一直在美国生活。渐渐也忘记了汉语,完全融入西方社会。在傅斯年纪念日的时候,纪念馆邀请傅斯年孙辈回国省亲,其已没有文化认同。

傅斯年没有给儿子留下什么钱,所以他儿子的日子并不好过,贫穷始终伴随着他。不过也可以看出来,傅斯年并不是一个贪图富贵的人,也没有给子孙留下家产的打算,倒是很像他的豪迈和爽利。

杰出的历史学家,一百年出不了几个,傅斯年算是一个。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张光直教授对傅斯年和他的《夷夏东西说》极为称赞,说这篇文章之前,中国古史毫无系统可言。他的著作《民族与古代中国史》,篇篇都有他自己对中国古史的独行见解,篇篇掷地有声。

傅斯年生逢乱世,一生忧国怀世、奔走呼号。在民族存亡续绝之际,他痛陈国民之悲哀,在《中国狗和中国人》一文中写到:我很觉得中国人没有民族的责任心——这就是不怕亡国灭种。”面对国破家亡的危局,他主张“兽性主义”,希望国人自强不息,像野兽那样去嘶咬搏杀、只为着活下去。日军占领东北后,他奋笔写下《东北史纲》,从历史学的角度论证东北是中国的领土。

傅斯年被誉为最具北大精神气质的学者,刚烈不屈,敢于挑战权威、直言积弊,人称“傅大炮”,凡事“先骑上虎背”再说。“五四”运动时,他挥舞旗帜冲锋陷阵;担任国民党参政员期间,他死死抓住孔祥熙、宋子文贪污腐败的问题不放,蒋介石无可奈何,不得不把孔、宋分别从行政院长任上撤下来。

这就是傅斯年,他曾经在民国时期那段跌宕起伏的岁月中闪耀过与众不同的光芒。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观像|邓小南:“山水”之间“阅读”天下 2024-03-14
荣新江:去邓广铭先生家拜年的往事 2024-03-13
吴宗国先生纪念专栏|邓小南:​忆念吴宗国老师 2024-02-02
戴逸 | 治史入门:我的学术生涯 2024-01-25
史学人生|孙达人教授 2024-01-1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