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杭州的州治在凤凰山麓。凤凰山南面的钱塘江边,有一个柳浦渡,是当时江干一带海陆交通的要津。官府在交通方便的柳浦渡附近,也就是吴越国的竹车门、宋代候潮门外沿江一个叫樟亭的地方设置了一个驿站,称为“樟亭驿”。这个驿站不仅能为投宿的官员、传递信息情报的驿役和客商提供较好的食宿,而且在这里还能观赏著名的钱塘江大潮。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驿站。 樟亭驿为什么要建在钱塘江边的樟亭?这与樟亭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首先,这里有渡口,有码头,是一个交通枢纽。前面已经说过,晋代钱塘江 边的这个地方有一座码头,叫樟林桁。可能这里挑出江中的木构码头是用樟木构成的,所以叫樟林桁。这是杭州最早的码头设施。这里自古就是渡钱塘江的渡口,北岸是柳浦,是进入杭州的门户,是客人乘船到 杭州的登陆之地;南岸是西陵,从柳浦渡向南渡过钱塘江到西陵渡,就可以通过浙东运河与宁绍平原相连。如果从柳浦渡溯钱塘江而上,可到富阳、桐庐、建德、金华等地。这里是沟通浙东“上八府”与浙西“下三府”的交通枢纽,是驿路的必经之地,驿道上的一个关键节点。 当时杭州是江、河、海运输的枢纽,从杭州可以转乘海船出海;海外的船只可以从杭州湾驶入钱塘 江到杭州,然后通过运河一路北上江都(扬州)和洛阳。唐代诗人杜荀鹤写的《送友游吴越》诗中,诗意地写出了柳浦渡的盛况:“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在这个地方建立一个驿站,是很有道理的。西陵作为柳浦渡对岸的渡口,曾出现在杜甫诗中,那句“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古驿楼”,说的就是胡商出现在杭州的情况。 说到驿站,人们便会古意翩然,眼前会出现历史的风烟。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中,有“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的生动描写。荒村野外,乡间道上,驿马飞驰,绝尘而过;城郊、渡口边,有着鲜明标记的驿站门口人来人往,驿卒骑着 疲惫的驿马匆匆而来,驿官认真而又快速地检验火牌等凭证,办理交接手续,然后有驿卒换好驿马飞驰而去。官员、文人在此投宿、会友或启程赶路,在清晨和黄昏发出许多人生感叹。 驿站,流传着许多历史和人文故事。有的浪漫,有的悲惨。南朝刘宋时,陆凯率领军队南征,度梅岭 时见梅花怒放,回首北望,思念起友人范晔,就折了一枝梅花托驿使带去,并附诗一首: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唐朝时,杨贵妃爱吃鲜荔枝,唐玄宗为了讨妃子欢心,不惜动用国家的驿站系统,从南方逐站转运鲜 荔枝到长安。唐代诗人杜牧写诗对此进行了讽刺: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贵妃的命运似乎与驿站联系在一起。唐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驿马一路飞驰传递,六日内将消息报给在华清池的唐玄宗。唐玄宗闻讯后仓皇出逃,途中在马嵬驿休息。饥饿疲劳的将士怨声载道,认为天下大乱都是杨国忠造成的,杀了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被迫无奈,只得命高力士将杨贵妃引到佛堂,用绳子勒死。绝代佳人香消玉殒,被葬在马嵬驿站西侧的道路旁。罗隐有《马嵬坡》诗云:“佛屋前头野草青,贵妃轻骨此为尘。” 唐代的驿站是怎么样的呢?读唐代刘禹锡的《管城新驿记》,可以对当时的驿馆有所了解:“门衔周 道,墙荫行栗,境胜于外也。远购名材,旁延世工, 塈涂宣皙,瓴甓刚滑,术精于内也。庐有甲乙,床帐 有冬夏,庭容牙节,庑卧囊橐,示礼而不慁也。内庖 外厩,高仓邃库,积薪就阳,峙刍就燥,有素而不愆 也。主吏有第,役夫有区,师行者有飨亭,孥行者有 别邸。周以高墉,乃楼其门,劳迎展蠲洁之敬,饯别 起登临之思。”由此可见,驿馆建在大道边,以高墙 相围,入口处有门楼,里面有许多不同的房间,有驿 丞的住邸、驿夫的房舍,有供使者住的厅堂,还有厨 房、马厩、仓库等附属设施。驿馆建筑雄伟、内部装 修精致,周边绿树成荫,蔚成景观。如陕西的褒城 驿,有能容舟船的池沼,里面有舟,有鱼,有飞鹤。元稹在《褒城驿》中写了褒城驿的环境:“严秦修此驿,兼涨驿前池。已种千竿竹,又栽千树梨。” 杭州钱塘江边的樟亭驿,除了负责传送官府文书 之外,还是杭州官方接待客人、迎来送往的地方。由 于处在沿钱塘江地段,唐朝时人们喜欢在这里观潮。 因此,樟亭驿不仅可以住宿会客,而且还是一个观潮 的好地方。 从唐代开始,樟亭驿就到过许多文化名人,李白、孟浩然、白居易、张祜、姚合、罗隐等都在此住 宿、会客、赋诗,留下了大量诗篇。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喜好山水风光,他一生中七次 前往越州,都经过杭州。他还有亲戚住在杭州,堂侄 李良在杭州当刺史。因此,李白经过杭州时,都要住 下来,游览湖光山色。 开元十四年(726),李白26岁。这年的春天, 他辞别金陵,前往扬州,留下《金陵酒肆留别》、 《夜下征虏亭》等诗作。夏天,李白由扬州赴姑苏, 凭吊古城历史遗迹,写了《乌栖曲》。然后,他途经 镇江来到杭州,在杭州游览了不少名胜,写有《送崔 十二游天竺寺》诗: 还闻天竺寺,梦想怀东越。 每年海树霜,桂子落秋月。 送君游此地,已属流芳歇。 待我来岁行,相随浮溟渤。 李白到杭州时住在钱塘江边的樟亭驿站,在楼中 就可以观看到著名的钱塘江潮水。见多识广的李白见 了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以后,仍然感到惊奇,写下了这样一首观潮诗: 浪打天门石壁开,海神来过恶风回。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李白与堂侄李良一起坐马车去九里松和天竺寺, 他对那一带的景色赞叹不已,写下了《与从侄杭州刺 史李良游天竺寺》诗: 挂席凌蓬丘,观涛憩樟楼。 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 天竺森在眼,松风飒惊秋。 览云测变化,弄水穷清幽。 叠嶂隔遥响,当轩写归流。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州。 “挂席凌蓬丘,观涛憩樟楼”中的樟楼,就是樟 亭驿。李白写的《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中, 也写到樟亭和观钱塘江潮:“挥手杭越间,樟亭望潮还。”李白是樟亭驿早期接待的一位重量级的文化名人。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唐朝皇帝发出了一道 普通的人事任命: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这种州官的任命,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可谓司空见惯;对杭州 来说,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仅唐朝一个朝代,这种任 命就有150次之多。然而唐朝对杭州地方长官的这次任命,却对杭州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给了杭州一次历史性的机遇。 任命下达以后,这位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诗人,开始了长达三个月的跋涉,向杭州走来。白居易对 杭州并不陌生。十一二岁时,他的父亲白季庚任徐 州别驾,白居易也从河南来到了徐州。当时徐州一 带遭遇兵乱,战火不息。为避战乱,白居易来到了江 南,在漂泊中到过杭州,对杭州留有很深的印象。白居易在来杭州上任的路上,回忆着他印象中的杭州: “余杭乃名郡,郡郭临江汜,已想海门山,潮声来 入耳……” 等待白居易的,是一个美丽的江南名郡杭州,还有那使多少诗人画家吟诵、描画不尽的西湖。 白堤是西湖上历史悠久的古堤,在唐朝时称为白沙堤、沙堤。白居易到杭州第二年写的诗中就有这 条堤:“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还对西湖白堤的来历提出过疑问:“谁开湖寺 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后, 曾在钱塘门外向东北延伸处,即今天白沙路一带修筑 过湖堤,并在他离任前两个月完成。这条堤早已在岁月的风雨中废圮,如今仅剩圣塘闸桥亭遗迹。虽然现在圣塘闸桥亭遗迹附近的白堤并不是白居易所筑的堤,但杭州人为纪念白居易在杭州兴水利、筑湖堤、建石涵、疏浚六井、开拓西湖等功绩,将白沙堤称为白堤。 白居易刚来杭州任职时,大概是住宅还没安排好,先住在钱塘江边的樟亭驿这个招待所里。白居易在樟亭驿站观过潮是肯定的,因为有诗为证。身处驿站的人,会产生一种身世之感,他写下了一首《宿樟亭驿》: 夜半樟亭驿,愁人起望乡。 明月何所见,潮水白茫茫。 从诗中可见,白居易观赏的是钱塘江的夜潮。 白居易常在樟亭驿会客、观潮,他到驿站访朋友后,写有《樟亭驿见杨旧诗》: 往恨今愁应不殊,题诗梁下又踟蹰。 羡君独梦见兄弟,我到天明睡亦无。 著名诗人张祜与白居易是同时代人,他来杭州参 加乡试求取功名时,也到过或者住在樟亭驿站。他登上观潮楼凭栏眺望,写了很有气势的《题樟亭》, 既写出了此处的地理特点和风光,也发出了人生的 感叹: 晓霁凭虚槛,云山四望通。 地盘江岸绝,天映海门空。 树色连秋霭,潮声入夜风。 年年此光景,催尽白头翁。 文宗大和八年(834)十二月,姚合出任杭州刺 史,这一年他56岁。姚合赴任途中经过洛阳,与白居 易相遇。白居易兴致勃勃地与姚合谈论杭州的旧事, 向他介绍杭州的情况,并写了《送姚杭州赴任,因思 旧游二首》诗为其送行。姚合来到杭州这个江南名 郡、风雅之地,感到耳目为之一新,有了新的人生体 验和感悟,在诗歌创作上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姚合到杭州后,住在凤凰山的官署中,这里可以 看到钱塘江的潮水,就是白居易“郡亭枕上看潮头” 的地方。因此,钱塘江大潮很自然地出现在了姚合的 诗中。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杭州观潮》: 楼有樟亭号,涛来自古今。 势连沧海阔,色比白云深。怒雪驱寒气,狂雷散大音。 浪高风更起,波急石滩沉。 鸟惧多遥过,龙惊不敢吟。 坳如开玉穴,危似走琼岑。 诗人做官,坐在官衙中,公事之余也会偶发诗 兴,挥毫作诗。下面这首姚合所作的名为《郡中西园》的诗,大概就是这样一首作品: 西园春欲尽,芳草径难分。 静语惟幽鸟,闲眠独使君。 密林生雨气,古石带潮纹。 虽去清秋远,朝朝见白云。 姚合没有辜负白居易的希望,他以诗人的实力和一州之长的权力,聚集起一大群诗人,被诗人们尊 为“诗宗”。晚唐杭州的西湖诗人群体,有许浑、周 贺、郑巢、方干、李频等,他们追求清逸幽隐,倾心 禅学,潜心创作,相互唱和,撰写了大量西湖诗词。 如方干写有《赠钱塘湖上唐处士》、《旅次钱塘》、 《侯郎中新置西湖》等;郑巢写有《宿天竺寺》、 《题灵隐寺皖公院》等。姚合与白居易很相像,也是 抱着仕隐之心来到杭州的,在他的《杭州官舍偶书》诗中,可以读出他无为而治的为政之道: 钱塘刺史漫题诗,贪褊无恩儒少威。 春尽酒杯花影在,潮回画槛水声微。 闲吟山际邀僧上,暮入林中看鹤归。 无术理人人自理,朝朝渐觉簿书稀。 文宗开成元年(836)初秋,姚合结束在杭州的任期,入朝为谏议大夫,由一位姓崔的刺史继任。当时郑巢有诗为其送行,姚合也写有《别杭州》及《寄杭州刺史崔员外》等诗作。姚合在五言绝句《别杭州》中是这样说的: 醉与江涛别,江涛惜我游。 他年婚嫁了,终老此江头。 姚合虽然在杭州的时间不长,但对杭州还是很留恋、很有感情的。也许是当官比较迟,或结婚较晚,年近60岁的姚合还有子女没有婚嫁,这是他的一个心病。因此,他在诗中说,等了结了这个心愿以后,就来钱塘江头终老。 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之一,他从洛阳南下吴越来到杭州,与钱唐县令一起登樟亭观潮,写有《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把八月钱江大潮写得有声有色,也反映了当年樟亭驿楼观潮 时的盛况: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联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从孟浩然的诗,可知与他一起观潮的人还不少,如孟浩然还写有《与杭州薛司户登樟亭楼作》: 水楼一登眺,半出青林高。 帟幕英僚敞,芳筵下客叨。 山藏伯禹穴,城压伍胥涛。 今日观溟涨,垂纶学钓鳌。 在樟亭观潮的记忆,还留在许多唐代诗人的诗 中,如羊士谔《忆江南旧游二首》中有“曲水三春弄 彩毫,樟亭八月又观涛”;罗隐在《寄处默师》诗中 有“甘露卷帘看雨脚,樟亭倚柱望潮头”之句;皇甫 冉《送薛判官之越》中写到樟亭:“樟亭待潮处,已是越人烟。” 唐朝诗人许浑曾任润州司马,后来又担任过睦州、郢州的刺史,他也来过樟亭驿,作有《九日登樟亭驿楼》: 鲈鲙与莼羹,西风片席轻。 潮回孤岛晚,云敛众山晴。 丹羽下高阁,黄花垂古城。 因秋倍多感,乡树接咸京。 许浑在《行次虎头岩酬寄路中丞》中也提到樟 亭:“樟亭去已远,来上虎头岩。” 唐代诗人章孝标是桐庐人,元和十四年(819)中进士后,由长安南归。他十分得意,途中先寄一书 给友人,其中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及第全胜十政 官,金鞍镀了出长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 眼看。”踌躇满志的神气跃然纸上。这首诗被著名诗 人李绅看见,他想教育一下这个刚出道的年轻人,就写诗对章孝标提出了批评:“十载长安方一第,何须 空腹用高心。”章孝标读了李绅的诗后感到很惭愧, 赶忙向李绅拜谢赐教。后来,章孝标在诗词方面下了 很大的功夫。五代诗人、词人韦庄编的《又玄集》中 收录了章孝标的《归海上旧居》、《长安春日》两首 诗,称其深得诗律之精义。章孝标到过杭州,在樟亭驿里听说过前辈诗人的故事,很有感慨,写下了《题 杭州樟亭驿》: 樟亭驿上题诗客,一半寻为山下尘。 世事日随流水去,红花还似白头人。 唐代诗人宋昱,天宝年间任中书舍人,他在樟亭 观过潮,写有《樟亭观涛》,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钱塘 江大潮奔腾而来的整个过程: 涛来势转雄,猎猎驾长风。 雷震云霓里,山飞霜雪中。 激流高失岸,吹唠上侵空。 翕辟乾坤异,盈虚日月同。 艅艎从陆起,洲浦隔阡通。 跳沫喷岩翠,翻波带景红。 怒湍初抵北,却浪复归东。 寂听堪增勇,晴看自发蒙。 伍生传或谬,枚叟说难工。 来信应无己,申威亦匪穷。 冲腾如决胜,回合似相攻。 委质任平视,谁能测始终。 项斯,浙江台州临海人,曾隐居杭州,写有《杭 州江亭留题登眺》。这里的江亭,就是樟亭: 处处日驰销,凭轩夕似朝。 渔翁闲鼓棹,沙鸟戏迎潮。 树间津亭密,城连坞寺遥。 因谁报隐者,向此得耕樵。 李绅27岁中进士以后,几经宦海沉浮。作为诗人,他参加了倡导新乐府诗体的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他写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宦游过各地的李绅,担任过浙东观察使,到过杭州,对钱塘江上樟亭对面的 西陵渡口留有很深的印象,这段经历时常出现在他的 诗中,《渡西陵十六韵》便是其中之一: 雨送奔涛远,风收骇浪平。 截流张旆影,分岸走鼙声。 兽逐衔波涌,龟艨喷棹轻。 海门凝雾暗,江渚湿云横。 雁翼看舟子,鱼鳞辨水营。 骑交遮戍合,戈簇拥沙明。 谬履千夫长,将询百吏情。 下车占黍稷,冬雨害粢盛。 望祷依前圣,垂休翼厚生。 半江犹惨澹,全野已澄清。 爱景三辰朗,祥农万庾盈。 浦程通曲屿,海色媚重城。 弓日鞬櫜动,旗风虎豹争。 及郊挥白羽,入里卷红旌。 恺悌思陈力,端庄冀表诚。 临人与安俗,非止奉师贞。 李绅还写过《却渡西陵别越中父老》: 海潮晚上江风急,津吏篙师语默齐。 倾手奉觞看故老,拥流争拜见孩提。 惭非杜母临襄岘,自鄙朱翁别会稽。 渐举云帆烟水阔,杳然凫雁各东西。
晚唐诗人郑谷因写有《鹧鸪》诗而闻名诗坛。郑谷来过杭州,也写过登樟亭驿楼的诗,在他的诗中, 我们可感受和想象当时驿站周边的情景: 漠漠江天外,登临返照间。 潮来无别浦,木落见他山。 沙鸟晴飞远,渔人夜唱闲。 岁穷归未得,心逐片帆还。 南宋《乾道临安志》的“樟亭驿”条中说:“罗隐乾符五年(878)夏,登是驿看潮,有诗。”这一 记载,带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罗隐。 罗隐,字昭谏,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出生于 新城县,就是现在杭州的富阳区新城镇。 罗隐从20多岁起就频繁参加科举考试,多次干谒 各地的权贵,寻找机会进入仕途。干谒,是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者有所请求,希望地位高者能了解和提携 自己。然而罗隐在外漂泊了30年,见过不少权贵,除了经湖南观察使于环举荐,当过几个月的湖南衡阳县 主簿这样的小官之外,几乎没有得到什么结果。 罗隐一共参加了几次科举考试,现在恐怕难以说清楚了。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失败的痛苦经历,在罗隐心中留下了深深的伤痕,以至于在他的诗中经 常可见对这段生活的描述:“十年此地频偷眼,二月春风最断肠。”“十年恸哭于秦廷,八举摧风于宋野。”“十年索米于长安,六举随波而上下。”“病想医门渴望梅,十年心地仅成灰。”“十二三年就试 期,五湖烟月奈相违。”“惟将白发期公道,不觉丹枝属别人。”这种刻骨铭心的经历,使罗隐对封建科举制度尤其是执行这 一制度的人有了很深的认识和深切的体会。 罗隐55岁时,在心灰意冷、身心疲惫的情况下,东归吴越国。他有着谒见权贵的经验,怕去了以后不 被钱镠接受,令人难堪。因此,他不是直接去谒见钱 镠,而是先让别人把自己的诗文呈上去,看看钱镠的 反应,等候钱镠的回音,然后再见机行事。他在呈送 给钱镠的诗文的卷尾,还题写了一首《夏口诗》,其中有两句是用来提醒钱镠要以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的 黄祖为戒,广纳人才:“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 漫英雄。” 钱镠是爱才的,他看了罗隐的诗以后哈哈大笑,接纳了罗隐,而且立即给了他一个掌书记的官职。钱镠还写了两句话给罗隐:“仲宣远托刘荆州,都缘乱 世;夫子辟为鲁司寇,只为故乡。”见钱镠将自己 比作王粲、孔子,罗隐很受感动,他说:“是不可去 矣!”认为这里可以留下来干一番事业了。为此,罗隐写了许多诗,对钱镠表示感谢。罗隐从此进入了钱 镠的幕府,受到了钱镠的重用。他的命运也因此发生 了转折,满腹经纶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在吴越国能够 有所作为。沈崧在给罗隐写的墓志铭中,称钱镠与罗 隐的相遇是“主有礼贤之名,宾有荣家之美”。 罗隐在吴越国担任过钱塘令、司勋郎中、镇海节 度判官、给事中、盐铁发运使等职务,他不仅给钱镠 出主意,还帮助钱镠起草了不少公文。如公元889年 11月,唐昭宗李敏改名为晔,罗隐代钱镠起草了贺 表,其中有句为:“左则姬昌之半字,右则舜虞之全 文。”贺表发到长安,受到了唐朝大臣的称赞。 898年2月,唐朝决定把镇海军治所移到杭州,掌书记沈崧为钱镠起草了谢表。除了感谢唐朝以外,沈崧在谢表中还写了浙西的繁荣富裕。草稿完成以后, 他送给罗隐审看。 罗隐比沈崧年长30岁,社会阅历毕竟要比沈崧丰 富,对朝廷的认识也比沈崧深。他看了谢表以后说:“今浙西兵火之余,日不暇给,朝廷执政切于贿赂, 此表入奏,执政岂无意要求耶?”于是他把这些话改 了。这封谢表没有留传下来,但传下了其中的两句: “天寒而麋鹿常游,日暮而牛羊不下。”谢表送到 长安的朝廷以后,唐朝大臣中有人说:“必罗隐之 辞也。” 罗隐在吴越国时,写了许多有名的诗文,成为历 史上一位著名的文学家。罗隐生长在风光秀丽的富春 江畔,读过许多书,对江南很了解,对杭州的文化也 熟悉。因此,在他的诗里,有着浓郁的江南风情和 杭州文化的特点,那首《东南曲》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江烟湿雨鲛绡软,漠漠远山眉黛浅。 水国多愁又有情,夜槽压酒银船满。 绷丝采怨凝晓空,吴王台榭春梦中。 鸳鸯 唤不起,平铺绿水眠东风。 西陵路边月悄悄,油壁轻车嫁苏小。 《乾道临安志》中说的罗隐登樟亭驿看潮的这首诗,名叫《钱塘江潮》: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再来说一说晚唐诗人喻坦之。喻坦之是睦州(今浙江建德)人,唐懿宗咸通年间因多次考进士不中, 久困长安。后来因身边的盘缠用完,又回忆家乡的渔 樵生活,遂生思乡之情,返还故乡。喻坦之与建州刺 史李频乃同乡好友,在喻坦之返回家乡时,李频以诗 相送:“从容心自切,饮水胜衔杯。共在山中住,相随阙下来。修身空有道,取事各无媒。不信升平代,终遗草泽才。”喻坦之游历过不少地方,到过杭州, 写有《题樟亭驿楼》: 危栏倚山城,风帆槛外行。 日生沧海赤,潮落浙江清。 秋晚遥峰出,沙干细草平。 西陵烟树色,长见伍员情。 喻坦之也许是在返回家乡的路上,写了这首《晚泊富春寄友人》: 江钟寒夕微,江鸟望巢飞。 木落山城出,潮生海棹归。 独吟霜岛月,谁寄雪天衣。 此别三千里,关西信更稀。 唐代诗人方干是睦州青溪(今淳安)人,与喻坦之 也算是老乡了,他写了一首《送喻坦之下第还江东》 诗,安慰不第回乡的喻坦之: 文战偶未胜,无令移壮心。 风尘辞帝里,舟楫到家林。 过楚寒方尽,浮淮月正沈。 持杯话来日,不听洞庭砧。 唐代诗人刘沧也写过樟亭这个地方,但他没有写 驿站,而是写了渡口,诗名是《浙江晚渡怀古》,载于《全唐诗》: 蝉噪秋风满古堤,荻花寒渡思萋萋。 潮声归海鸟初下,草色连江人自迷。 碧落晴分平楚外,青山晚出穆陵西。 此来一见垂纶者,却忆旧居明月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