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文史动态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讲座预告丨陈志坚:大禹与越人…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特别关注
 
清末民初杭州灵隐寺大殿的复建
上泗山歌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中日茶文化传播
史林春秋
 
傅佩荣:道家和儒家到底有什么关系
来源: 歴史之島微信公众号  作者:傅佩荣  日期:2020-07-14
 问:请问傅老师,您认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是谁?

傅佩荣: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当然是颜渊。孔门弟子四科十哲,其中颜渊德行科第一。而且鲁哀公问孔子,这么多弟子中谁是最好学的。他说只有一个颜渊最好学。所以,从德行和好学两方面综合来看,颜渊都是排第一。所以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这一点没有问题。
 
 问:想请教老师,您对子贡一生的评价是什么?他最优秀的是哪一方面?
傅佩荣:我真的是特别佩服子贡,特别是看到孔子坟墓旁边的“子贡庐墓处”。他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可见一斑,而更重要的是,他确实了解孔子思想的精华。孔子说,看到一国的礼仪,就知道它的政治如何;听到一国的音乐,就知道它的教化如何。子贡恰恰承继了孔子对于礼乐的看法,并且曾经跟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传《周易》、作《春秋》。子贡口才好,非常聪明,而且靠着其聪明才智发了财,有钱的时候他就可以做好事,做他该做的事。这都是值得我们羡慕的地方。子贡我们可以努力学习,而宰我可以作为反面教材,提醒自己避开他的缺点。孔子也这样教我们:“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看到好的就要想效仿他,向他看齐,看到不好的,就要问自己有没有这种不好的缺点。所以,我对子贡的评价是特别高。司马迁也说过,让孔子的名声传扬天下的,子贡的功劳最大。
 
 问:有两个问题想请教老师,一是请您简单地谈一下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另一个就是作为学生,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儒家比较好?
傅佩荣:好的。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近些年来国学热,这并不是一个短暂的现象,它应该是我们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就像文化有一种乡愁,我常常用这个词,它所思念的文化并不是在器物层次,也不是在制度层次,而是在理念层次。器物、制度、理念,这三个层次代表了文化的全部。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没有人会喜欢坐孔子的马车,再好的马车给我,我也不要坐。器物层次,过去就过去了。另外,像古代封建社会,只有少数贵族是世袭,一般老百姓苦得要命,拼命读书也不见得有机会,谁喜欢这样的社会制度呢?所以,我们今天学习儒家,绝不是学器物和制度的层面,那些已经过去了,永远淘汰了,被超越了,我们要学的是理念。
什么是理念呢?就是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的想法、价值观。孔子的学生个个表现出来一种独特的理念,如颜渊的好学、子路的果敢等,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所以我主张人性向善,只要真诚就有力量由内而发,我就做我认为该做的事,所以我的快乐也由内而发。为什么学儒家会快乐呢?因为我做的事都是我要求自己做的。如果我做的事是别人叫我做的,我做到了,别人高兴,自己高不高兴不知道。所以,不管生活条件是贫穷还是富裕,你都感觉到生命的价值在内不在外。这是学习儒家最重要的一个点。
大学生学儒家,一定要深入到原典。作为大学生,最可贵的机会就是有大学的教授们,有好的图书馆,在这时你不把原典弄清楚,以后在社会上很难找到这么多书来参考,也很少有机会向人请教,只能读一些别人写的心得。所以,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原典好好读清楚,利用四年的时间,把儒家、道家最主要的几本经典彻底了解。将来一辈子可以受用,因为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后就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在任何岗位上都可以给他的同事们带来很多思想的材料。这是我一个简单的回应。

 问:我有两个小问题想请教您。第一,您一定读过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也一定了解林语堂解读的那种幽默的孔子,那么在您的心目中,孔子究竟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第二,我记得在《论语》里有一句话叫“敢为天下先”,我还记得《道德经》中同样有老子说:“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那么我们作为学生,作为年轻人,怎么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好入世与出世的关系?从而一方面能够完善自身,提高自我的修养;同时另一方面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呢?
傅佩荣:好。很好的问题。你说对孔子简单的介绍的话,如果你要问我,我会说孔子是一位乐天知命的人。钱穆先生讲孔子,他只是提到两次,人性是向善的,但他没有说明论证;我提人性向善有充分的资料反复地去说明。这是跟钱先生不太一样的地方。那么林语堂先生的幽默感,就是大家都记得他特别发挥“子见南子”这一段,他把它写得很生动,其实有很多是他的想象。
当然,基本上孔子这个人,他确实有幽默感,他也认为自己活得很踏实,一个人可以把自己的生命从这么平凡的“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一路上来到最后可以把“五经六艺”全部精通,然后栽培弟子的时候天下人才全部过来,从颜渊开始,七十二弟子精通六艺,那种成就感绝对超过当一个国家的领袖,所以我觉得孔子一生真的是非常快乐、充实的,无论如何都不能用“丧家狗”三个字来描写他,这是很清楚的。
《论语》里面并没有“敢为天下先”这样的话。《论语》中曾记载,有人将孔子描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不敢为天下先”确实是老子的话。我更愿意将孔子与庄子做比较。《论语》里有“知其不可而为之”,《庄子》里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两句话形成鲜明对比,“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明明知道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还是要做。为什么?因为这是天命,上天要我做的,我身不由己。但是庄子不同,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我知道一件事情无可奈何,就安心地接受它作为我的命运,我就不要勉强了,不要跟命运抗争。这是两种不同的观念。
年轻的学生要以儒家为主,不要着急学道家,在大学听听道家的课,不用要求自己完全理解。理解道家,一定需要某种经过历练的智慧,即跨越门槛的能力。道家有门槛,儒家没有门槛,你只要愿意,就可以根据孔孟的思想修养自己。我们介绍儒家的思想,大家听了都觉得会有一点儿心得,有一点儿收获。道家不一样,道家的门槛叫智慧,跨不过去,就只能在外面。你或许可以背一些词或句子,但根本不懂它在说什么。一般来说,人到了三四十岁以后,才能够了解道家。
我读大学的时候,也听过《老子》《庄子》的课,根本就听不懂。听了之后笑一笑,若照他那样讲,活在世界上有什么意思都不知道了,对不对?譬如老子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道的不说话,说话的不知道。那老师上课的时候有没有说话呢?有,所以老师不知道。那怎么办呢?所以对道家,同学们现在要把它当作一种知识来理解,不要去想太多。你想通了,若是陷入一种虚无主义,反而不好。想通了看透了,你还愿意读书吗?好像毕不毕业也没什么关系,将来就不就业也无所谓。如果是这样,道家影响就变成负面的影响了。这很可怕。但是,道家思想绝不是负面的,只不过你要花很多时间才能了解清楚它为什么不是负面的。道家的智慧是看到整体,而一般人只能活在暂时的情况下。所以等同学们将来年纪大一点,才知道整体是什么。
 
 问:老师,我有两个问题想请教。第一,感觉您所说的儒家有两个核心,一个是仁,一个是礼,仁是真诚的情感。那么,“仁”是“真诚的情感”在原典中的依据是什么?是如何推论出来的?第二,我听我的老师讲道家,提到内道外儒。但是我感觉您讲的儒家是独成一个体系的,由内而外,这都成体系了,想请教老师,儒道两家的思想文化有一个传承的过程,到底是儒家在先还是道家在先?它们两个思想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傅佩荣:我先说第一点。如何提出来把仁当作真诚的情感。如果要讲简单的依据,就是《论语·学而》中的“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不要小看它,翻成白话就是: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人很少有仁。从“巧言令色”我们可以知道,说话表情的讨好热络,这都是表达在外的,是表面上的热情。而内在呢?孔子认为,外在表现得太过热情,内心很少有“仁”,因为“仁”是与内在有关的,所以将“仁”解释为真诚的情感。孔子说“鲜矣仁”,并不代表没有,而是很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在巧言令色的同时,要保证内心有真诚的情感,这是孔子的意思。真诚的情感,是仁的第一个层次。真正的仁有三个层次,在这里只简单说一下:第一,人之性,向善;第二,人之道,择善固执;第三,人之成,止于至善。仁义的“仁”,包括了向善、择善、至善,把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完全统合。我就不特别发挥了。在这里,我只是说明一点,真诚的情感只是“仁”的一个层次、出发点而已。
第二个问题,内道外儒。现有的资料告诉我们,老子比孔子大了一世,即三十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给他很多教训,但是这两派有什么差别呢?春秋时代是一个乱世,乱世的危机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有两种:第一种是价值上的虚无主义。什么意思呢?社会进入一种善恶不分的状态,做好事没有好报,做坏事没有恶报。那人们就会产生一种疑问,为何要做好事呢?这叫价值上的虚无主义,很危险。这种观点一出现,谁要做好人呢?第二种更深刻,是存在上的虚无主义。什么叫存在上的虚无主义呢?认为死与活没有什么差别,最后都一样。反正活得那么苦,不如死了算了。
儒家思想要解决的是第一种,价值上的虚无主义。儒家不忍心看到老百姓因为没有善恶报应而道德沦丧,所以就提出,行善要从真诚开始,人性向善。这样一来,行善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内在的愿望。这就是儒家,设法化解价值上的虚无主义,让人努力行善避恶。
道家则认为儒家这一套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所以,道家要对付的是存在上的虚无主义。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道,你回答的时候要记得两点:第一,道不等于自然界;第二,道不等于人类。这两句话掌握住,你就入门了。学道家如果没有掌握这两句话,那就不要谈道家。接受这两句话之后,后面再谈。道不等于自然界、道不等于人类,那道是什么?道是自然界和人类的根源。道是绝对的真实,道是终极的真实。终极的真实,就可以化解存在上的虚无主义。所以学了道家之后,就能感觉到,自己的生命虽然是刹那生灭,有生有死,但不要担心,你的后面有道的加持。要是没有道,我们凭什么现在活着?这就是道家精彩的地方。
很多教道家的老师我也不去批评,他们对道家怎么理解,那是他们的问题。材料大家都会看,但我们看到的什么?我们看到的,是儒家与道家面对同样的时代问题,入手的地方不一样,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一个是价值上的,一个是存在上的,都是虚无主义。这一套我再解释的话就太过于哲学性了,所以我就点到为止,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读什么书 如何读书”来夏新:书卷多情似故人 2024-04-03
观像|邓小南:“山水”之间“阅读”天下 2024-03-14
荣新江:去邓广铭先生家拜年的往事 2024-03-13
吴宗国先生纪念专栏|邓小南:​忆念吴宗国老师 2024-02-02
戴逸 | 治史入门:我的学术生涯 2024-01-2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