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1916—1956年期间,曾多次献艺于杭州,无论是当时的盛况还是至今依然存在的深远影响,在杭州城市文化发展史上都是永远难以磨灭的闪光点。 根据杭州本地的京剧演艺活动史料记载,从清同治年间开始,杭州就有京剧演出。这是由于当时杭州城北的拱宸桥一带为京杭大运河自北而南到达终点的一个主要水路码头,因而商铺林立,经济繁荣,各地客商云集,为杭州最繁华的地区之一。这就促进了当地各种配套的服务行业与娱乐场所的兴起,以适应各类人士的不同需求。其中有一部分规模较大的茶园还附设了演戏的舞台和供茶客品茗赏戏的场所。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大城市的京剧班社都从京杭大运河顺流而下,拱宸桥便成了他们进入杭州演出的第一站。当时最早来杭演出的是一批搭了天津富春昆班的演员,时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他们的主要演员有王桂芳、冯之喜及边宝笙等,演出了《金水桥》等剧目。自此之后,各地京剧班社纷纷来杭献艺。到了光绪年间,更有一批已经享有盛誉的名家如谭鑫培、王鸿寿、周信芳、 盖叫天等都纷至沓来,先后献演于拱宸桥这个繁荣的水路码头上几家规模较大的茶楼戏园,后再进入杭州城区的几家戏院演出。如光绪二十七年(1901),京剧麒派创始人周信芳7岁时就以“七龄童”艺名在杭州拱宸桥天仙茶园登台唱红。时年14岁的张英杰于同年也在天仙茶园的戏班演出。他一人能分别扮演老生、武生、老旦和花旦四个不同行当,以多才多艺而红极一时,后来取艺名盖叫天。光绪三十年(1904),已在北京成为首席须生的谭派创始人谭鑫培也曾献艺于杭州荣华戏馆。 到了民国元年(1912)以后,随着京剧演出市场的日益发展,杭州还先后举办过两期京剧科班,培养了一批京剧演员,长期驻在各家茶楼和戏馆,常年连续不断地演出。与此同时,从全国各地到杭州演出的京剧演员更是不计其数。其中最著名的如芙蓉草、欧阳予倩、程砚秋、周信芳、李吉瑞、尚小云、马连良、朱素云、李春山、夏月润和夏月珊兄弟等,都曾到杭演出。这些演出活动直接推动了杭州京剧演出市场的发展,扩大了影响,同时也培养和吸引了大批各个年龄段的观众和戏迷。京剧成了自清末以来在杭州演出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其拥有的观众群体也最庞大。杭州的京剧演出市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在此背景下,梅兰芳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从民国5年(1916)到1956年的四十年间应邀至杭州进行了四次演出。 梅兰芳先生第一次在杭演出是在民国 5 年(1916)11月25日到12月10日之间。这是他第三次到上海演出后的一个间歇期。梅兰芳在民国 3 年(1914)第二次去上海演出时,备受广大观众空前热烈的欢迎和追捧,当时的媒体以极大的热情发起组织票选“伶界大王”的活动,梅兰芳以 22 万多张选票当选,声名如日中天。杭州第一舞台(原杭州铁路文化宫前身)经理慕名邀请梅兰芳到杭州进行了一次短期演出。这次他在杭演出的剧目中有一部分和上海的相同,基本上是古装、昆剧、刀马旦一类的戏。其中尤以《嫦娥奔月》和《黛玉葬花》最受欢迎。这次演出在杭城广大观众中反响极其热烈。他们初识梅郎,既惊艳于他的舞台形象之美,又惊叹于他的表演艺术之美,形成了“满城争看梅兰芳”的轰动效应,在广大观众心目中留下了极为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从那时以来的几代杭州观众,都一直津津乐道他们从各种不同渠道得悉的有关梅兰芳的种种德艺双馨的美丽传闻。同时,众多专业演员和业余的戏迷票友,都被梅兰芳所创造的梅派艺术的魅力所倾倒,把学习梅派艺术作为终生爱好和努力追求的目标。梅兰芳先生在杭州的首演如同梅开西湖,播下了梅派艺术从此在杭州长期流行的一颗种子。 △梅兰芳第一次到杭演出的广告(《申报》1916年11月22日)
梅兰芳在杭州的首演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插曲。那就是和他一起来的姜妙香、姚玉芙、茹莱卿和许伯明四位合作伙伴在抵杭的次日,乘轿去畅游西湖山水风景时,碰巧下了大雪,引得爱好书画并特别喜爱欣赏自然之美的姜妙香在大雪之中下了小轿,手舞足蹈地大声叫好,把嗓子都叫坏了,影响了当晚的演出。幸好在梅先生帮助下,采取了应急措施,渡过了难关。在后面两三天的演出中,姜妙香的嗓子还没复原,都是采取同样的办法应急过关的。梅先生由此还在他的自传《舞台生活四十年》中讲了一大篇“演员病不得”,用他自身和别的演员的实例,提出了演员在饮食、寒暖和睡眠三方面必须注意的问题和保护嗓子的主要原 则,以避免和防范演员在演出时因病而影响演出质量。 由梅兰芳口述,许姬传、许源来记述整理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中记载了这四位在杭州游玩的情景,摘录如下: 姜六爷(姜妙香)逛得最有劲,兴冲冲地先说:“今儿看的风景太美了!我们坐了轿子,出清波门先逛云栖,一路上满山都是竹林,轿子就在这万杆丛中穿过去,天上飘着一片片雪花,一阵阵的清香,沁人脾胃,简直就如人在画里,这种滋味太好了!”许先生插话说:“妙香是第一次逛杭州的山,走在半道上,他会冒着风雪,下了轿子,一边走着,一边手舞足蹈地大声叫好。一半也是他会画画,今天要数他的游兴最好了。”姜六爷接着又说:“许先生请我们在云栖吃过午饭,上了北高峰,居高临下,全湖在目,再加上这一片玉琢银装,胸襟顿时觉得开朗,痛快极了。中间我们还逛了龙井、三天竺、韬光,最后又到了玉泉观鱼。总之到一处有一处的景致,看一处有一处的气派。虽然限于时间,也只能是走马观花。可是像我们生长在北方的人,看到这种天然的图画,真舍不得走开呢,可惜您没有同去看看。”我(梅兰芳)听他说得这样津津有味,正在后悔自己没有去逛。 梅兰芳第二次来杭演出时间,前人曾误传是在民国18年(1929)杭州首届西湖博览会期间。其实不然。从《西湖文献集成》有关首届西湖博览会的全部资料中,查找到西博会游艺股筹备经过报告,关于拟邀请的京剧名伶中确曾提到“(三)平沪名伶:大礼堂除举行盛典外,平时即演皮黄剧,但延聘角色煞费周章。缘平津名伶须在秋间方能南来。海上名角如麒麟童,小达子等亦各有合约,不能另就……一俟秋凉气爽,则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余叔岩等咸当更番南来矣。”而事实上,根据笔者查阅到的所有资料,只有小达子和盖叫天两位一流名伶分别在首届西博会期间来杭进行了短期演出。其余时间则由沪杭两地一部 分二三流的京剧演员参加了演出。而原来计划邀请的几位大牌名角,包括梅兰芳先生都由于他们其他演出档期早已排满,未能在首届杭州西博会举办期间来杭献艺。 但是在民国 24 年(1935)9月下旬,梅先生再次应邀莅杭进行义演期间,当时杭州的主流媒体《东南日报》记者于是年9月25日采访时任梅剧团主管姚玉芙时说,“梅先生来杭州连这次是第三次,民国5年(1916)来过一次,在城站第一舞台唱了几天,第二次是去年(1934),在(西博会)大礼堂唱的,那是和这次一样的义务戏。”据此,梅兰芳第二次在杭演出是在民国 23年(1934),也是应邀参加义演。演出地点是在里西湖招贤寺左侧的杭州首届西博会大礼堂。而杭州首届西博会举办时间是民国18年(1929)6月6日至10月11日。 这里重点谈谈梅兰芳第三次在杭演出的盛况。 民国24年(1935)9月2日至27日,梅兰芳先生再次应邀,率梅剧团部分团员和海上名票联袂莅杭,在当时的延龄大马路(今延安路)新建的大光明戏院为赈济浙江水灾的灾民以及为杭州乞丐收容所募集基金,进行筹款救灾义演。 主办方对梅兰芳等人这次在杭的演出,自始至终都给予极为热烈隆重的接待。当时杭州的主流媒体《东南日报》每天都以头版头条的大幅版面刊登梅兰芳和梅剧团主要演员以及海上名票演出的戏码广告。大光明戏院正大门前搭建了大型彩牌楼,张灯结彩,并悬挂了缀满彩色灯泡的上书梅兰芳艺名的三块大木牌。彩牌楼发射出耀眼的灯光,照得戏院门口满街通明,如同白昼,吸引了大批过往行人和观众驻足观看,呈现出一派如同过节般的热闹景象。 这次梅兰芳和梅剧团以及海上名票共举办了7天、8场演出。演出剧目是民国24年(1935)9月21日晚的《女起解》、22日晚的《四郎探母》、23日晚的《汾河湾》、24日晚的《全本甘露寺》、25日晚的《贩马记》和26日晚的《生死恨》。其中22日加演了日场《全本群英会》等剧目,由梅剧团部分主要演员和部分上海名票合演。最后一场是应杭州各界观众的热诚要求,由梅兰芳与病愈后特地专程从上海赶来的名净金少山,在9月27日晚合演的梅派名剧《霸王别姬》。演出期间,媒体以大量版面报道了演出现场天天客满加座的盛况,以及梅兰芳与各界人士的互动交流。这次义演共有2万余名观众观看了演出。尤其是最后一场《霸王别姬》演出前,竟售出了6000多张票,大大超出了只有2000多个座位的大光明戏院(当时杭州最大的戏院)的容量。由此可见,杭州广大观众对观看梅兰芳演艺的超高热情以及为赈灾奉献一份爱心的高度自觉的意愿。这次7天、8场义务戏演出的全部收入高达两万八千余元,悉数捐作赈济水灾受害灾民及乞丐收容所募集的基金。这次义演的盛况以及筹集到的巨额捐款,充分显示了梅兰芳德艺双馨的巨大魅力和号召力。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