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史林春秋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蘇建洲
来源:古文字微刊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0-08-18

05 請結合您的學習和研究經歷,爲初學者提供一些建議。


「古文字學」是一門綜合的學科,我常以「綜合格鬥技」作爲比喻,它並不是單獨的出拳或使腳的功夫。我自己的研究成績並不突出,但由於有機會跟頂尖學者交流學習,因此有一些心得可以提供初學者參考,相關內容也可參照上面第三題。


1、必須要以「興趣」爲出發點:我上課常告誡研究生,古文字的研究異常辛苦,除了要面對大量的出土資料外,還得時時關注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並舉復旦大學光華樓27樓徹夜燈火通明的美麗風景來恐嚇學生。有些意志不堅定的,隔周就自動消失了,剩下的同學真是衝着興趣而留下來。做任何事情要能持久不懈,要能樂在其中而不感到辛苦,必須有「興趣」作爲支撐。有興趣就有學習的動機,自然就會想要探求學術的真理。


2、大量閱讀「集釋類」的論文:古文字學之所以讓初學者卻步,原因在於要消化的材料太過龐大了。我通常建議我的學生從研讀碩博士論文開始,特別是「集釋類」的論文,這類論文有助初學者快速掌握研究成果的現況。我並建議他們由資料新的往舊的讀,比如先從《清華九》的集釋論文讀起,因爲後出的可以涵括之前的。這類型的論文我很推薦吉林大學研究生的作品,主要是資料蒐羅齊全但不濫收,學術格式比較嚴謹,作者按語也有相當的水準。初學者在研讀的過程中,對於比較重要的文章一定要找到「原文」來閱讀,畢竟「集釋類」的論文只是摘錄,難以掌握文章的全貌與精髓。另外,在閱讀的過程中,最好自己能嘗試將簡文字句翻譯看看,然後再看看諸家是怎麼看待問題的。比如甲與乙與丙爲何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丙批評甲的說法是否有道理?我自己是否跟甲有一樣的誤區?丙提出的觀點或材料有哪些是我沒有注意到?這樣持續自我挑戰,很快就能看到成績。


3、要認真摹寫字形、觀察字形:以「楚文字」的學習來說,初學者務必觀看「原簡」認真摹寫,行之既久自然能增強字形的熟悉度,將來面對新出字形自然能快速反應寫出一錘定音的好文章,楊鵬樺:《楚帛書“有淵厥渴”考》便是很好的範例。此外,對於形體與常見標準文字不同者,哪怕是多了一筆或是筆劃方向不同,都要能在不疑處中有疑。很多改釋前人錯誤認識的文章,都具備這樣的特質,比如劉釗:《“癟”字源流考》、趙平安:《戰國文字的「」與甲骨文「」爲一字說》、陳劍:《說慎》、《甲骨金文舊釋“尤”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郭永秉:《談古文字中的“要”字和從“要”之字》;鄔可晶:《戰國時代寫法特殊的“曷”的字形分析,並説“”及其相關問題》;郭永秉、鄔可晶合著:《從楚文字“原”的異體談到三晉的原地與原姓》;謝明文:《談談金文中宋人所謂“觶”的自名》;蔣玉斌:《釋甲骨金文的“蠢”兼論相關問題》等等都是很好的範例,值得再三研讀仿效。


4、勤翻「文字編」並隨時補充新的字形:「文字編」對於熟悉古文字的異體寫法有很大的助益。我記得《上博六》出版時,其中《莊王既成》簡1-2「吾既果成亡(無)鐸(射)以供春秋之嘗,以待四鄰之」,末一字我馬上聯想到平常翻閱的《楚文字編》中所收錄的《包山》92「」作「」,從而將《莊王既成》的字形釋讀爲「賓」。這是我使用文字編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也說明勤翻文字編對於考釋文字確實有所幫助。清華大學出土文獻中心爲了加深研究者對古文字的認識以及增強使用的方便性,首創在每輯《清華簡》後面附上文字編,之後《安大簡》以及《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等也仿效這種做法,這實在是功德無量的好事。此外,很多學位論文也針對各種簡牘製作文字編,頗便使用。但由於文字編的製作速度比不上新出材料,我建議初學們可以選擇資料較爲豐富的一種作底本,再將後出的異體字形加在上面。比如我自己在收集漢代文字時,是以于淼先生的《漢代隸書異體字表》爲底本,然後用PDF的剪貼功能將新出的字形歸在《異體字表》相應的字形下邊,再加上簡單的註解,這樣的電子本使用起來既齊全又方便。


5、將出土文獻打字成電子文本:由於出土材料太多,如果沒有打成電子文本,很不利於檢索。沒有基本的文本,進一步的寫作會很困難。


6、要勤於收集「通假」資料:現在市面上有很多收錄古書、古文字通假例證的書,這方面的書大家很熟,不用多介紹。「古音小鏡」(http://www.guguolin.com/)所收錄的「通假字12部」頗便檢索,不過這些例證是建立在作者自身的文字考釋成果之上,有些例證還有商榷的空間。此外,新出材料的通假例證這些書籍還來不及收錄,因此平常看到特殊的例證應該加以收集,這項工作對於寫作論文有很大的助益。有一回我跟孟蓬生先生同車,車上我請教孟先生論文的通假資料是怎麼收集的,他說有個本子專門記錄平常讀書所得的資料,這些方法值得我們借鏡。


7、要關注「上古音」的研究成果:我們在講文字通假時,如果能有例證那是最好不過了,如果恰好沒有例證,那音理的論證就非常重要了。現在古文字學界也慢慢重視上古音的研究成果了,不少學者都橫跨兩個領域並做出出色的成績,初學者可以關注孟蓬生、王志平、葉玉英、趙彤、張富海、鄔可晶、沈瑞清等學者所撰寫的文章。


8、要具備「語法」素養:楊樹達曾說:「余生平持論,謂讀古書當通訓詁、審詞氣,二者如車之兩輪,不可或缺。」這是很有道理的。正確的語法觀念,對我們在斷讀、解釋出土文獻字詞時,比較不容易出錯。最近沈培先生在廈門大學中文系2020年暑期課程中以《談談語法觀念和知識在研讀戰國竹書中的作用》爲題做了一次線上講座,有興趣的同好可以收看學習。


9、以「主題式」的方式收集資料:面對龐雜的電子資料,我們可以使用「主題式」的方式歸納電子資料。比如建立「秦漢簡用字習慣相關問題」的資料夾,將大西克也:《從里耶秦簡和秦封泥探討“泰”字的造字意義》、《放馬灘秦簡用字的幾個特點》;海老根量介:《放馬灘秦簡鈔寫年代蠡測》;田煒:《談談馬王堆漢墓帛書〈天文氣象雜占〉的文本年代》、《談談北京大學藏秦簡〈魯久次問數於陳起〉的一些抄寫特點》、《從秦「書同文字」的角度看秦印時代的劃分和秦楚之際古文官印的判定》、《論秦始皇「書同文字」政策的內涵及影響-兼論判斷出土秦文獻文本年代的重要標尺》;翁明鵬:《秦統一後的字詞關係調整和新見字研究例說》等等主題相似的文章歸在一起,這樣寫作相關主題的文章時,搜尋起來比較便利。


10、要勤於動筆寫作:以前我當學生的時候,時間較多,精力也旺盛,比較常寫論文。先不論結果是否正確,只要是思考過的問題,動手找過的資料,直到現在都還有印象。所謂寫作,除了撰寫論文之外,也指我們在研讀資料之後,必須對資料進行整理與加上按語。有任何新的體會,一定要分門別類記錄到電腦中,方便日後搜尋與補充。2016年陳劍先生到彰師大上課,我看到他上課所使用的電腦檔案中,有一個便是「讀書筆記」。他上課的口頭禪之一便是將某某資料「記上一筆」,還有他著名的「資料長編」,這些平常的厚實準備都是陳劍先生的論文不同凡響的最大原因。總之,凡是思考過的東西才爲轉化爲自身的養分,否則很容易看過就忘。


11、台灣有位作家寫過一本《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我認爲「書名」完全可以用來描述目前古文字研究的現況。以前剛入行的時候,由於戰國文字的研究還在起步階段,當時出版的《郭店簡》、《上博簡》可以選來考釋發揮的文字太多了,其中還包含一些是整理者比較低級的失誤。現在經過20年了,一眼可辨的錯誤大概都清理得差不多了,這些低層、唾手可得的水果摘完之後,接下來只能往上攀爬摘取更高端的果實了,願與大家共勉,共同努力,培養各種能力寫出更有意思的文章。


06 在數字化和信息化的時代,電腦技術或網絡資源對您的研究具有什麼樣的影響或作用?


我當研究生的時候,早期的出土文獻書籍,如《曾侯乙墓》、《信陽楚墓》、《包山楚墓》、《包山楚簡》基本看不到,每次要查資料,都得千里迢迢跑到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非常不方便。像現在需要資源,只要向「佛心書社」一求,網友們都會熱心提供,這是以往所不能想像的,極大程度縮短尋找資料的時間。書籍電子化之後,不僅方便擷取文字做筆記,而且只要有行動硬碟或是雲端帳號,不管到哪裏都可以隨身攜帶幾百或幾千本書在身上,這便促使讀書寫作機動化。陳信良先生所創辦的「引得市」配合王森兄所製作的「大禮包」,強強聯手,大大縮短資料檢索時間,無形中促進古文字研究的便利性與普遍性,這是我們應該要感謝的。另外,許多紙本期刊所成立的「微刊」會發送單篇論文的word檔,對讀者閱讀與引用有很大的幫助,這也是以往所想像不到的。


07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與眾不同的一點,在於許多論文或觀點是發佈在專業學術網站上甚至相關論壇的跟帖裏的,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您對相關的學術規範有何認識或思考?


近幾年出土文獻材料出得又多又快,一年之內可能就會有《清華簡》、《安大簡》、《嶽麓秦簡》、《北大秦簡》等材料出版。現在研究古文字的同道也多了起來,每回新材料發布之後,許多人爭着在「簡帛網論壇」發表高見,這對於學術的推動原本是好事,但是這些意見參差不齊,加上你一言我一語非常瑣碎,若要引用則十分麻煩,以前我就聽過陳偉武先生批評過這種現象。面對這種現象,我想提出兩點建議:


1.目前多數負責注釋簡文的學術單位會邀請一線的學者專家爲釋文把關,將錯誤降到最低,這是很對的,好處之一是有助於減少論壇上零碎的糾正意見。若能直接邀請一線的學者專家參與釋文與注釋的編纂,那就更是嘉惠學林了。


2.有些「集釋類」的論文,爲了求齊全或是爲了增大篇幅,不分良窳將論壇上的意見全部蒐羅引用,我認爲這是不負責的做法。論壇的功能是提供研究者討論的空間,有興趣的人可以針對有關問題盡量提出意見,但這些意見或是明顯錯誤,或是稍有瑕疵,或是真知灼見等等不一而足。等到網友彼此攻防,討論到一個段落之後,發言人若認爲自己的意見還有價值,應該負責任地整理補充爲正式的論文,實名首發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武漢大學簡帛網或清華大學出土文獻中心網站,或是投稿期刊亦可。學位論文只要引用首發文章,並對首發文章進行評論,對於沒有正式發表的論壇說法除非是卓然高見,否則大可予以忽略。這樣才不會「滿書盡是馬甲」,顯得不嚴謹且沒有規範。從另一角度來看,論壇發言比較隨興,錯誤率會比較高,寫作論文的人實在沒有必要針對論壇的發言窮追猛打。這是我初步的看法,未必正確,僅提供大家思考。



08 您如何處理學術研究與其他日常生活之間的關係?學術之外您有何鍛煉或休閒活動?


當學生的時候,時間可以自由運用,讀書時間絲毫不受限制。成家立業,喜爲人父、忝爲人師之後,承擔的責任變大了,很多時間被瓜分掉,這也是每位研究者必須面對的問題。台灣的大學老師每周鐘點數一般落在8-10鐘點,也就是一周要上8-10節課,我的課時數一周也是10節,算不上是很重的負擔。晚上該分擔的家務處理完之後,大概還剩下3-4小時可以讀書寫作,雖然不長但每天持之以恆再加上其他沒有上課的時間,總體來說還是夠用的。此外,最好不要熬夜,熬夜其實是借用以後的時間,總體平衡下來時間並沒有賺到,而且還傷了身體,很划不來。


至於休閒活動,我很喜歡健走、爬山、打羽毛球。健走、爬山既可以放鬆身心,又可以邊想事情,有些問題就是在爬山的時候想通的。羽毛球是我從小的愛好,也曾參加過幾場比賽。2016年我到復旦大學訪學,某天下午與周波兄、馬孟龍兄至正大體育館打羽毛球,至於誰輸誰贏則屬「不能說的秘密」!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中古史纪念|田余庆先生的“治学段子” 2024-12-20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2024-12-18
唐五代江南史研究的广阔天地——张剑光教授访谈录 2024-11-26
学缘中的恩情与亲情——深切缅怀恩师金普森先生 2024-11-22
张帆:中国古代史史料的类别与特点 2024-10-0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