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路,东起中山中路,西迄南山路,长约1000米。尽管此路成形至今仅100余年,但因地处老城区,两侧巷陌及建筑均颇有年头,历史遗存很多。尤在风云激荡的近现代,这条幽静的马路曾发生不少或让人激奋或令人喟叹的故事。1966年,此路改名为新中国路,时间长达15年,至1981年恢复开元路路名。名称中嵌有“中国”“新中国”词语的城市道路,今昔杭州唯此一条。 开元路道路的最初成形,是在民国初年。之前,这里为清旗营南城墙的墙基。辛亥革命后,清旗营被拆除,在原南城墙的墙基上新辟道路,西至今南山路(当时亦为拆城墙而建),东至青年路(原名杭县路)。因道路中段横跨浣纱河上的开元桥,故名开元路。开元桥,清时称莲花桥,桥址在今开元路与柳营路交叉口附近。民国2年(1913)9月,袁世凯给时任浙江都督朱瑞封“兴武将军”爵位,令朱瑞督全省军务。朱瑞遂翻建原清旗营将军署,改名为“兴武将军署”后入驻,开元桥改名为兴武桥,开元路一度也被称作兴武路,至民国17年(1928),又复称为开元路。开元路形成初期,西段南侧是贯通涌金闸的浣纱河上游水道,道路与水道并行,水道上架有竹桥,河道边有多处河埠,景色宜人。水道通西湖处为涌金闸,或曰涌金水门。据传康熙皇帝在四十八年(1709)南巡杭州时,曾乘御舟从行宫前码头下船,顺此水道进入西湖。1971年,这条水道与浣纱河一起被填平,开元路拓宽,开元桥从此湮没。 兴武将军署与开元路之间另有一条次宽道路,原为旗营内通道。旗营拆除城墙后,因在将军署之内,命名为将军路,东与慈幼路相连。之后,兴武将军署先后被改用为浙江都督府、浙江督军公署、浙江省军事厅。至抗日战争开始,原将军署一直是全省军事机关所在地。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作浙江省训练团团部。1949年5月,杭州解放,它又成了浙江省人民政府驻地,直至1956年省政府迁至弥陀山下今址。省政府迁走后,此地遂为杭州市委、市政府驻地,至1995年11月,市委、市政府迁至武林门环城北路318号。1966年,将军路、慈幼路合并,改称人民路。2001年,因萧山撤市设区,全杭州市区地名统一,整条人民路又复称将军路,以与萧山区内的人民路相区别。 笔者曾多次进入当年的这处市委、市政府大院。院内绿树成荫、幽雅安谧。绿树甬道间均为两三层建筑,兴武将军署原先的建筑已经无处寻觅,唯留一泓周长约170米的池塘,池中有一小岛,可从池畔通过小桥走入小岛。2000年,原市委、市政府地块建成元华商城,兴武将军署的所有遗存彻底消失。 因紧靠湖滨和闹市区,开元路新辟后,很快热闹起来。民国8年(1919),由美国基督教女青年会的麦凯主持设计的杭州基督教学校女青年会(1922年更名为杭州基督教女青年会)会所,就落成于开元路8号,会所占地约4亩,为两层花园洋房。杭州基督教女青年会的前身,由司徒雷登之母司徒玛丽创办。该会是一个具有基督教性质的国际性社会服务团体,主要培养妇女德行、引导妇女投身社会活动,19世纪后期传入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时,该会为三大初创单位之一。同年,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成立时,该会又成为4个团体会员之一。 民国36年(1947),世界基督教女青年会在杭州召开代表会议,共有25个会员国参加。在杭州近代历史上,这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国际性会议。需要一提的是,杭州基督教女青年会与杭州基督教青年会是两个不同的组织,后者于民国元年(1912)由杭州地方基督教会人士发起成立,位于青年路的旧址至今仍存,被改成了一处旅馆。两个机构的会所仅一箭之遥,亦可证明此地在民国后愈见繁盛。
除了外来的教会机构,开元路及周边还有若干与军政机构相关的建筑。事实上,开元路南的灵寿寺巷、横饮马井巷等巷陌间,南宋时朝廷的“六房”就设在这里。“六房”即是闻登检院、闻登鼓院、粮料院、审计院、官告院、进奏院的统称,串起这“六房”的还曾有一条六房巷。可知,以前这里便是官府机构麇集之地。 民国28年(1939)3月,浙江省临时参议会在省政府内迁地永康方岩成立,并召开第一届第一次会议。抗日战争胜利后,浙江省政府还治,民国34年(1945)12月5日起,浙江省临时参议会第二届第四次大会在杭州召开,杭州会场及临时参议会办公处均设于毗邻开元路之今青年路。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