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钱塘江大桥炸桥的回忆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禹杭履迹
 
十二世纪的杭州高教园区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顾志兴  日期:2020-09-07

南宋大学区在今庆春路西端,此地宋有前洋街,后因太学在此,改称太学街。作为南宋首都的杭州,它和前之汉唐古都的西安,后之明清都城北京,从气势恢宏,区块的广阔或是不如,但是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教事业的发达,却是有得一比的,丝毫没有逊色,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过之而无不及的。

202009031350484978.jpg

1. 是杭州历史上第一所名符其实的大学

值得注意的是,南宋首都临安城的文化教育区块是国家规划的,有的是皇帝定的。五代术士对吴越王钱镠所言,杭州城的形状有如一个腰鼓,城南一端是为皇城大内,而当时的几所重要的国立大学则放在北门余杭门内、西门钱塘门之东,城中则有繁华的御街商业区相连。而秘书省(国家图书馆)则定点在吴山北麓一带。这都是随形而建、因地制宜,体现了高宗的节俭办事的作风。清代这儿是浙江布政使衙门所在地,布政司俗称藩司,老地名就叫藩司前,也有叫旧藩署,地点就是现在银泰西湖店区块,杭州紫薇园零公里的地标就设在这里。

绍兴八年(1138)杭州定为国都,重建太学、秘书省等提上议事日程。绍兴十二年(1142)四月,起居舍人杨愿有以临安府学(今劳动路杭州孔庙地)增修改建为太学之议。此议若行,则问题不少,一是府学区块过于狭小,原是用慧安寺改建的,建好后学子和教授们都觉得这儿太小,要求扩建。在这儿建太学,好像螺蛳壳里做道场,要改建为太学,始必大拆大建,国家财力不允许,也过于扰民搬迁。到了次年的一月,高宗下了一道诏书,决定将没收的钱塘门西前洋街北的岳飞故宅改建为国子监和太学。这是南宋的最高学府,也是杭州历史上第一所名符其实的大学。

20200903135109194.jpg

2. “后土氏之神”的小庙祭祀的是岳飞

太学的具体位置,我根据潜说友的《咸淳临安志》的《京城图》大致判定是为今延安路和庆春路交汇处的那间红房子和稍东的马寅初纪念馆前矗立的马寅初像区块。有个可以参照的小故事,今浙江中医院之东的清湖河(后名浣纱湖,今名浣纱路)上曾有一座鞔鼓桥,关于这座桥名的来历,比较多的说法是有个山东来的双目失明姓刘的老人,一天路过此地听到修建太学的工匠击鼓开饭的声音,就问旁边的人:“此何地?适闻鼓声官气甚旺。”

旁人以建太学匠人击鼓用膳告之。刘老人说原来如此,那地方官气很旺,且永无火灾,但不能出宰相。后来太学的鼓坏了,有人利用桥边空地,搭了个棚子在此制造新鼓,鞔(man)鼓于此,就是用牛皮鞔在架子上制造新鼓,后人称此桥为鞔鼓桥。因为鞔鼓与蒙古音同,也有人写作蒙古桥的。其实鞔鼓与蒙古毫不相关。从鞔鼓桥到太学的建筑工地,两者相距不远,且那时无高层建筑阻音,是可听到太学工地的饭点鼓声的。

20200903135120603.jpg

太学是绍兴十三年(1133)六月建成的,综合有关记载,太学舍宇宏大壮丽,西部为国子监,近车桥(今名小车桥),大成殿居中,孔子圣像冕十二旒,服九章,端坐于殿中,孔子是圣王的装饰,大殿上十哲配享,两边廊庑彩绘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人。太学开学后,春秋两季在此举行祭孔大典,仪式庄严隆重。大成殿的“大成之殿”的匾额,为高宗御书,正门则称“大成殿门”。

孔庙之东为教学区,主要建筑有崇化堂(敦化堂)、首善阁等。高宗为书“首善之阁”匾额,悬于阁上。崇化堂是太学的讲堂,南宋一代陆续藏有高宗、孝宗、宁宗、理宗的幸太学的诏书,还有理宗亲书的《道统十三赞》。光尧石经之阁,阁为淳熙四年(1177)后新增建的。高宗书法甚佳,政余之暇,在宫中抄写儒家经典。淳熙元年(1174)孝宗命在太学内建“光尧石经之阁”,并命将高宗御书石经精刻。淳熙四年(1177)年阁成,于次年6月15日举行仪式,将石经贮放在“光尧石经之阁”内。原件则贮于阁上珍藏。

202009031351266247.jpg

崇化堂之东为太学生的斋舍生活区。太学初建时,生员名额初定300人。经考证实有700人,后来随着事业的发展,至南宋中期增至1700人,故而斋舍亦不断的增筑,先期为服膺、褆身、守约、习是、存心、允蹈、养正、持志、率履、诚意等十斋,后增建七斋称观化、贯道、务本、果行、笃信、时中、循理,后又增三斋称节性、经德、立礼,总数为二十斋。前十七斋斋牌为米友仁所书,后三斋斋牌为张孝祥所书,南宋著名学者杨简、王十朋曾分别入住过循理和果行两斋,宋末民族英雄,福建人陈文龙也是太学的后期学生。

绍兴十四年(1144)三月己巳,宋高宗赵构在太学建成开课后,应司业高闶之请,曾驾临巡视。祭拜孔子礼毕后,高宗驾临崇化堂(敦化堂),与太学生共听高闶讲《易·泰卦》,赐诸生席于庑下,啜茶而退。又至养正、持志二斋太学生住所巡视。六天后,又赐御制御书《宣圣赞》,命置于大成殿。此后如孝宗、宁宗、理宗等各朝皇帝皆驾幸太学祭孔巡视。

除了上述主要建筑外,太学的东南角上还有一座小庙称“后土氏之神”的小庙,这座庙何时所建,神为何人?史志缺乏记载,大家弄不灵清,只知是祭祀土地菩萨。土地菩萨随处皆有,人亦不以怪。直到南宋后期,这个谜底才揭开,原来祭祀的不是别人,正是本宅的主人岳老爷岳飞。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定为忠显庙。人皆知岳飞庙在西湖栖霞岭,也晓得庆春路岳王路有个老岳庙,很少有人知道岳飞的住宅改建为太学后。还有个土地庙,实为小岳王庙,这也反映了民心的所向吧?

 

3. 国子监、太学并存,国子监统领各学

 

国子监是各代王朝的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汉代始设太学,唐宋时期国子监、太学并存,国子监统领各学,明清时期停太学,仅存国子监。了解这情况,我们就知道了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汴京太学读书称太学生,清代不设太学,仅留国子监。

南宋的国子监在太学的西面,今小车桥一带,设祭酒、司业、丞簿等官。国子监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全国学校,训导生员。但它也是一个学校,根据绍兴三年(1133)统计,以随驾南渡的太学生36人为监生,学生的数量比太学少得多。

202009031351491585.jpg

绍兴十三年(1143)高宗命改岳飞宅为太学的同时,诏国子监建于太学之西。这样我们可以明白这块文教区的布局:西为国子监,中为大成殿,东为太学,孔子大成殿的位置正处于中轴线上,以显示孔庙大成殿和孔子地位的尊崇。

国子监当时的建筑设施为:正门进内为鲁国图,东西两旁廊房为丞簿位,后有书库官位。中为大堂,绘有《三礼图》于壁,是按北宋仁宗至道(1032-1033)年间的样子设计的。后面则有圃亭曰“芳润”,书板库的位置在中门内,书板库就是贮藏刻书书板的库房。

杭州从北宋起就成为全国出版业的中心,北宋学者叶梦得在《石林燕语》卷八中说:“今天下印书,杭州为上”,就是一个正确的评价。国子监除了管理全国刻书,自己也刻了大批“监本书”,使杭州的刻书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有人说“一叶宋版一两金”。杭州在宋代刻书业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

 

4. 武学是南宋最高的军事院校

 

在太学的东面就是武学,这个武学是南宋的一所全国最高的军事院校,打个比方有点类似今之国防大学。

南宋一朝一直处于在战争状态之中,金人更是虎视眈眈,随时可以发动战争。加强国防,培育军事人才便是题中之义。绍兴十六年(1146)太学建好后,高宗宣谕宰执命有司讨论祖宗法制,命建武学。

武学的主要建筑由武成王殿,这武成王不是别人,即是大名鼎鼎的姜太公姜子牙,尊之为昭烈武成王,以汉初助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谋士张良配祀,诸名将从祀。招生办法参照太学惯例。

绍兴二十六年(1156),高宗又命礼部、兵部制订条例,规定武学学员名额。武学设博士、教谕等。

202009031352101147.jpg

宋孝宗、宋宁宗在巡视太学拜谒孔子礼后,就到武学来谒武成王姜太公,行恭楫之礼。宋理宗在淳佑元年(1141)正月驾临武学巡视时,并为御书了“武学”的匾额。

武学的主要建筑有立武堂,理宗书匾额。国子祭酒袁燮有登科题名,博士严昌宗有前廊题名等。

武学的学员斋舍有受成、贵谋、辅文、中吉、经远、阅礼等六斋。武学入学学员即具备武举人资格,同样经过考试可获得武进士、武状元的资格。武学教学的科目有历代兵法和步、骑、射等。我在研究杭州出版史的过程中曾发现当时刻有不少兵书,除发给前线将士外,可作为武学的教材之用。

 

202009031352207663.jpg

5. 礼部考试院主持国家考试

 

礼部考试院主要是读书人在乡试的基础上的一次国家考试,中试者即是进士,一甲的前三名即是状元、榜眼、探花,是经过皇帝廷试钦点的,是读书人的最高荣耀。

礼部考试院在观桥之西、武学之东。关于礼部考试院择址,有个传说:一天两个道士,在初建成太学的门前经过,注视良久,一个说:“好一个去处,将来必出大魁,卿佐接踵,只恐不出宰相耳!”另一个道士笑着说:“若向东一处,却大胜此,状元、宰相皆有之。”两道士言毕飘然而去。这个故事见之于丁丙的《武林坊巷志》所载《状元录》。这两个道士的对答,后来传入内廷禁中,一者未必可当真,二者太学已经造好了总不能拆了重建到两道士随手一指的观桥之东的地方去。不过道士是姑妄言之,主管部门也姑妄听之,结果就将礼部试院建在那里了。

礼部试院进门有大厅。大厅堂上正中陈列列代皇帝的御札、御制和石刻。大厅的两厢列列代进士的题名,并有皇帝的赠诗,例如文天祥是宝佑四年(1256)的状元,我们在《咸淳临安志》卷十二还能查到“右宝佑四年,赐文天祥以下‘体天法祖肇新元,喜听群英进谠言。欲治欲齐心必正,惟精惟一道常存。得人信可宏功业,强国宜先护本根。燕衎式颂期远到,好摅素蕴整乾坤’。”

国子监、太学和武学及全国最高的礼部考试院都在这周边,说是南宋的高教园区一点也不为过。

还有两所学校即是宗学和医学,是作点状分布的。宗学是皇室子弟学校,在御街北面的睦亲坊。初建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医学为南宋的医学专科学校,绍兴二十六年(1156)建。地在丽正门内的通江桥北(今中山南路通江桥)的太医局内。有神应殿,供奉医师神应王,岐伯善济公配祀。有讲堂称正纪堂,改建时理宗御书堂名,医学有教授四,学员二百五十人,有斋舍八。医学靠近六部衙门和大内,设在此处,以便大内、官府、禁军等治病方便。

 

6.十二世纪世界上最豪华、收藏最富的官办图书馆之一

 

秘书省是政府官署,也是国家藏书之所,相当于今之国家图书馆,但职能较宽泛,包括国史院、实录所及天文历算等。也可以说是1100年代世界上最豪华、收藏最富的官办图书馆之一,是南宋官办的最大文化设施。我们知道,北宋的秘书省设在大内,但南宋的大内一带挤得满满,有六部衙门等等。设在北门丽正门外,皇帝调阅也还方便,这里也有空地。其地在今吴山北麓,老地名叫旧藩署。今银泰西湖店的西南侧那根石柱,就是标志物。这里本是杭州城市中心的原点(紫薇园坐标原点)。这个区块人们并不陌生,老杭州都知道,在上世纪90年代延安南路开通之前,这里是密集的居住区。今日的银泰西湖店左侧杭州文物保护单位即是民国紫薇园测量点的坐标。这里就是南宋秘书省的所在地,旧地名叫藩司前,一作旧藩署。这个地名的来历因此地宋为秘书省,明清两代为浙江布政司衙门所在地,内有紫薇楼。

藩司前历代的旧物至民国间犹存一个很大的百狮池。周边有石栏,栏上隔一二步就有一个石雕的狮子,呈各种姿态,有人数过约九十多只石狮,传说中这是南宋古物,也有说是明清时代的,这也是我小时常和小朋友一起玩的地方。这些石狮子被人们常常抚摩已显得十分光滑,呈石青色。附近老人都说,藩司(布政司)衙门有银库,有天忽然发现百狮池水不流动,经检查百狮池与银库高墙处有两人尸体堵住水口,原来是两个盗贼一出一进,恰好两头相抵,无法进退,遂活活死在其中。后来藩司衙门就在池中养了凶猛无比的鼋(俗称癞头鼋,形似龟鳖),据前人笔记《一斑杂述》言:“池中多鼋,起伏不停,大者背寻丈,首巨如瓮……。衙后空场多巨鹿,生人入即被触,能杀人,殆以防盗贼。”看来蓄鼋防盗确有其事。

一个国家没有图书档案是难以想象的,尤其宋代重文,所以宋高宗在绍兴元年(1131)临时驻跸越州(今绍兴)时尽管没有几本书就恢复了秘书省的建置,次年移跸临安府,秘书省先迁油车巷东法惠寺,十三年(1143)重建于天井巷东的故殿前司寨。别的不说新建的秘书省内共有书库及办公用房150余间之多,因是书库为主,假如每个房间以100平方米左右计算。即达15000平方米上下,且不计其中园林面积,在当时来说这可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202009031352456714.jpg

现在历史上的故宫,只有北京明清故宫保存得最为完整,宋宫与之比较寒酸得不知多少倍,但是南宋的秘书省与明代皇家藏书的文渊阁根据记载比较起来毫不逊色。

南宋的秘书省,据陈骙《南宋馆阁录》等所述:高宗为书“右文殿”、“秘阁”两榜,秘书省建成后,高宗在绍兴十四年(1144)七月驾幸秘书省,据宋人王应麟《玉海》卷二十七记载:高宗至道山堂下了车辇,召集陪同的群臣观累朝帝王的御制御书、晋唐书画、三代古器。然后回到右文殿赐群臣茗饮,过几天传出圣谕:“秘府书籍尚少,宜广求访。”到了孝宗淳熙五年(1178)九月十二日孝宗驾临秘书省阅书,先在右文殿受群臣朝贺,后移步秘阁,入东西壁观历朝祖宗御书,并以太上皇帝高宗所书《琴赋》示群臣曰:父皇这字写得比钟、王还好。又设宴右文殿,次日,又制诗赐群臣,有“宴开芸阁,坐对蓬山”之句。

高宗南渡,戎马倥偬,兼之金兵追击,其时确实没有什么书可收藏,但稍加安定后则向全国广泛征书,浙江乃是全国的藏书之乡,各地藏书家积极响应向朝廷献书,据《嘉泰会稽志》卷十六称:“越藏书有三家,曰左丞陆氏、尚书石氏、进士诸葛氏。”据载这三家仅陆宰(陆游之父)就献书一万三千多卷;同时新昌布衣诸葛行仁献书八千五百余卷。还有湖州贺廪将其父手校藏书万卷献于朝廷。以上仅为举例性质,这样秘书省所藏之书日益丰富,据《中兴馆阁数目》所载有44486卷,至宁宗时又增14943卷,总数超过北宋时的《崇文总目》的数字。


相关内容
《走近西湖》论文集|司马一民:白居易夜宿孤山寺竹阁 2024-12-23
西湖之谜系列|济公活佛是僧还是神? 2024-12-20
西湖百亭|杨堤景行碑亭 2024-12-19
湘湖轶事|“八龙”韩纬在萧初探 2024-12-19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2024-12-1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