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武林旧事
 
湘湖师范创建回忆
来源:《杭州文史丛编》(教育医卫社会卷)  作者:汪赞源 陈定顺  日期:2020-09-23

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创建于1928年。在旧中国,湘湖师范(以下简称湘师)是一所影响较大的学校。解放初期湘师曾一度改称萧山师范学校,以后浙江教育行政当局采纳教育界人士的建议,仍保留湘湖名义,现在的校名称为浙江省湘湖师范学校。

一、办学宗旨及创建经过

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向当时浙江教育行政负责人蒋梦麟建议,在浙江乡村办一乡村师范学校,为浙江培养农村师资。蒋梦麟原是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即浙大前身)校长兼浙江大学区制负责人,他采纳了陶的建议。萧山沈定一听到这一消息,也从中促成。沈定一那时在萧山东乡办“地方自治试验区”,他主张把这个乡村师范学校办在萧山湘湖地区,得到省里同意,于是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于1928年间正式建立。陶行知还推荐南京晓庄师范毕业生操振球、方与严两人到校担任第一、第二两任校长,所以湘师初期设施悉按晓庄规范。1928年先招收第一届学生10余人,同年秋又招收第二届学生10余人,1929年春招收第三届学生20余人,师生齐心协力,艰苦创业。

湘湖在今萧山区西乡闻家堰东南,湖周25公里,比西湖大,除航道外,积水甚浅,湖的中心有一座小山,形似馒头,名压湖山,山之东麓有湘云寺,湘师即建校于此。迁走和尚,摧毁泥神,利用寺庙大殿作礼堂、食堂,并以此为中心,陆续向两翼兴建教室、寝室、实验室、图书馆、医务室等房舍。压湖山之西约1公里处,有一定山,山上造部分寝室、教室,师生垒土筑堤,把压湖山与定山连接起来,名曰湘堤,原来的压湖山与四周农村往还凭一叶小舟交通,自湘堤建成就可步行直达。湘云寺原有寺产田200余亩,划归学校所有,为学生半农半读创造了条件。

湘师是为培养乡村小学师资为目标的,因此,引起国内教育界的重视。在旧中国,梁漱溟在韩复榘统治时期的山东省邹平县任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当时称为乡建派;黄炎培在上海经办中华职业教育社,称为职教派;晏阳初在河北定县办平民教育,称为平教派。陶行知在南京办晓庄师范,提倡“教、学、做”与“做、学、教”合一方针,在上海大场办山海工学团,刊行老少通识字课本,推行“小先生”制。湘湖师范的建立,在培养师资方法、推广乡村教育方面独树一帜。因此,当时不少教育界人士把湘师与晓庄、乡建、职教、平教、工学团各教育改革流派相提并论,远近教育界人士慕名组织参观团来湘师参观者,络绎于途,从而使湘师斐声于国内教育界。

二、教学内容及历任校长

湘师设高中师范班,后来又添招高小毕业生,开办四年制的简易乡村师范班,又招收初中毕业生,施以一年师资训练,称为“特科”。

学校课程除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动植物等基础课程外,还有农业、教育概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验统计、小学教材教学法等专业课程。除课堂教学外,每周抽一定时间从事农业劳动。毕业前并须在附属小学进行教学实习。

学校行政组织名称与一般学校不同,除总务课外,别的学校设有训导处,湘师把训导处改称为生活指导部,并设有推广教育部,专办农村社会教育,延聘王印佛等老师负责搞校外农村的社教工作。

湘师从创建到解放止,一共更选了六任校长。一个学校能否办得出色,校长起到主导作用。湘师的校长虽然屡有更调,但艰苦朴素、力争上游的校风一直长期发扬。有些设施且能推陈出新,日臻完善。这是与历任校长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历任校长的更动情况分述如下:

1)第一任校长操振球、第二任校长方与严两人,均系南京晓庄师范毕业生,为陶行知所推荐。湘师初创,悉按晓庄规范办事。在1928年至1929年三个学期中招收了三届学生,总数不过50余人,可见当时投考湘师的学生是不多的。

21929年浙江大学区制取消,改为浙江省教育厅,陈布雷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任命刘藻为湘师第三任校长。刘藻又名涤非,他来湘师前,是搞旧中国童子军领导工作的,他是当时“中国童子军总会”理事会理事,他曾发明童子军课程的中国式旗语,湘师初期校友受他影响,学会了旗语,定山分部与压湖山校本部,相距1公里,常以旗语通讯联络。刘生活作风简朴,新来学生亦看不出他是学校校长。当时有一上海学生来校报到,雇船载行李颇多,船甫抵岸,适刘在湖边洗衣,那个上海学生以为他是学校工友,要他代搬行李,刘一一应命。第二天,刘在学校集会时,点名批评那个学生的少爷作风,使那个学生感到羞惭,表示要向湘师原来校友的简朴作风学习。刘于1929年接任校长后,即招收第四届学生30余人,翌年(1930年)复招收第五届学生40余人,办学方针一如前任。是年,学期结束,刘因与浙江省教育厅意见相左,辞职他去。

3)第四任校长汪志青,原名宗敏,第一师范毕业后,东渡日本考察教育,他对注音符号颇有研究,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曾在浙江地方自治专修学校任教。解放前曾兼任过浙江省国语教育推行委员会主任委员。他与一师同学宣中华私交极厚,在早期共产主义运动中,曾与宣中华一起从事革命工作,与宣中华等同时被捕入狱,后经刘大白老师营救出狱,故生平对刘大白极为崇敬。汪志青在一师同学中颇有重望,所聘教师大多为一师毕业生,如商荫庄、张柳生、桑送青等,均系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老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他任期内,学校把全部学生分配到前方小学去任实习教师,老师也都到前方小学担任辅导工作;同时把三、四届留校同学全部介绍到各地工作。学期结束,汪志青辞校长职,去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任教。

4)第五任校长黄同义,字质夫,出身于东南大学农科,原为江苏栖霞乡师校长,他来湘师后招收了一期特科,系初中毕业生入学,一年毕业,培养速成师资。又开始招收一期简易乡师学生,招收小学毕业生,施以四年训练。第五届学生取消原来的“弹性制”,改为高师二年级。此时新校舍已落成,学生除上课外,须担任开辟环山马路、修建操场、整顿校园等劳动,教学课程除一般教育学科外,增添了“党义”课,对学生实行所谓“党化教育”。后来黄同义因某些措施不适当,引起学生不满,他感到难以为继,就辞职他往。

519322月,金海观接任湘师校长,是为第六任。在历任校长中,他任职最久,对学校发展贡献也最大。金系诸暨人,字晓晚,南京高师毕业,为陶行知学生,曾任南京中央大学实验中学校长、四川成都大学讲师。美国资产阶级教育家杜威来中国讲学,由金担任记录,后来编成《杜威教育哲学》一书出版。金为人质朴,热心教育,颇受师生拥戴。金在旧社会,始终拒绝参加国民党,对被反动政府逮捕的思想进步学生,总是千方百计设法营救。金与前浙大校长竺可桢、教授郑晓沧、俞子夷等均极友善。因金生活简朴,常穿灰色芝麻布学生装,每到浙大等地访友时,常被不认识他的传达室人员所挡驾。金在湘师湘云寺居住的宿舍中,挂着友人赠给他的一副对联:“中天悬明月,大厦储异材。”金常受聘到各地学校去讲演,并常写教育论文,在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教育界》发表。金在任校长期间,极为重视提高学生教育质量,曾不断聘请知名学者如陶行知、郑晓沧、邰爽秋、郁达夫、江问渔、张宗麟等来校作专题讲演,以提高学生科学文化水平。教师中知名人士如俞子夷、林仲达、刘天予、何元、金兆均、王仲和等均学有专长,因与金氏友善,自愿屈就来湘师任教,共同办好学校。

金海观校长的民主进步作风引起国民党浙江省教育厅长许绍棣的不满,屡欲予以撤换,终因慑于金之声望,而不敢遽下毒手,金于1932年接长湘师后,直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连续担任校长达17年之久。

三、教学设施与教学方式

(一)试行“弹性制”附设“前方”小学

湘师建校初期实行“弹性制”。所谓弹性制,学生可通过自学修完指定的课程,经过学校考核就介绍出去任小教工作,但不作毕业论。学生出校后,在工作岗位上经过一学期或一学年,由自己选择研究专题写一篇论文送交学校,经审查合格发给毕业证书才算正式毕业。例如四届同学一般修业一年半,五届同学修业两年半,都陆续介绍去外地工作。

湘师学生每年都组织毕业班学生分批到外地参观,由教育教师率领到京、沪、杭等地参观较著名的小学,听取他们的介绍,吸取他们的先进经验,返校后,每人须总结参观心得,这对提高学生业务水平帮助很大。学校平日常举行演讲会、辩论会、作文比赛等活动,有时也举行全校运动会、音乐会及画展等,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为了供学生教学实习,湘师在附近农村办了不少附属小学。初期不称附属小学而称“前方小学”,以示教学即战斗之意。当时前方小学计有6所之多,分布于湘湖四周农村,其中除设在闻家堰的湘安小学为惟一的完全小学外,余如定山、湘北、陈村、塘下施、石岩各校均以村名为校名,则都为初级小学,采取单级或复式编制。同时附设夜校,动员成年农民来校学文化。小学校舍就地利用祠堂庙宇或原有的私塾。湘师学生在小学里实习,同学之间相互听课,并有辅导老师参加听课,以后即进行讨论,以提高教学水平;高一届同学则担任校里行政工作。每个小学都重视家庭访问,了解入学儿童的家庭情况和生活动态。湘师学生通过这样的实习以后,对教学工作打下了基础,分配到教师岗位上就能驾轻就熟、应付裕如了。

(二)实行“教、学、做”与“做、学、教”合一

在操振球、方与严校长期间,陶行知所提倡的“教、学、做”与“做、学、教”合一方针,在湘师继“晓庄”精神而贯彻施行。什么叫“教、学、做”与“做、学、教”合一?湘师早期毕业生徐德春(永康人)曾写过一本《教、学、做ABC》,由世界书局出版,对教、学、做的理论作了详细的阐述,意思就是:教、学、实践三者要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从教中学,学中教,做中学,做中教。湘师开始施行“教、学、做”合一,以后发展为以做(即实践)为重点,提出在做上教,做上学,于是改为“做、学、教”合一。在做上教的是先生(老师),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所以做(实践)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这成为湘师教学的特点之一。

(三)开办湘湖医院推行“小先生”制

旧中国农村缺医少药是普遍现象,为了解决农民医疗问题,校推广教育部在石岩村开办了一所“湘湖医院”,由俞嘉量医师任主任医师,为附近农民免费或优待治病。记得1931年初,陈村发现乙型脑炎,儿童染病而死的甚多,人心惶惶,陈村小学陷于停课(笔者陈定顺正在陈村小学实习),湘师在陈村实习的学生配合校医对得病者进行治疗,未病者采取预防措施,使脑炎迅即被消除。这也说明湘师密切联系群众、和周围农民打成一片、为附近农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湘师还在周围农村推行“小先生”制,即以小学生为师,向其不识字的父母尊长进行识字教育,以达到逐步扫除文盲。这是模仿陶行知在晓庄师范所推行过的扫盲办法,各前方小学(附属小学)推选成绩优良的儿童向不识字的家长和邻居教识字,如子女教父母识字,孙儿孙女教爷爷、奶奶识字等。后来还办起了夜校。

(四)提倡自学风气与劳动实践

湘师学生由于年龄较大和家境贫困,促使他们发奋读书,所以多数人都能勤奋好学。有的爱好钻研社会科学,有的爱好文学,有的爱好数理化,有的爱好音乐、美术或体育。湘师的各科老师们除了课堂教学外,总是尽其所能,在课外辅导学生自学。例如桑送青老师在校执教数十年,培养了不少音乐人才。由于自学空气浓厚,湘师图书馆中借书和阅览书报杂志的人非常踊跃。湘师校刊《湘湖生活》及《锄声》由师生撰稿,定期出刊,受到文教界的重视。有的学生经常向报刊投稿,刊出他们所写的文艺作品。

湘师不但注重学文化,同时还把劳动当作教育补助手段。学校有校产田200余亩,其中有一部分由师生共同耕种。学生一面读书,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如种菜、养鱼、锄草、割稻等等,使毕业以后回到农村能与农村生活相适应。这在当时确是一桩难能可贵的别具风格的创举。在招收四、五两届学生时,另加“劳动考试”,要应考学生手把锄头现场掘地、削草,视其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作为录取之参考。至于湘师周围环境的改造,诸如筑堤、开河、平场地、修环山马路、打井、造房等等,亦常发动师生参加劳动,以养成一种劳动观念。

(五)师生关系亲密无间

湘师的办学宗旨既以培养乡村小学师资为目的,所以吸收学生只须具有从事乡教工作的志愿为先决条件,并不苛求学历、年龄。因此当时学生中有以下几个多:(1)家境贫寒子弟多;(2)年龄大的多;(3)男学生多;(4)自学能力较强的多。初期招收学生中有不少是小学毕业或读过私塾、然后从事乡村小学教师多年再来求学的。记得有两个同学入学时已年过40岁,毕业后,终其身从事小教工作。湘师提倡尊师爱生,平时师生共学习、共劳动、共生活。在建校初期,大家都称同志(乡教同志),师生之间水乳交融,亲密无间。学生毕业以后,学校设有校外毕业学生辅导委员会,一方面替学生介绍工作,同时每个学期派辅导教师到毕业生服务地点进行辅导访问,并向当地文教机关征询对毕业生服务态度、工作情况的意见,作为帮助毕业生进步的参考。这个工作,使学校与毕业学生仍保持着密切联系。

四、进步师生团结一致,与反动派作斗争

湘师在旧社会,许多人都异口同声说它是一所比较进步的学校。湘师的老师当中,确有不少是从事秘密革命工作的共产党员。例如恽逸群,很早就做地下工作,解放后他是上海解放日报社第一任社长。他和另外一位共产党员、国文老师王落曙,在对学生讲课时公开宣传马克思学说,介绍苏联革命史实,阐述普罗文学的含义与作用,往往侃侃高谈,毫无顾忌。恽逸群老师亲率学生在四周农村作社会调查,与农民促膝谈心,宣扬革命道理。由于革命老师的影响,湘师学生中参加共产党从事地下活动的人逐渐增多。如缙云籍学生李蕴章,当时被反动派捉去关在杭州陆军监狱很多年,到抗战开始才释放,他在解放之初,在中共丹东市委担任第二书记。兰溪籍学生徐可进、桐庐籍学生申屠筠被反动派捉去秘密枪杀。国民党反动派对湘师的地下革命活动是不会放过的,总是千方百计加以迫害。有迫害就有反抗、就有斗争,在各种方式的迫害与反迫害的实际斗争中,湘师的进步老师总是与进步学生团结一致,共同战斗。战斗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学生中因共产党嫌疑而被捕的,刘藻、汪志青、金海观等几位校长,总是同情被捕的学生,尽力设法营救。

在刘藻任校长时期,校内从事地下工作的恽逸群、王落曙老师等对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革命知识,刘校长明知其情,从不干预。国民党获悉这一情况,曾派了一名国民党员来校进行暗中监视,表面上是担任总务主任,实际上是潜伏在校内的特工人员。此人身居总务主任肥缺,乘机大搞贪污活动,他首先下手的是最关学生切身利益的伙食,搞得蔬菜不见油珠,稀饭薄如米汤。同学们吃了三大碗薄粥,挨不了一节课,就饥肠辘辘。于是相约在早餐时,以听人发令“一!二!三!”为号,大家一齐用力吸粥,发出喝粥之声,声播全堂,同学们相与拍手大笑,以示抗议。接着由一位安徽籍学生魏一新策动召开学生大会,对这个国民党特务分子——总务主任,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学生们一个接一个指着他的鼻子义正词严地揭发他的贪污事实。这个总务主任自然不甘心失败,勾结了萧山县警察局,以“赤色分子”“破坏捣乱”的罪名,来校逮捕进步学生。事为恽逸群老师所悉,立即秘密通知黑名单上的学生连夜躲避,使特务们扑了个空。刘校长当晚也严词拒绝警察要校方交出学生的无理要求。事后学生举行短期罢课,刘校长被迫他去,不久恽逸群老师等亦相继离校。

在黄同义校长时期,奉令封存了图书馆内所有进步书籍。这些书籍,结果被学生以巧妙方法纷纷落在自己手里,不知怎么被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知道了,竟动用了一连兵力,由特务头目率领来校搜查(当时特务头目先来校,队伍在闻家堰待命)。幸有几个同学事先得知消息,立即通知大家把书集中起来,用小船装到湘湖湖心深处沉没,证据已毁,使同学免除了围捕之灾。后来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以施行“党化教育”为名,指派萧山县党部组织科长傅云来校兼任“党义”教员,傅来校上了几天课,就被进步学生的连日提问而轰跑。

湘师学生向有学生会组织,黄同义校长以执行上级命令为名,要学生会暂停活动,激起全校学生不满,暗中酝酿着“驱黄运动”,学生会几个骨干在进步老师的鼓舞支持下,照样进行活动,领导学生进行正义斗争,终于使黄同义辞职他就。

五、培养优秀师资,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湘师培养出来的师资,无论在教育行政方面和教学方法方面所表现的才能,都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浙省各地小学如有师资不足,往往先写信向学校预约,校方根据所提条件,选择学生前去应聘。半个世纪以来,湘师培植了大量优秀师资,毕业学生遍布国内各地。浙江省各县中、小学教员中,出身于湘师者为数众多。湘师所培育的师资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一定的贡献。

附注:①原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校歌系刘大白作词,桑送青谱曲。歌词如下:“波波相逐长滔滔,后波起伏前波导;人人相续长劳劳,后人生活前人教。教育引导,生活创造。努力引导,后波更比前波高;努力创造,后人更比前人好。不求相肖要相超,请看湘湖水、浙江潮!

②湘师初在萧山建校,抗日战争时期,曾先后迁义乌佛堂、松阳广因寺、景宁道化等处,将近3年。抗战胜利后迁回萧山,借祗园寺为临时校舍;解放后迁回湘湖原址。现在湘师校本部设在萧山城关镇小南门,分部设在湘湖农场。

相关内容
档案故事|浙大“求是创新”校训源何而来? 2024-12-20
湘湖通史|民国时期两次重要的湘湖调查 2024-12-20
史话杭州·文化渊薮:养正书塾 2024-12-19
档案中的老字号记忆——王星记扇庄 2024-12-18
杭州铁路文化宫今昔 2024-12-0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