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武林旧事
 
“钱塘江上架桥”是如何办成的
来源:《民国杭州市政建设》  作者:毛燕武  日期:2020-10-23

钱塘江,古名“浙江”,为浙江省内最长的河流,全长605公里,分为新安江、富春江和钱塘江三部分。其中杭州市境内段长74公里,因靠近杭州湾,具有喇叭口形的地理条件,河口的涌潮,气势磅礴,举世无双。诗仙李白在《横江词》中写道:“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潮似连山喷雪来。”苏轼亦有诗曰:“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钱塘江上一直没有桥梁,全靠闸口的义渡沟通两岸。北岸渡口码头位于江干三廊庙,南岸码头位于萧山西兴,“由绍渡杭或由杭渡绍者,往往视(江水)为畏途。”钱塘江上出现大桥之前,杭州民间曾流行一句俗语“钱塘江上架桥”,意为不可能办成的事。因为在当时老百姓的眼中,浪高流急江阔的钱塘江上根本无法建造大桥。钱塘江造桥的历史最早可溯到晚清光绪年间,晚清巨商胡雪岩也曾设想建造钱塘江大桥,并聘请英国、德国、法国的造桥专家到钱塘江边地勘察,并初步选定了桥址。据187594日《申报》载:“钱江为越郡一带晋省之要路,朝夕往来,日无虚晷。渡船舟子每以贪载船重致遭沉溺。自胡方伯设有义渡之舟,而后人安利济矣。然江面寥阔,水势奔腾,一遇狂风,未有克保生全者。故当风狂浪猛之时,官宪必谕令封江,而舟子贪利忘生,客子贪便忘命,往往禁令朝悬,而觊楷夕挂。迨遭覆没,后悔莫及。近知方伯体好生之意,筹保全之,拟仿上海大桥格式,于江面搭造大桥,业经蒙抚宪允准,请定西人来浙,相度埠口,测量水势,而拨巨款以建造云。”随着生意的失效,胡雪岩的这一若大愿望也腹死胎中。

20世纪30年代,杭州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交通需要日切”,沪杭甬线、浙赣线以及杭州与东南沿海各埠的交通都被钱塘江所阻隔,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制约。而一旦大桥建成,则“沪杭甬及杭江二铁路,便得跨江而渡,互相衔接,杭垣交通,益感便利,其有裨于市况之繁荣者,当非浅鲜”。1931年.热心造桥的曾养甫主持浙江省建设厅,立即组织水利委员会进行专门调查,收集了大量的水文、地质、气象等资料,论证了在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下建造大桥的可行性。当时,在钱塘江上造桥有两难,一是水流湍急,潮头壁立,江水倒流十分严重;另一是流沙的威胁,沙砾随波漂移,“江底就像飓风中变化莫测的沙丘”。1934年,在美国获得工学博士的茅以升毅然接受这个挑战,出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并推荐同窗罗英担任总工程师。造桥经费最初估计为国币500万元,由铁道部和省政府协定各半,后又变更为“部七省三”承担,其中的350万指定由沪杭甬铁路公债拨充,150万则由浙江兴业银行(75万)、中国银行(30万)、交通银行(22 .5万)、四明银行(15万)、浙江实业银行(7. 5万)组成的银行团借款充用。实际上,为赶进度,造桥经费几经追加,最后达到700万元。大桥施工经招商、投标,由英商道门朗公司中标承包正桥钢梁,丹麦康益洋行承包正桥桥墩,东亚工程公司承包北岸引桥及全部公路桥面,新亨营造厂承包南岸引桥,德商西门子洋行承包引桥钢拱。整个工程完全由中国技术人员组织监造。

钱塘江大桥选址在杭州西南的闸口,正好处于江流为山脉所阻而转折的下游,江面较狭窄,河身稳定,不致改道。虽离市区较远,行人要绕道,但对于铁路和公路的联络都极为便利。建桥前,经工程技术人员对地质、水文气象等资料的调查研究,现场勘测和对桥址、桥墩位的钻探,否定了原由铁道部顾问美国人华特尔设计的方案。中国工程师自行设计出不同跨度的6种设计方案,最后选定铁路公路分层,正桥跨度均为67米的设计方案。钱塘江大桥为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铁路面长1322米,公路面全长1453米,其中正桥1072米,北岸引桥288米,南岸引桥93米。桥的上部结构正桥为铬钢、合金钢简支桁梁共16孔,每孔跨度67米、重260吨。引桥为炭钢制造的钢拱4孔(北岸3孔,南岸1孔,孔跨均为50米)及若干孔钢筋混凝土框架桥组成。桥的下部为正桥桥墩15座,均系钢筋混凝土空心桥墩,用气压沉箱法下沉,其中6座直达岩层,桩基最深达30米,桩尖至墩顶最高近60米。引桥桥墩共21座,北岸大小16座,南岸5座,除2座采用开口沉井沉至岩层外,其余均为木桩基础。桥的上层为双车道公路和行人道,行车道宽6 1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 52米,以息臂对称伸出钢梁,铺筑水泥板,设计载重为H-15级。汽车最大通过能力按二级公路每日5000辆。桥下层为标准轨距单线铁路,宽4 88米,高6 7米,每孔钢梁两侧设有避车台。梁底高13 31米,最高洪水位至梁底净空5.5米。设计载重古柏氏50级,通过能力为每昼夜77.5对。公路路面是在钢梁上层浇筑的,宽20尺,厚7寸,两旁人行道各宽5尺,用翅臂式构造,伸出钢梁之外。

钱塘江造桥最关键的施工在于建筑桥墩,茅以升和他的同事们采用当时建筑界绝无仅有的“浮运气压沉箱法”来克服流沙的威胁——先在岸上浇筑好钢筋桥墩,用特别吊车移至江边落水,浮运至桥址就位,然后用气压浮箱法将墩底浮沙逐渐挖出使墩底徐徐下降至石层为止,这样大桥就有了稳固的桥墩。因要兼顾铁路及公路的关系,大桥采用双层式的梁,下面通火车,上层通汽车,在国内可算是第一次。铁路、公路过桥,引起的问题很多,如车辆的质量与冲击力,车辆四周的净空,车辆上的风力,同时同地的最大载重,桥梁下垂的挠度等,均须在设计时顾虑周到,“务使全部构造,小至一钉之微,都能安全胜任,而又恰如其分,无一处浪费,以免增加重量,徒耗资金”。为克服重重困难,茅以升和他的同事们发明了三种特殊设备:一是桩架轨道。从装配工场伸至江边水深处,两条轨道各长260尺。二是钢梁托车。主要用于装配工场搬运钢梁,同时有顶高的机能,可将整座钢梁顶托至所需高度。三是升降浮船。两只特制的长方形木船联结成对,每船长70尺、宽34尺、吃水深7尺。船上各建木架,高约18尺,上架横木,作为钢梁的支座。引桥的桥墩,北岸大小16座,南岸5座,因深度各异,地质不同,多以采用了很多方法。比如,普通开挖、混凝土桩、木桩、开顶沉箱、围堰木桩等。在具体施工中,茅以升等人打破了传统的造桥习惯,采用上下并进、一气呵成新方法。一批在校大学生在施工中得到了锻炼,工地俨然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课堂,为国家培养了许多桥梁技术人员。

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铁路通车。11月17日,公路通车。整个工程共使用钢材6895吨,水泥9865吨,石子20570立方未,黄砂9700立方米,15米以上木桩3334根。大桥的建成使沪杭甬线和浙赣线彻底贯通,“东南铁路系统得以连接一气”;浙东、浙西各公路路线也互相连贯,“通达诸省而又缩短时日”。杭城万人空巷,百姓额手称庆,“人们终于可以用双脚跨过钱塘江了!”正如大桥开工时国人所期望的那样,“此桥的兴筑,其价值重大,不仅局限于浙省一隅,东南各省的经济、文化,甚至全国的交通、国防,均将蒙受极大的利益”。当时抗战正酣,兵燹迫近,大桥对于“军队之运输,军备给养之补充,商品之供应,曾有重大之功用”。钱塘江大桥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铁桥。大桥建成后,与北岸的六和塔浑然一体,交相辉映。当时游人纷纷登上六和塔,俯瞰简洁、优雅而壮美的钱塘江大桥。直至今日,六和塔和它身后横穿的钱塘江大桥仍是杭州的标志性图像之一。

相关内容
档案故事|浙大“求是创新”校训源何而来? 2024-12-20
湘湖通史|民国时期两次重要的湘湖调查 2024-12-20
史话杭州·文化渊薮:养正书塾 2024-12-19
档案中的老字号记忆——王星记扇庄 2024-12-18
杭州铁路文化宫今昔 2024-12-0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