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这台四开印刷机,陈列在浙江临安民族日报社纪念馆大门进去的左手边,看上去有些“年纪”了。它见证了80年前,在浙西天目山区的中共地下党报人,用“纸弹”开展抗日宣传和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传承着一代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矢志不渝、接续奋斗的红色基因。 《民族日报》创刊于1939年(民国28年)1月5日,是浙西行署机关报,名义上由时任民国浙江省政府主席兼国民抗敌自卫团总司令黄绍竑出面创办,实际上它是一张由中共地下党控制的、有不少地下党员和进步知识分子参与的爱国进步报纸,第一任社长是黄绍拡同乡、共产党员王闻识。王闻识,广西南宁人,1911年出生,1932年(民国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四次入狱,始终坚贞不屈,1942年(民国31年)10月病逝于福建建阳,年仅31岁。
《民族日报》的创刊理念是:“用文化特有武器,来配合‘政治进攻’,粉碎敌人伪文化侵略。”王闻识任用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在报社担任重要职务,还组织成立了中共民族日报特别支部并担任书记。报社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传全国同仇敌忾、抗日救国的群众运动,宣传艰苦奋战的抗日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宣传敌占区群众的宣传艰苦奋战的抗日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宣传敌占区群众的爱国和抗日行为,揭露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阴谋和腐败无能的丑陋行为,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在敌占区的侵略罪行。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宣传活动,使《民族日报》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浙西进行抗日宣传的主阵地,成为浙西宣传抗日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的一面旗帜。中共浙西特委也一度迁址报社,民族日报社不仅成为浙西抗日宣传中心,也成为浙西党的活动中心。1939年(民国28年)3月24日,周恩来同志在浙西临时中学发表抗日演说,报社相关人员有幸亲耳聆听。 《民族日报》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沦陷区群众的抗日热情,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为前线将士输送了源源不断的“纸弹”,并以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方式,积极做好国民党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 《民族日报》的办报方向和共产党的进步活动,引起国民党顽固派的敌视。他们先后两次改组报社,随后大肆逮捕、屠杀报社中的共产党员,党的力量逐渐被削弱。1942年(民国31年)春,报社彻底落入国民党顽固派手中,成为反共宣传的工具。1945年(民国34年)10月,随着抗日战争胜利,浙西行署撤销,民族日报社自动解散,《民族日报》随之停刊。在《民族日报》六年十个月的生涯中,有12名职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被后人称为《民族日报》十二烈士。 艰苦办报星火燎原 《民族日报》的社址设在天目山南麓的一个小村庄——於潜鹤村,现址为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后渚村鹤村121号。报社编辑部、经理部和印刷工场等各个部门,全挤在一个小祠堂里办公。祠堂面宽三间,前后两厅,东西短回廊,中为天井。祠堂的前厅是排字房和平板机房,后厅则分隔为数间。从结构上看,各房间都是用木板隔开,而隔板不过2米高,上不着天、下不连地,门窗也只有门框、窗框,并无门扇、窗扇。夏天,报社没有降温设备,工作人员经常汗流洪背。冬天,即使有点炭火,也起不了取暖作用,室外大雪纷飞、滴水成冰,室内墨水、機糊也常冻成冰凌。报社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住宿租用民房作集体宿舍,大部分是地铺,草垫子一个接一个,像轮船上的统舱。吃饭是集体食堂,八人一桌,没有凳子,都站着吃。小菜基本上是素菜,半个月改善一次生活,能吃上点鱼肉荤腥。职工们过的完全是战时共产主义生活,条件虽很艰苦,但大家工作热情很高,心中都燃着一团革命的火焰。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