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鼓楼上的楼,早在“文革”前(1965年)就已拆除。当时,由于楼屋已经相当破败,既无修复的理由,又无修复的资金,结局也就只能是拆除了。所以,我小时候看到的鼓楼就只是:一座跨街的大拱门,上面并无城楼。当时的公交3路车就是在这座拱门中穿进穿出。
1969年深秋的某一天,我路过鼓楼,猛然看见鼓楼上有不少人正在拆除这座拱门,心中顿时升起一丝惜意。但究竟有什么可惜呢?我却说不上一丁点理由。毕竟我当时只是一个初中生,毫无相关的知识背景。但是,这座古老的建筑已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 2001年8月,杭州启动鼓楼重建工程。次年6月工程竣工。从此,中山路上又见跨街大拱门,拱门之上还矗立着一座崭新的城楼。 对这座金光闪闪的新鼓楼,我在感情上总是难以接受,认为它只是一件赝品,所以,建成至今,也就从未产生过登楼去看一下的意愿。 近几年来,我在收集晚清杭州的火灾史料时,却对鼓楼有了全新认识,原来我脑海中印刻着的老鼓楼也是“赝品”! 鼓楼北接中山中路,该路在衔接鼓楼时拐了一个弯,清代称“鼓楼湾”。从鼓楼湾向北延伸至清河坊四拐角,晚清《申报》说:“该处为城中第一热闹处,每越数年,必遭火灾。”(1888年1月14日《申报》) 光绪十七年正月十八日(1891年2月26日)凌晨4点钟,鼓楼湾内一家糖食店失火,由于店家与店家之间都是木墙竹壁,店门前又都是雨棚、幌子,全是引火之物。大火很快蔓延,整整延烧4个小时,焚毁房屋200余间,金碧楼台的鼓楼,也顷刻间化为瓦砾。 据当时《申报》记载,鼓楼“内供钱武肃王遗像。四围俱用条石砌成,高约四五十级,下开月洞,以便行人往来。其上,高楼两层,每层七楹,每楹十一椽,以木为梁,以石为柱。虚椽受月,杰阁凌云,胜地名人,洵足为湖山生色。自遭火劫,靡有孑遗,惟石柱危然矗立于断瓦零砖之内”。(1891年3月24日《申报》) 时任杭州府太守的李士彬以古迹不可沦废,禀请浙江巡抚崧骏饬工重建,当时,估价工料洋银九千三百五十元。巡抚崧骏批准并拨款后,重建工程迅速启动。当年7月,全新的鼓楼就已落成。新鼓楼除了完全仿照老楼建造外,还在“殿前添设七星水缸,中蓄清水。殿后以条石砌成坎卦形,周围排列二十八宿象,皆用磁缸注水”,据说是为了辟火。浙江巡抚崧骏则专门为新鼓楼题写了“湖山伟观”的匾额。 但是,这座“伟观”面世不及10年,又遭火劫。光绪廿六年十一月廿九日(1901年1月19日)凌晨3点,鼓楼湾莘香斋茶食店伙计碰翻洋油灯,引发大火,焚毁店铺90多间。画栋雕楼的鼓楼也再次化为瓦砾。 此后,省城绅士集议筹款,并于当年的农历三月十九日再次启动重建工程。当年年底,全新鼓楼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不料,光绪廿八年二月初五日(1902年3月14日)深夜,鼓楼旁一家皮箱铺失火,祸及比邻商铺,延烧2个小时始救熄,焚去店铺七十余幢。落成不久的新鼓楼又被大火焚毁。(1902年3月18日《申报》) 但是,没有过多久,这片瓦砾场上居然再次崛起了一座全新的鼓楼,只是,不清楚这再一次建楼的资金仍是由绅士捐助的,还是由官方拨款的。 在抄录晚清报刊上的这些史料时,笔者猛然想到:在历史的长河中,鼓楼不知被毁了多少回。如果认为毁后重建的新楼都是“赝品”,那么,不正是这些屡毁屡建的“赝品”在延续鼓楼的历史,在传递鼓楼的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