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武林旧事
 
青年胡乔木在杭州
来源:杭州党史方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1-02-05

“中共中央一枝笔”、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在他的青年时代,曾在浙江大学就读。那是一段不太为人所知的胡乔木通往职业革命生涯的经历。


从清华大学物理系转到历史系


图片

胡乔木,江苏盐城人,生于1912年。少年时的胡乔木喜欢读书,也喜欢写诗,他曾相继在扬州省立八中、扬州中学(高中)上学,其间听过中共早期著名领导人恽代英的演讲,以后逐渐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读物,更饱读了许多新文学的作品。当时他虽然读的是理科班,但却酷爱文史,还是校刊的编辑,经常发表作品,这都为他后来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1930年,胡乔木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当时现代物理学已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而清华大学无疑是当时中国物理学师资力量最强的地方,然而没过多久,胡乔木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门学科,他想多读书,不希望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实验上。于是,他转到了历史系,当时清华大学的历史学研究也是非常有名的。不过,物理学也好,历史学也好,都没有成为胡乔木的研究方向。在那个时代,积贫积弱的国家最需要的是寻找到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突破口,而物理学或历史学显然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

不久,胡乔木开始参加学生运动。这年末,他又秘密加入了共青团,并迅速成为进步组织读书会的骨干。那时,他曾联系青年教师季羡林去为工友子弟夜校讲课,并反复动员他参加革命,无奈那时的季羡林一门心思搞学问,胡乔木只能失望而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胡乔木被调到北平团市委工作,任市委委员兼宣传部长。不久,他因所谓“同情‘托派’分子”,被调离岗位,加上当时身体不好,遂离开北平,返回南方。


转入浙江大学外文系

图片

浙江文理学院

1932年胡乔木入党以后,在盐城县委领导下活动,后被国民党特务发觉,胡乔木侥幸得以逃脱。盐城出事以后,胡乔木本来仍想回清华,给朱自清先生寄去一封快信。朱先生回信,要胡乔木另觅他校,随信寄来他设法搞到的一张转学证书。胡乔木知道,清华是回不去了,即同王翰商量去向问题。两人分析,南京、上海不安全,还是离开江苏,到杭州去吧。于是,参加了浙江大学在上海江湾复旦大学举行的入学考试,被录取为该校文理学院外国语文系英文专业二年级的插班生。因该年级将于民国二十五年毕业,通称二五级。1933年9月,胡乔木到了杭州。

浙江大学也是中国名校。胡乔木进浙大时,文理学院设在杭州城内刀茅巷,文科只有两个系:外文系和教育系。外文系仅有英文专业,二年级只剩下一个女生,名叫王作民,几乎开不成班。1933年9月新学年开始,从教育系转来施庆绩,加上新来的插班生胡鼎新(胡乔木原名),才有三名学生。外文系的必修课,都是“先生讲,三生听”。但外文系的先生,如孙大雨教授、陈逵教授,水平是很高的。孙大雨翻译莎士比亚的剧本,力求体现原作诗剧的风格,自成一家。他对英国十四行诗的研究和翻译,对胡乔木日后的诗作也有影响。孙大雨在课堂上对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作比较,说我宁可赞成共产主义。后来,孙被校长郭任远赶走。陈逵接替孙大雨讲授英国文学。陈逵由美国学成归国。他思想进步,曾与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过从。课内课外,陈逵经常联系现实,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教育,对学生的进步活动也很支持。

青年胡乔木充满求知的渴望和广泛的兴趣。他选修了德语作为第二外语,还选修了教育系的心理学课程。多少年以后,在1959年4月间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一次小型座谈会上,针对1958年对心理学批判过头的情况,胡乔木指出:假如没有共同的心理规律,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也就不能存在了。辩证唯物主义肯定人类有共同的心理基础;历史唯物主义也承认人有共同的心理。他还指出:研究心理学是有意义的,它对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可缺少的。“文化大革命”后恢复心理学教学与研究,也得到胡乔木的鼎力支持。


在浙大的诗文和革命活动

在攻读各门课程和从事社会活动之余,胡乔木还抽空写作和翻译。他在《国立浙江大学校刊》(以下简称《浙大校刊》)上发表的六篇诗文(包括翻译),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胡乔木在《浙大校刊》上发表的作品色彩比较温和,从冲淡平和中透露出对时势与人生的关切。他的七律《无题》,抒写对美妙情景的追求与疑虑之间的矛盾心情,表露出不肯消极作罢的人生态度,可以看出是有意追随李商隐的诗风。他的五言歌行《甲戌中秋作》,则大有杜诗的意趣。诗篇写一位饱经沧桑之人在中秋月夜的感慨,有力地抨击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胡乔木用中国古典诗歌五言、七言和长短句等多种形式,翻译了英国诗人、法国象征派文学运动的支持者西蒙士的五首小诗,皆为清新哀怨之作。在《西蒙士诗抄》“译后附志”中,胡乔木谦虚地表示:译诗“于‘信’‘达’‘雅’三者皆有未尽”,并特别说明:“《渔孀》一篇,意境高远,最为译者所爱;云‘所期’者,盖象征人生某种失而不可复得之憧憬也。”可见胡乔木当年的审美情趣。

胡乔木在同学中最有影响的文章,是1934年秋为哀悼同级化学系同学陈先花因急病亡故而写的两篇文章:一篇是用纯粹的白话写的悼文,发表在《浙大校刊》上;一篇是用地道的文言写的祭文,也在《浙大校刊》上发表,并在陈先花追悼会上代表文理学院二五级级会诵读。这两篇文章充溢着胡乔木对同学的关心。他那丰富的感情,深刻的思想和博古通今、纯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令级友们无比钦佩。

胡乔木能诗善文,才华横溢,但又俭朴稳重。他一向剃一个平顶头,穿一件蓝布长衫,全无一般江浙才子那种自鸣得意的神态。高年级的女生给他起了个外号:“蓝蓝的和尚头”,遭到二五级女生抵制,没有叫开。平心而论,这外号倒也道出了胡乔木大学时代卓尔不凡的风貌。

胡乔木在《浙大校刊》上发表的革命倾向最鲜明的作品,是玛志尼为纪念班迭拉兄弟殉难而作的讲演的译文:《勖少年意大利人》。玛志尼(1805-1872)是意大利民族运动三杰之首,1831年流亡法国马赛后发起少年爱国运动,创立革命组织“少年意大利”,旨在把意大利各小邦从外国统治下解放出来,成为自由独立的共和国。1833年,他主编《少年意大利》杂志,并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后被缺席判处死刑。1840年,玛志尼重建“少年意大利”运动。此后,海军军官班迭拉兄弟成为他的信徒,拥护意大利独立运动。1844 年因起义计划暴露而失败,兄弟二人同时牺牲。1900年,梁启超作《少年中国说》是受了玛志尼发动“少年意大利”运动的启发。1919年7月,李大钊、王光祈等在北平正式成立“少年中国”学会,出版《少年中国》杂志,发动“少年中国”运动,也与受玛志尼发动的“少年意大利”运动影响有关。胡乔木在民族危亡之际,翻译介绍玛志尼的这篇讲演,用意十分明显,是宣传反抗侵略,鼓舞爱国热情。他在译文前面写了一段小引,谓:“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是欧洲近世史上最有意义的教训。对于今日的中国人,它们的意义尤为重大可贵。玛志尼是著名的意大利民族运动三杰之一。这篇演说,是1848年7月25日,他在米兰的班迭拉兄弟殉难纪念会上的讲辞,真可说得是一字一泪。现在从英文转译出来,作为民国二十四年的元旦礼物,希望大家都能够欣然接受!”

胡乔木从上海到杭州时,浙江大学没有共产党的组织,也没有左翼成员,上海的王翰他们没办法让胡乔木带什么组织关系。胡乔木只好单身一人开展革命活动。到浙大以后,他就感受到学校的求是精神和学生中要求革命和进步的氛围。通过观察和交谈,他发现了一些同情革命、倾向进步的同学,就同他们经常谈心,交流思想。

转入浙大不多久,胡乔木同孙修爵等一两个朋友一起办了一个墙报。色彩比较温和,没有什么激进的言辞,只是在上面贴了一张苏联青年农民扛着锄头的照片,题名“青春和热情”,露出一点倾向。这张照片是从上海出版的英文版《中国论坛》上剪下来的。墙报的名字叫做“沙泉”,也颇有寓意和亮色。

校长郭任远的嗅觉很灵,看到墙报上的照片,亲自动手,把它取下来。当天晚上,他就把胡乔木找去问话:“你这张照片是哪里来的?”胡乔木说:“上海一个朋友知道我喜欢画片寄给我的。”郭任远板起面孔说道:“你知不知道,《中国论坛》是非法刊物,已经被捣毁了!”紧接着,在星期一的纪念周会上,郭任远讲话,公开批评《沙泉》,并宣布禁令:今后学生一律不准出墙报!就这样,胡乔木办的墙报被禁。

胡乔木很关心同学的课外活动和课外阅读。在胡乔木看来,青年学生当时最迫切需要的是读进步的、革命的书籍。于是,胡乔木就致力于组织读书会。这是当年地下党团结进步青年、组织革命活动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参加读书会的,有浙大的李震同、徐彭龄、陈怀白和之江大学的华寿俊等五六个人。读书会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著作。每两周在之江大学外、钱塘江边的六和塔下秘密开一次会。会议开始,一般都先谈一下国内国际形势;然后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展开讨论;最后商量学校的活动。读书会活动了两三次。读书会阅读的有些秘密书刊,是王翰从上海寄过来的,有时也让人到上海去取。王作民去上海时胡乔木就曾经介绍她去见王翰,为胡乔木带回革命书籍,还有夏衍的工作意见。行程秘密还颇有几分风险。王作民在回忆录中记述过其中的一次:胡鼎新见我去上海,就要我顺便为他运一些书籍到杭州,……书装在一只杭式竹编网篮里带回杭州。在火车上我巧遇陈逵老师。火车上查票的来了,只见陈逵向查票人补了两张多坐一站到末站艮山门下车的票。他知道我带的是些什么书;他说在艮山门下车可避开检查行李。那次返城,候长途汽车二三小时之久,乔木和我都十分感谢陈老师的关怀和爱护。要不是1934年深秋,一场突如其来的浙大学潮使他和我都被迫离校,乔木那读书会肯定会播下一片火种的。


浙大学潮中的闯将

这场突如其来的浙大学潮,就是驱逐校长郭任远的驱郭运动。郭任远是1933年4月从复旦大学调来的。他是有名的心理学家,主张后天的教育与环境造就人。同时,他又是国民党系,忠实推行国民党的党化教育,所以管理特别严格。郭任远一到浙大,就推行他的“隔离政策”:把大一新生同老生隔离,对新生实行军事管理。胡乔木和他的同学们也直接感受到郭任远那法西斯统治的严酷:先是禁办墙报《沙泉》,接着赶走教授孙大雨,后来竟毫无根据地当面指责胡乔木散发秘密传单。郭任远威胁胡乔木说:“我是自由主义者,不在乎这些,但特务要抓你,我劝你还是赶快离开学校。”

胡乔木和同学们对郭任远早已怨愤满腔了。一件偶发的小事,两名行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在为教师开辟的网球场上打球,竟然被郭任远张榜开除,在浙大校园里激起了一股巨大的风潮。

学生们紧急召开学生自治会全体会员大会发动抗议行动。胡乔木在会上发言,赢得阵阵掌声。大会通过了“吁请校长收回开除成命”的决议。会上增选胡乔木和王作民两名学生自治委员会委员,以应付这“非常”事态。郭任远态度十分强硬,坚拒“收回成命”。学生们乃决定举行总罢课,成立了一个罢课委员会,还组织了一个“浙大驱郭委员会”。大家推举胡乔木为这两个组织的委员。胡乔木成为这一场罢课、驱郭学潮中冲锋陷阵的闯将。

这时,杭州的《东南日报》发表消息:郭任远向教育部递交辞呈,辞去浙大校长职务。胡乔木建议召开一个“热烈欢送郭任远”大会。王作民还到商店去定制了一个送郭滚蛋的银盾。好几个同学在“欢送大会”上讲话。胡乔木的讲话特别精彩。他用反话讽刺郭任远,说:我们的郭校长啊,真是关心我们学生啊!支持我们出版墙报,支持我们开展体育活动,对我们的爱护真是无微不至啊!如今他即将离开浙大,我们是多么恋恋不舍啊!胡乔木的讲话不断引起哄堂大笑,大家报以热烈的鼓掌。会后,学生们一起涌到郭任远寓所去送银盾,要他下台。

胡乔木、王作民他们还缺乏斗争经验,他们不知道辞职是郭任远玩弄的政治把戏。任学生们怎么翻腾,他不动声色。接着而来的是浙大教职员的“务恳大部竭力挽留”和教育部暨部长对郭任远的“连电慰留”。教育部长王世杰的电报还说“该校学生违反校纪如此,实堪痛惜!盼兄勿再言辞,继续负责整顿”。教育部同郭任远沆瀣一气,“辞职”的把戏继续演下去:“再辞职——再慰留”,然后是“三辞——三留”。拖着拖着,学生就要大考、放寒假了。这时,王世杰面谕郭任远:“即日回校视事。”郭即致电王称:“任远遵于支日返杭,准歌日到校视事。”1934年11月5日(星期一)举行纪念周时,郭出席训话。同时贴出布告:“本校长遵于即日起,正式到校办公。”12月1日,蒋介石写亲笔信,给郭撑腰,令郭“凡不敬长上不守纪律者必须严加取缔,勿稍姑息”。

郭任远重掌学校大权,遵照蒋介石的旨意加紧统制。首先采取的一个措施是,把驱郭运动的中坚胡乔木、王作民开除出校。不过,他没有采取公开布告的方式,而是狡猾地采用个别通知的办法。放寒假前,胡乔木、王作民都接到校长办公室的一纸通知:“着该生毋庸来校注册。”


逃离杭州到上海


图片

1945年8月,胡乔木(右二)随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在发除名通知的时候,浙大教务长,政治学、经济学两门课程的教授费巩找胡乔木谈过一次话。他对胡乔木说:郭校长决定叫你退学,我是不赞成的,但校长已经作了这样的决定。现在我给你开一张浙大的肄业证书,这样你可以转到别的学校去读书。胡乔木不想离开杭州,经过组织秘密读书会等活动,他在这里已经有了工作基础。这年寒假,他住在昆山的大四同学李震同家中。寒假中,胡乔木带着浙大的肄业证书到上海考了杭州的之江大学,被录取了。

1935年春节过后新学期将开始时,胡乔木回到杭州。他在预先约定的那天晚上到之江大学去找华寿俊,才知自己已被浙江省特务机关列入侦捕的黑名单。华寿俊催胡乔木快走,把他迳直送上了回上海的夜车。

1935年12月,胡乔木还秘密到杭州,指导浙大学生驱赶郭任远的斗争。这次罢课斗争组织比较严密,持续了三十多天。国民政府行政院被迫决定免去郭任远浙江大学校长职务。驱郭斗争终于取得最后胜利。对此,随后担任浙大校长的著名气象天文学家竺可桢在日记中写道:“郭之失败,乃党部之失败。”

1935年2月胡乔木逃到上海,有两位领导文化工作的负责同志欢迎他的到来。一位是老熟人王翰,一位是还没有见过面的周起应(即周扬)。周起应当时担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党团(即党组)书记。胡乔木同他虽未谋面,却神交已久了。把他们联系起来的是胡乔木的同班同学王作民。原来,王作民和周扬的爱人苏灵扬是好朋友,在松江女中同学,因一起带头搞抗日救亡运动而被开除。王作民考进浙江大学外文系。苏灵扬则到了上海,同周起应相识、相爱。杭州距上海不远,火车直达。王作民不时到上海去看望他俩。胡乔木的大妹胡穗新(后用名夏青),在上海真如暨南大学读书,思想也是左倾的。王作民到上海去,胡乔木每每请她带信给妹妹。按常规请人带信是不封口的。王作民向来钦佩胡乔木的文才,本不该看的这些信她都忍不住抽出来看。到周扬面前,还以此炫耀。周扬浏览之后,禁不住连连赞叹,说你这个同学有思想、有文才。王作民很是得意,在胡乔木面前,当然也少不了夸苏灵扬的这位能干的湖南丈夫。这回胡乔木到上海,周扬手下正需要人,他即邀胡乔木参加左联工作。王翰既是老乡又是战友。1933年胡乔木从盐城逃到上海,就在他那里落脚。胡乔木这回到上海,自然又去找王翰。这时,胡乔木的妹妹胡文新,在苏州中学因宣传进步思想被开除,也到了上海,并参加社联(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工作。兄妹二人就在闸北江湾路的春晖草庐 1 号租了一间亭子间住下来。王翰当时是八个左翼文化团体之一的社联的常委,社联党团成员。他希望胡乔木参加社联的工作。王翰向社联党团和常委会报告了胡乔木的情况,立即分配胡乔木担任社联沪东区干事,并参加编辑部工作。社联沪东区和编辑部都由王翰领导。

胡乔木参加社联工作,成为王翰的得力助手,盟刊的主要撰稿人。1935年2月至8月,社联的盟刊出了四五期,出一期换一个名字,叫过《路灯》,叫过《时代评论》。每期印刷2000份左右,一半内部分发,一半在马路报摊上寄卖,同时邮寄给国内各大图书馆。胡乔木每期都写文章。1935年5月发表的《评红军是不可消灭的》一文,影响较大。还有一篇文章介绍红四方面军的情况,被日本报纸转载。

胡乔木有时也参加社联的地下活动。方铭回忆:“乔木有时也和我们一起写标语。我们的方法很简单,一个人负责望风,一个人在前面负责贴空白纸,再有一个人用蘸满墨汁的海绵往上写口号。标语中有‘打倒国民党’、‘红军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

胡乔木从杭州到上海时,上海地下党正遭到一次大破坏。那是1935年2月19日夜里,国民党反动政府根据担任过中共上海中央局书记的叛徒李竹声、盛忠亮的告密,勾结英法租界工部局,进行全市性的大逮捕,破坏了中共上海中央局机关。中央局和文委(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的简称)等领导同志三十多人被捕,其中包括中央局宣传部长朱镜我,文委书记阳翰笙,成员田汉、杜国庠和社联党团成员许涤新等。党在左翼文化战线的上层领导损失惨重。文委五个成员中只有周扬、夏衍二人幸免。胡乔木就是在这种白色恐怖严重的情况下参加社联工作的,有一种前仆后继的精神。几个月来,胡乔木工作积极主动,富有成效,得到社联领导的一致好评。

王翰在盐城与胡乔木在同一个党组织中生活过,知道胡乔木1932年秋就已入党,只是后来到浙江大学读书,没有找到党的组织,失去了党的关系。但他还是以一个党员来要求自己,开展革命活动,团结进步学生。经过在上海这段时间的考察,王翰向社联党团提出,由他介绍胡乔木重新入党。社联党团成员陈处泰(道之)代表组织与胡乔木谈话。他们在外滩见面,沿着黄浦江边走边谈,好像是两个朋友在那里散步一般。谈话后,经社联党团讨论,于1935年5月批准胡乔木入党。

本来,在正常情况下,胡乔木1932年秋就已经入党,只要接上组织关系就行了。但社联党团负责同志王翰、陈处泰等考虑到胡乔木在盐城入党时的介绍人后来出了问题,恢复关系的手续比较麻烦,就采取重新入党的办法。

1935年 6、7月,社联党团改组,胡乔木即为成员之一,并担任社联常委。这时,社联党团成员为:陈处泰(书记)、王翰、李凡夫、胡乔木。不久,社联编辑部和沪东区就由胡乔木负责领导了。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档案故事|浙大“求是创新”校训源何而来? 2024-12-20
湘湖通史|民国时期两次重要的湘湖调查 2024-12-20
史话杭州·文化渊薮:养正书塾 2024-12-19
档案中的老字号记忆——王星记扇庄 2024-12-18
杭州铁路文化宫今昔 2024-12-0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