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文史动态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讲座预告丨陈志坚:大禹与越人…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特别关注
 
上泗山歌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中日茶文化传播
民国沪杭帮会关系初探——以张…
史林春秋
 
悼念蔡鸿生先生:学问望不到边际,有起点而无终点
来源:世界古代史研究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1-02-19

 蔡鸿生(1933—2021 ),男,广东澄海外砂人。195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晋升为历史系教授,兼任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1986年当选为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外关系史的教学和研究,已出版有《俄罗斯馆纪事》、《尼姑谭》、《清初岭南佛门事略》等学术专著。师从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著有《仰望陈寅恪》。据报道,蔡先生于2021年2月15日下午16点31分逝世,享年八十九岁,致哀!


图片

▲蔡鸿生教授


我是岭南土著,原籍澄海,1933年生于汕头市。从小经历社会动荡,缺乏健全的文化基因。1953年考上中山大学,从此才受到历史学的专业教育。1957年毕业,留校任教。1985年晋升教授,并兼任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至2006年退休。

经历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读书、教书,也写书,书生气倒沾了一些,专家型则尚未成型,只能算是一名跨世纪的历史学人而已。主要研究领域:俄罗斯馆与中俄关系、唐代蕃胡的历史文化、市舶时代的南海文明、清代广州与西洋文明。

此外,还探讨过僧史和尼史。可以说,我所涉足的学术领域,不今不古,非洋非土,其客观的规定性就是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考察不同时期双边互动的历史情景,尤其是两种异质文化从接触到交融的情景。略人所详和详人所略,是我一贯坚持的著述原则

学问是一个望不到边际的认识领域,有起点而无终点

即使是大师巨子,也不敢宣称自己什么时候到顶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一类话,作为古代学者的悟道之言,在信息时代依然保持着它的棒喝作用。予生也晚,但与学问结缘却也颇久了。可惜悟性不高,一直未能深入学境的腹地,至今仍然是一个碌碌的“边民”,无任何“前沿”意识可言。像南宋诗人陆放翁那样的敏感:“树杪忽明知月上,竹梢微动觉风生”,我是自愧不如的。倒是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对子:“多读古书开眼界,少管闲事养精神”,反而正中下怀

因此,长期安于在“自留地”上笔耕,不计较丰收还是歉收。按个人治学的习性,惯于进窄门,走小路,找陌生人交朋友。因此,凡所考述,只有拾遗补缺之微意,完全不存在成大器的奢望

古语云:“不贤识小。”

对我来说,要紧的是识小,至于贤不贤何妨待人评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沈从文先生这段夫子自道,正合我心,但愿读者知之,谅之,教之。

早在八十多年前,陈寅恪先生就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语重心长地写道:“今世治学以世界为范围,重在知彼,绝非闭户造车之比。”

治学之路通向世界,是精神生产克服“小农意识”的必然趋势。安于一隅,不屑知彼或懒于知彼,往往会沦为“乡曲之学”,纵然没有自我陶醉,实则已经掉队了。我在唐代蕃胡研究中,尽管对国际突厥学和粟特学的成果不敢玩忽,但毕竟语言工具贫乏,能弄到手的书刊也寥寥无几,往往徒叹奈何。

1996年秋季,应邀访问瑞典隆德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得以利用两校丰富的馆藏,补读了一些过去未读的书,在“知彼”方面略有寸进。但从总体上说,我对有关学术领域的了解,依然挂一漏万。明知不可“闭户造车”,却仍处于“贫血状态”,这是无可辩解的。

季羡林教授生前为拙著《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作序时,使我又一次感受到来自前辈的督责:“居今日而谈学问,必须中西兼通,古今融会,始能有所创获,有所前进。坐井观天,固步自封,是绝对不行的。任何学问,现在几乎都是世界性的。必须随时掌握最新动态,才真正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稍一疏忽,即将落伍。

金玉之言,落地有声。

时代的步伐已迈入21世纪,我虽然是一个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人,仍然是希望“有所前进”的。


附:

  一、主要著作

       《罗马晚期奴隶起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8月。

  《俄罗斯馆纪事》,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

  《尼姑谭》,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

  《清初岭南佛门事略》,广东高教出版社,1997年7月。

  《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12月。

  《仰望陈寅恪》,中华书局,2004年。

  二、主编书刊

  1.《历史大观园》,1985年7月第1期至1994年12月第114期。

  2.《广州与海洋文明》,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

  3.《澳门史与中西交通研究》,广东高教出版社,1998年10月。

  三、论文、序文和札记

  1.《十九世纪后期东南亚的“猪仔”华工》,《中山大学学报》1959年第4期,页117—134;收入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编《东南亚历史论丛》第二集,出版社,1979年,页305—333。

  2.《斯坎德培与十五世纪阿尔巴尼亚人民反土耳其的斗争》,《历史教学》1962年第6期,页27—34。

  3.《四至五世纪北非的阿哥尼斯特运动》,《历史教学》1963年第1期,页27—31。

  4.《突厥汗国的军事组织和军事技术》,《学术研究》1963年第5期,页42—51,收入林干主编《突厥与回纥历史论文选集》,中华书局,1987年,页257—276。

  5.《西罗马帝国的巴高达运动》,《历史教学》1963年第8期,页20—25。

  6.《唯心主义的历史虚构——驳周谷城对世界历史统一性的歪曲》,《中山大学学报》1965年第2期,页85—91。

  7.《七至九世纪拜占廷的保罗派运动》,《历史教学》1965年第4期,页39—43。

  8.《突厥法初探》,载《历史研究》1965年第5期,页81—98,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二十世纪中国法制史研究论文选辑》,北京法律出版社,?年,

  9.《从耶稣会到新沙皇——一条尊孔侵华的黑线》,《中山大学学报》1974年第1期,页75—81。

  10.《老沙皇尊孔侵华的吹鼓手——评瓦西里耶夫学派的政治倾向》,《中山大学学报》1974年第4期,页49—53。

  11.《沙俄的侵华工具——俄国东正教布道团》,《历史研究》1975年第3期,页120—129。

  《太平天国时期俄国驻北京布道团的侵华活动》,《中山大学学报》1976年第4期,页83—91。

  13.《邵友濂使俄文稿中的“王西里”和“孔琪庭”》,《文物》1977年第8期,页42—45。

  14.《沙俄国家教会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山大学学报》1978年第6期,页59—65。

  15.《〈朔方备乘〉俄罗斯馆纪事补正》,《文史》第7辑,中华书局,1979年,页119—128。

  16.《评俄国“汉学”》,收入《中俄关系史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79年9月,

  17.《“拂云祠”辨》,《文史》第11辑,中华书局,1981年,页249—251。

  18.《俄罗斯馆“秦缓”考》,《中俄关系问题》1982年第4期,页13—14。

  19.《“商队茶”考释》,《历史研究》1982年第6期,页117—133。

  20.《十九世纪后期清朝使臣与俄国“汉学”家的接触》,《学术研究》1983年第3期,页71—77。

  21.《论突厥事火》,《中亚学刊》第一辑,中华书局,1983年,页145—149。

  22.《求学随想》,《汕头日报》1984年1月20日第4版。

  23.《唐宋都市的流氓》,《历史大观园》1986年第5期,页32—33。

  24.《清代广州的毛皮贸易》,《学术研究》1986年第4期,页85—91。

  25.《清代北京的俄罗斯馆》,《百科知识》1986年第6期,页35—37。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读什么书 如何读书”来夏新:书卷多情似故人 2024-04-03
观像|邓小南:“山水”之间“阅读”天下 2024-03-14
荣新江:去邓广铭先生家拜年的往事 2024-03-13
吴宗国先生纪念专栏|邓小南:​忆念吴宗国老师 2024-02-02
戴逸 | 治史入门:我的学术生涯 2024-01-2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