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特别关注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远逝的灶头画和印糕版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武林旧事
 
三首校歌,传唱一所百年老校的爱国情怀
来源:杭州杂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沈烨  日期:2021-06-16

2.jpg

每年毕业季,位于南山路的中国美术学院便会响彻气势如虹的校歌:


皇皇者中华,五千年伟大的文明,亘古照耀齐日星。制作宏伟,河山信美,充实光辉在我辈。我们以热血润色河山,不使河山遭蹂躏。我们以热情讴歌民族,不使民族受欺凌。建筑坚强的城堡,保卫我疆土人民。雕琢庄严的造像,烈士万古垂令名。为创造人类的历史,贡献我们的生命。


这番歌唱,把美院学子的精神气质和家国之爱展现得淋漓尽致。随着舒缓的节奏,往事翩翩而至,我们仿佛也回到了这支校歌诞生的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是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7年抗战爆发,西子湖畔的国立杭州艺专师生在校长林风眠的带领下撤离杭州,一路西迁,于次年3月到达湖南沅陵,与同样被迫辗转迁徙的国立北平艺专师生在沅江北岸汇合。按照当时教育部的意见,两校合并,组建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新校成立,矛盾和纠纷随之而来。


不久,留德博士滕固临危受命,做了首任校长。这位校长便是如今这支校歌的词作者。滕固是当时罕有的在西方接受过专业艺术史学科训练的专家,其对近代中国美术史学的贡献亦有目共睹。

3.png

▲1928年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大门(现平湖秋月附近)


适逢乱世,滕固作为艺术院校的掌舵人,清醒地意识到国立艺专不仅承担着教习学问和做人的责任,还应投身时代,以理智和热情面对历史的变局,“立身行己,贵乎博约,开物成务,期以弘毅”,因此,他提出了“博约弘毅”的校训,并写在校歌歌词中寄托自强不息、创造历史的精神期许,期待艺专师生将个体之命运与民族之振兴紧紧相系,使“人人能负重任,人人能致远路”。


然而,滕固在履职两年半后便因诸多纷扰离开了国立艺专,后不到半年撒手人寰。天妒英才,但滕固上乘的学问和人品均为后人津津乐道,时任教育部部长朱家骅称他“有用世之才,也有用世之志”,这从滕固为国立艺专所写的校歌中可见一斑。


国立艺专组建后的第二年即1939年,学校迁往昆明,更多教师加盟艺专,校歌的作曲人唐学咏便是在昆明时期入的职。这位从法国里昂国立音乐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在战火纷飞中辗转中国大地,为祖国的音乐事业鞠躬尽瘁。来昆明前,唐学咏出任“中华全国音乐界抗敌协会”理事,正在重庆为发展抗战音乐事业大展身手。唐学咏在昆明的短暂停留,让滕校长的词有了更明亮的声音。

4.png

然而,在唐学咏先生为滕校长的词谱曲之前,已有另一个版本的校歌在沅陵时期的国立艺专传唱。可见,滕固就任校长初,便写下了这首激动人心的词。首个为词作曲的人是当时的艺专音乐系学生俞鹏。俞鹏在杭州时期便已入学,他的全部音乐滋养都来自于本土化的训练。能把校歌作曲权交给在校学生,体现出国立艺专开放包容的办学态度,而俞鹏的尝试也是对艺专艺术教育成果的一次成功的检验。


从作曲上看,俞版采用了进行曲式,庄严中带着奋进,显得更加年轻和活泼;唐版则以悠扬振奋的曲调,以柔中带刚的姿态,诉说着更加成熟的爱与信心。俞鹏作曲的这支校歌存在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在新校组建之初的那段灰暗的日子里给艺专师生带去了希望和安慰。


抗战结束,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接收原国立杭州艺专校舍,以杭州为永久校址。之后,经院系调整、不断发展而来的中国美术学院沿用了国立艺专时期的校歌。

5.jpg

追忆往事,中国美院的前身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在更早期还有一首校歌,作词人是当时的教务长兼西洋美术史教授林文铮,作曲人是音乐系主任李树化。这支进行曲调的校歌短小精悍,糅合了诸多技巧,演绎了内容和情感上的“起、承、转、合”,加上略显“咄咄逼人”的词,显得非常有气势。


莫道西湖好,雷峰已倒。莫道国粹高,保俶倾凋!看!四百兆生灵快变虎豹!不有新艺宫,情感何以靠?艺校健儿,齐挥毫横扫!要把亚东艺坛重造,要把艺光遍地耀!


词曲作者林文铮与李树化都是林风眠的梅州老乡。1919年年底,三人作为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同乘法国邮轮远赴大洋彼岸追求艺术梦想。学成回国之后,三人又共同投入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事业,书写出中国美术学院发展史上生动的篇章。相较林风眠、林文铮,李树化更像个隐形人,他于上世纪50年代离开中国,后因十多年前一桩“中法版山楂树之恋”往事(李树化中法混血的女儿李丹妮隔了半个多世纪与中国恋人重逢的故事)才为世人重新认识。


事实上,被誉为“中国钢琴音乐拓荒者”的李树化在赴法学习之前没有任何音乐基础,与其说是塞纳河的浪漫点燃他对艺术的挚爱,不如说是他的天分和勤奋创造了他与音乐的不解之缘。


歌声已渺,斯人已逝,但情谊长存,艺术常新。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湘音汇|湘湖砖瓦业对湘湖、萧山的利与弊 2025-01-23
西湖别墅系列|放庐 2025-01-21
古今西湖名人缘|弘伞募建华严塔 2025-01-21
缅怀周恩来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总理的第一次杭州之行 2025-01-13
百年前的杭城“小菜场” 2025-01-0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