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学子素有爱国之革命传统。20世纪30年代,一批爱国进步的浙大学生发起成立了“黑白文艺社”,它是今天浙江大学“黑白剧社”的前身。当时日寇入侵,东三省硝烟弥漫,东北的健儿们英勇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 据1936级外语系学生、老社员周微林(后改名周瑞华)回忆:“大约在这一年(1936年)的年底,陈怀白介绍我去参加一个文艺团体的成立大会。会场上大约有三、四十人。发起人说明了宗旨以后,土木系的周存国提议这个团体取名黑白文艺社,并解释说,一是为了长念不忘我国被日帝侵占的领土黑水白山(即黑龙江、长白山),要为收复失地而奋斗;二是表明我们必须是非分明,就如黑白分明一般。当场一致通过,并推选教育系的张启权(即张毕来)为社长。黑白文艺社就这样诞生了。”(编者注:根据《国立浙江大学日刊》记载,黑白文艺社实际成立时间为1937年9月。) 该社的成立有守持“抗日救国,收复祖国失地”的宗旨,一经登报成立,就有数十位浙大同学踊跃报名参加。 1937年9月28日《国立浙江大学日刊》记载:黑白文艺社于1937年9月26日在文理学院新教室第一号召开成立大会。 黑白文艺社成立初期,社员们对于国内的真实情况了解不多,主要“研究用文艺作品宣传抗战道理的问题”,编了一些诗歌文集油印散发,还曾到杭州街头朗诵。1937年底浙大开始西迁,黑白文艺社的主要成员张毕来、汪湘、陈怀白等也离开学校,该社陷入停顿。1938年,浙大迁到广西宜山后,周存国、姚凤仙、高昌瑞、滕维藻等社员在宜山龙江上游集会,决定恢复黑白文艺社活动。农经系的滕维藻被推选为社长,后继选何友谅为社长。 此时,黑白文艺社分成哲学、社会科学和文艺三个小组进行活动,墙报有《卫星》,后来改为油印的不定期刊物,分发社员,再由社员在同学中广为传阅。同时逐渐形成一个秘密的核心小组,共同学习马列主义和研究如何开展救亡运动,后取名为“拓荒社”(1940年以后,改称马列主义小组)。“拓荒社”的成员先在同学中物色爱国而有正义感的同学一起谈心,介绍他们阅读进步书刊和参加各项抗日救亡活动,然后介绍他们参加黑白文艺社。在文艺社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考查,再吸收到“拓荒社”中。这样,黑白文艺社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达到五六十人,又重新焕发出生机。 国立浙江大学黑白文艺社欢送毕业摄影留影,前排左3为社长何友谅(1940年6月摄于遵义) 为便于开展活动,黑白文艺社对外以文艺团体面目出现,曾举行以诗歌朗诵为主的文艺晚会,朗诵一些能激发爱国和革命激情的诗文。如第一批社员周存国就曾写过一首诗,代表了广大社员坚强无畏、勇敢高尚的心: 我们从前 被山山水水 隔得多开 我们却望着同一颗星 做着同一个梦 走到同一个地方来 我们现在踏上了一只船 去漂海 我们将分享同一阵风 分受同一份灾 有谁还能遮掩着 半面胸怀 …… 黑白文艺社还有自己的剧作家潘传烈,常常一夜就能赶出一个短剧,排起来还很有戏剧性。在宜山的一次民众集会上,就演出了他写的《破坏大队》,教育民众破坏敌人的交通线。老社员周微林回忆说:“由于特定的时代,以及特定时代赋予我们的特定使命,黑白文艺社的工作偏重于思想启蒙,偏重于抗日救亡运动,讨论的也大多是文艺以外的哲学、社会科学和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1936级外语系学生、黑白文艺社老社员周微林手稿:《“黑白”,我们的摇篮——回忆黑白文艺社》 黑白文艺社有自己的图书馆,藏书大都是社员所捐,也有校外地下党员和进步友人支援的,其中有进步的文艺作品,但更多的是马列主义著作和延安来的小册子。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图书馆,却是同学们在白色恐怖下冒着很大风险才得以保存下来的。这批图书,对打开同学们的眼界、得到启发从而提高觉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40-1945年7月,黑白文艺社图书馆位于贵州遵义何家巷3号学生宿舍最后面的两件小房里。 在共同的追求和努力下,黑白文艺社逐渐成为当时浙大团结进步青年最多、影响也最大的一个进步学生社团。社员们积极参加学生自治会所组织的抗日宣传工作,到街头、乡村进行抗日宣传,组织义捐等活动,曾在校内发起举行鲁迅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大会。黑白文艺社所进行的工作,早已经远远超出了“文艺”的范畴,而是发挥着学生爱国团体的作用。如自发组织学习马列主义;发挥学生自治会的作用,团结全校同学;重视读书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思想影响工作,扩大进步力量等等。 当南宁失守,敌军逼近浙大所迁居的广西宜山时,学生自治会先后组织了步行宣传队和战地服务团,奔赴前线激励将士的士气,黑白文艺社的绝大部分社员都参加了,而且成为了这两次较大救亡运动的中坚力量。黑白文艺社的社员们毕业离校后也大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贡献力量,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如社员虎罴后来参加了新四军,于1941年在苏北牺牲。 1997年,在北京的浙江大学原黑白文艺社及马列小组几位同学为纪念何友谅烈士和黑白文艺社出的文集。 1940年后,黑白文艺社作为公开的、进步的、面貌相当暴露的社团,成为国民党当局的眼中钉。1940年浙大收到当时教育部和贵州省政府发来的密令,诬指黑白文艺社是中共组织,总办公室设在何友谅住宅,并称“除电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密查注意外,请查照取缔……”(王鸿礼《留得丹心照汗青》)。 1942年初浙大爆发“倒孔运动”,随后黑白文艺社社长何友谅被捕并遭杀害,黑白文艺社被校方明令禁止活动再次沉寂。 1990年,浙大艺术团话剧队重新成立。1997年百年校庆之后,应老学长们的积极提议和一致要求,原浙大艺术团话剧队复名“黑白剧社”。黑白剧社传承了黑白文艺社时期的求是精神,成为浙大学子的心灵家园。迄今,剧社已经创作、排练、演出了大中型话剧及校园实验话剧多部,演出逾百场,被誉为浙江省高校戏剧的一面旗帜,并使一届又一届的求是学子在戏剧的天地中,提高了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培养了求是创新的能力、开朗真诚的性格、健康向上的心态。 树立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第七教学楼前草坪上的黑白文艺社暨何友谅烈士纪念碑 2001年4月3日,浙大104周年校庆之际,“黑白文艺社暨何友谅烈士纪念碑”在玉泉校区落成,碑上记载:“一批爱国进步学生成立了浙江大学黑白文艺社……首任社长张毕来,成员品学兼优,时相切磋砥砺,学习进步文艺与社会科学理论,并出版壁报、设图书收藏,传阅进步书刊,藉以宣传革命思想。浙大西迁中,该社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战地服务,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当时浙大爱国进步学生之中坚。” 战火纷飞的动荡岁月,黑白文艺社在浙大师生心中播下民主进步的精神种子,并催生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校园文化,转化为浙大迅速崛起的强劲动力。百年求是文化创造不息,黑白文艺社精神传承不止。重温这段弥足珍贵的历史,对于今天以培养一流人才为己任的高水平大学而言,无疑具有启迪意义。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