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重磅新书】吴铮强:《真假南…
浙水敷文 · 名碑赏析丨何谓…
孔庙讲堂预告丨冯立:书翰千载…
【会议】“纪念马可·波罗逝世…
 
特别关注
 
“船形馆”怎么会来到梅登高桥…
辛亥革命与杭州驻防旗营
百年前风靡一时的杭州旅游指南
南宋临安的防火组织与消防队
武林旧事
 
血染东南半壁红——寻访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来源:杭州党史方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郑莉娜 程海波  日期:2021-08-01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这是一曲数千名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奉献”与“牺牲的壮歌,这是一块永远无法被湮没的不朽丰碑

1934年7月至1935年1月,为了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国民党军队对中央根据地的压力,策应中央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一支红军战略轻骑兵”:红军第七军团(简称“红七军团”),受命北上,孤军深入闽、浙、皖、赣四省,行程5600余华里,与十倍之敌艰苦血战。他们也是万里长征第一缕红飘带—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简称“北上抗日先遺队”)

1627806193(1).png

在这条征途上,年轻的共产党人以对国家的深刻忧患、对民族的责任担当,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他们怒吼、冲锋、搏击,牺牲在茫茫山水间;他们以“血染东南半壁红”的英雄壮举,在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篇章。

今天,我们回首硝烟散处,总会想起那些已被镌刻在时光里的人物:方志敏、寻淮洲、刘畴西、乐少华、粟裕、刘英、谭志刚、王如痴、曹仰山….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满怀敬意,在浙西追寻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红色足迹。

抗日先遣队:万里长征第一缕红飘带这是一条牺牲之路,一支队伍舍生忘死、抛洒热血,当他们的战友还未踏上二万五千里漫漫征途时,他们的生命就已进入倒计时。

1934年6月,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决定,抽调主力红军一部,组成抗日先队北上。1934年7月6日夜,由红七军团军团部和所属第十九师改编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共计6000余人携带长短枪3000余支以及300担宣传资料,从瑞金出发,踏上了漫漫北上征途。

这是一个极为艰巨的重任。挺进国民党统治的腹地孤军作战,毫无疑问将付出重大的牺牲,承受艰难困苦的考验。这一年8月2日,先遣队在水口召开八_"南昌起义纪念大会,公开亮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旗号,并呼吁:“全中国民众的反日总动员,全中国民众的反日武装,全中国民众的反日团结,用全部的力量打倒日本与切帝国主义!

从江西瑞金出发,穿越闽西、闽北、浙西、皖南、赣东北,1934年10月,抗日先造队到达闽浙赣苏区。11月4日,中革军委电令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原红七军团改编为第十九师,原红十军及地方武装改编为第二十师,继续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从闽浙赣苏区分兵两路向浙皖边和皖南行动,深入国民党统治腹地,以创造皖浙苏区。

抗日先遺队一路奋战,途经福州、罗源、竹口、大陈、分水、常山、遂安、谭家桥、怀玉山、太平等,挺进浙江淳安、昌化、临安和安徽芜湖等地,调动和牵制了十多万国民党军队,在一定程度上策应了中央主力红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战略大转移


★茶山会议:重要的转折★

1934年12月1日,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入浙江昌化县(今属临安区)境。红军抵昌化,逼近临安,震动了杭州,声势大振。蒋介石急电浙、皖、赣3省国民党军集结10万兵力合力“追剿"。12月14日,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皖南

谭家桥与国民党军发生激战,损失惨重,红十九师师长寻淮洲牺牲。

1935年1月9日,抗日先遣队向北翻越700多米高的毛山岗到达遂安的茶山(今属淳安县)后,召开军团领导紧急会议,决定全军返回赣东北苏区。10日,红十军团离开茶山,而此时挡在红军面前的是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和纵横交错的封锁线。归途中,红十军团先后受到四次大的阻击,最终进入莽莽林海、人迹罕至的江西怀玉群山,落入敌人重兵合围。此时,全军仅剩4000余人,弹药匮乏、饥寒交迫,战斗力锐减,从1月21日开始的士几天之内,红军与敌人浴血奋战,终被敌分割包围、各个击破,除粟裕率先头部队突围外,大部分红军牺牲或被俘。至29日,王如痴、刘畴西、方志敏相继被俘。至此,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艰苦征战最终失败。

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艰苦征战,是在教条主义、冒险主义错误领导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严重失败的情况下,奉命孤军深入敌后的军事行动,书写了红军战争史上极为悲壮而又光辉的诗篇。8月,第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红十军团军团长刘畴西、十九师师长王如痴同志在南昌英勇就义。

1627806243(1).png

福方志敏烈士(左图):寻淮洲烈士(右图)

而红十军团余部800余人,在粟裕、刘英等率领下,突出重围,迅速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简称“挺进师”),转战闽浙赣边,坚持游击战争,创建浙西南游击根据地。全面抗战爆发后,挺进师编入新四军,为民族解放奔赴抗战前线,续写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英雄传奇。


北上!北上!

所有战死者的衣服一律留给活着的战友们一脚踏两省,一餐走三县”,中洲镇厦山村是淳安西南部最偏远的省际边界村。我们寻访之行首站——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就坐落在这个不起眼的村子

里。

“没有当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建造纪念馆是为了让我们后人铭记历史。”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馆长陆英说,抗日先遣队在军力、装备、后勤保障上都相当落后,纪念馆内至今还陈列着先遺队战士们当时使用的梭镖、土铳、大刀等“原始”武器……悬殊的敌我力量、恶劣的自然环境,这些考验一股脑儿抛给这支年轻的队伍,步步是险境、处处关生死,先

遣队在难以想象的艰险中克关夺隘,绝处求生。

1627806275(1).png

中囯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郑承锋摄)

北上!北上!纪念馆内,一幅幅翔实的作战地圈,记录着那段峥嶸岁月。

位于浙西的遂安(今淳安)一带更是敌我争夺的要地。踞此,向北可震慑南京,东进可直逼杭甬,威胁国民党反动派核心。抗日先遣队曾“四进四出"浙江,仅在淳安境内就进行了“送驾岭之战“港口战役”等战斗,留下了许多战斗遗址和红色故事。

这些名字,我们或许不太熟悉,但重温他们的故事却每每让人震撼寻淮洲便是北上抗日先遣队撼人心魄的烈士之一。作为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军团长之一,他牺牲时年仅22岁。

1933年10月,红七军团成立,寻淮洲任军团长,那年,他才21岁。1934年7月,受命率北上抗日先遣队,一路艰苦奋战,于11月到达闽浙赣苏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方志敏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

席,寻淮洲改任第十九师师长。

中共淳安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朱华民介绍,1934年12月13日,红十军团在黄山东麓谭家桥伏击敌人。随着战场情况的变化,一场伏击战变成遭遇战,红军伤亡惨重。为扭转战局,寻淮洲在冲锋中身先士卒,负重伤后牺牲。“在冲锋中,寻淮洲腹部中弹,所中弹叫开花弹,就是打到身体以后会自行爆炸,当时寻淮洲一半的肠子都流到外面他把肠子挪回肚中继续冲锋,鮮血一路洒过去。”“朱华民说,牺牲前,寻淮洲下命令,所有战死者的衣服一律留给活着的战友们,他自己也不能例外。

在淳安中洲镇厦山村的山脚下,还有一座孤魂碑,77位红军战士长眠于此——

当时,受到国民党浙江保安团围攻,70多名先遣队战士壮烈牺牲,国民党当时贴出告示,谁都不能给红军收尸,违背就有通匪罪。有一位身负重伤的红军战士当时从死人堆里苏醒过来,被村民收留。直到1938年国共合作,这名战士才带着几位村民去了山坡上,偷偷把白骨葬在山坡上,立下孤魂碑。

青山有幸埋忠骨"。今天,我们站在碑前肃立,仍然强烈感受到了这支队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英勇与坚贞。今天,寻淮洲和那些牺牲的战友们,已化作不朽的雕像,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虽死不辞—方志敏最后一次重要会议

从厦山村西行十余公里,穿越一片深山茂林,就到了白际山脉边的茶山村。这里有条茶山古道,又称浙皖白际古道,是古时浙商、徽商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古道起点处立着块刻有“红色古道”字样的石碑,告诉后人这还是条红军浴血奋战的红色之路。

1935年1月9日,茶山村迎来4000多名红军战士是夜,风雪交加。在茶山村方氏宗祠敦睦堂”内,北上抗日先遣队曾在茶山村召开过一次重要会议即军团领导紧急会议,讨论中央军区关于转向浙西南活动的电令及谭家桥战斗失败后“分兵问题,史称“茶山会议”。会议由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主持,刘畴西、乐少华、刘英、粟裕、王如痴、曹仰山、胡天桃、谭志刚等军团领导和师以上干部参加。会上,各方争论得非常激烈。一部分提出适当分散兵力打游击,另一部分仍主张全军团统一行动,打回赣东北苏区。由于中央军区在电令中没有改变大兵团作战的意图,加上军团主要领导对“分兵顾虑很大,最终选择了后一方案。此次会议是方志敏革命生涯中最后主持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2007年,刚调任到中洲镇任副镇长的方长建,在一次偶然的入户走访中,发现了茶山会议的旧址,并最终得到淳安县党史专家的证实。“这座老房子地处深山,并没有遭到破坏。"方长建说,随后,中洲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多方争取资金,最终将“茶山会议旧址修缮。

朱华民说,为了充分挖掘抗日先遺队和茶山会议的红色文化,他和方长建花了两年的时间,前往江西、北京等地,和方志敏、粟裕、刘英的后人面对面交流,为这段历史撰写了调研报告、征集实物。“这里的老百姓,对红军都有很深厚的感情,红色故事在这里代代相传。"方长建说。

1627806296(1).png

“茶山会议“旧址(郑承锋一摄)

86年后,我们来到茶山会议"旧址,马灯、四方桌、作战图和门口那株挺拔的桂花树,默默地诉说着历史。漫卷的红旗、呐喊的战士仿若在眼前。旧址后方的小木屋为方志敏的临时住所。住所里有叶剑英曾专门为方志敏写的诗:"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站在窗前,远处是重重叠叠的山峦,我们仿佛看到,那个辗转难眠的风雪夜,方志敏站在这里凭窗眺望,彼时,这位伟大的革命者内心该是多么的壮怀激烈。

信仰力量—一那些牺牲的斗士,我们永远怀念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信仰者为自己信仰的事业做出巨大的牺牲。

“对于今天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孩子们,很多人并不能深刻体会20世纪外国强权势力的侵略、军阀势力的混战、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给中国造成了多么大的蹂躏和创伤,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又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朱华民说,那些为信仰而牺牲的斗士,值得我们永远怀念。正是一批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者们,用他们的血肉和思想,唤起民族意识,奋起反抗旧制度、建立新中国的伟业。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是我的精诚的寄托吧!

“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牺牲前,方志敏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今天读来仍然令人动容。

八十多年前,在浙西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有多少人在千难万险中跋涉,多少人在枪林弹雨中战斗,多少人在壮怀激烈中牺牲,多少人在上下求索中坚定旗帜指引理想,鲜血铸就丰碑,万里长征第一缕红飘带,宛如一条精

神的航道,从昨天走到今天,让历史走向未来。

八十多年后,那些烽烟已经散尽,最坚固的石头上留下的弹痕也渐渐抹平。雄关漫道,让我们传承这不息的红色基因,激荡信仰的力量,跑好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在这条继往开来的道路上,让我们面向未来,永不止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史料提供:中共淳安县委党史研究室

审核:英昌东

作者单位:杭州日报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船形馆”怎么会来到梅登高桥旁 2024-11-15
辛亥革命与杭州驻防旗营 2024-11-15
百年前风靡一时的杭州旅游指南 2024-11-13
浙档精品丨萧山围垦记忆:是珍贵岁月,更是精神财富 2024-11-13
校史寻踪|清末浙江高等学堂之学风 ​——和风篇呈吾师张阆声先生(1941年11月1日) 2024-11-11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