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它是经由一个基因结构非常稳定的杆菌(麻风杆菌),随着人类在地球上的徙移而传播,是一种慢性传染病,近年有关麻风病的科学研究指出,这个疾病的历史与人类几乎同样长久。但是由于这个杆菌不能在人体外培植,因此至今人类仍无法制造疫苗来预防麻风病。
麻风病因其神秘而被污名化,在很长时间内,流行病学专家们始终不清楚其传播渠道,加上一些病人可怖的症状,包括毛发眉毛掉落、皮肤缺损、五官扭曲、鼻梁塌陷、手足十指腐烂脱落,感官知觉丧失,甚至肌肉无力、四肢无法动弹等等,就像艾滋病,甚至更甚,麻风病被认为是一种“意味深长”的不治之症,是“最惨、最酷、最易传染而不忍目睹”的疾病之一,引起普通大众极大的焦虑、恐慌和嫌恶。有大量的史料记载着,麻风病人被认为是“不洁净”,是“道德败坏”,是受“天刑”,是“活死人”,他们承受着来自身体和精神的巨大屈辱。 中国曾是麻风病的重灾区。据统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麻风病人估计为50万到300万,到1933年,中国麻风病人约占世界三分之一,“至少一半的中国人生活在麻风病地区”。尤其是在贫困的农村地区,为了活下去,许多病人在城市乞讨或者小偷小摸,清末民初社会的动荡与混乱,无疑加剧了这一状况。而且由于当时殖民主义带来的国际贸易造成华人劳工移民不断增多,中国成为麻风病的主要输出国,中国的麻风病问题,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的问题。
一直以来,麻风病人不能被容于众,烧杀、遗弃的故事比比皆是,麻风岛、麻风船屡见不止,也有零星存在的“麻风院”,大多是救济院演变,或监管似监狱。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萌生了通过医学手段促进传教事业的想法。西方最早来华的传教士之一、东印度公司的来华医生郭雷枢曾上书中国基督教医学会:“对救济人类痛苦,医治可怕恶疾,须有所贡献。”此外西方宗教典籍《圣经》中有许多救治麻风的训示,救治麻风成为遵从上帝意旨的最佳体现,因此这也促进了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开展麻风救治活动。从19世界中期开始,麻风病就成了许多在华西方传教士的主要关注项目之一,麻风病救治成为西方医学传教运动的重要载体。
彼时麻风传染说日盛,隔离被认为是控制麻风病传播的主要办法。尤其是殖民地基督教风格的“软”隔离,成为中国比较普遍的隔离模式,将医学治疗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后者旨在提升病人的道德与精神品质,实现“通过生产劳动救赎”。但是当时的中国政府软弱无力,无法在全国推行有效的隔离措施,日渐活跃的外国传教士们发起成立了各地的麻风病院。
1874年,英国传教士贝利(W.C. Bailey)发起成立了国际组织麻风救济会(Mission to Lepers),贝利先后在印度建立了十数家麻风病院,几年后麻风救济会影响不断扩大,并更名为国际麻风救济会(The Leprosy Mission International,TLMI)。1897年,第一届国际麻风大会在柏林召开,积极分子们对“隔离、照顾世界各地约300万麻风病人的日益高涨的全球性运动”信心十足,麻风救济会赋予了自己“和政府合作,以便最终在全世界实行隔离麻风病人”的任务,也推动了全世界现代麻风病院的建立,以及各国麻风救济会的成立。
在世界兴起建立现代麻风病院的大背景下,长袖善舞的梅滕更争取到了麻风救济会的支持,于1887年在杭州创办了广济麻风病院,这也是国际麻风救济会首次在中国开展活动。此后数十年里,国际麻风救济会对杭州广济麻风病院长期给予资助,对麻风院的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光绪初年,英国医士梅公滕更,携其夫人来华,侨居于浙省杭州,行医传道。鉴于杭垣患麻风者众多,且难治而易传染也。遂本基督博爱之旨,创立一专收麻风病人之医院于大方伯之广济产科局旧址。”
旅华英国女作家谢福芸在她的著作《英国名媛旅华四部曲》之二《中国淑女》中记录了1926年左右她参观杭州广济麻风病院的见闻:
中国人得了麻风病后,通常会向附近的寺庙求助。他们会躺在寺庙的走廊上,通过展示他们的疮伤和痛苦来博得别人的同情和施舍。否则,一个患有麻风病的父亲还能有什么办法继续支撑自己的家庭呢?曾经有一个病人到梅滕更医生那里看病,他发现那个病人得的是可怕的麻风病,但他实在不忍心把他打发走。于是,他下定决心努力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此后便有了这所麻风病收容所。不过,是否住在收容所里那是病人的自由。很多病人不愿意放弃躺在寺庙附近的生活,在寺庙附近当乞丐虽然意味着成天破衣烂衫、忍受身体的痛楚,也得不到别人的关心,但这种生活的好处却也显而易见,那就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起先,来广济医院就诊的麻风病人都是门诊诊治的,但是其中一些病人因为并发了其他的症状,需要收治入院,梅滕更不得不考虑建造一间独立的病房。在麻风救济会的资助下,1891年在杭州广济医院的空地上建立了一幢单独的房屋收治男性麻风病人。 这幢房屋有一扇门与医院大院相连,但是又相对独立,并且配有单独的小厨房和厨师。本是困顿不堪的病人,在这里得到了干净的衣服、可口的食物,还有缓解病痛的药物治疗。
1892年又建成一幢,后来转变为男麻风病房和女麻风病房。“嗣因是处龐比市场,易与常人相杂,遂于光绪念二年(1896)移建于西湖之宝石山麓。其地比城中宽畅,设备亦较完善,时有病人三十余。”当时购买了宝石山麓土地六亩五分,麻风病院建于保俶塔与来凤亭之间,为西式建筑,有医疗用房20余间。1909年,女麻风病院有3例病人,男麻风病院则有40例病人。不过因为宝石地纠纷等原因,又不得不另觅新址。“旋又因民国成立,辟治西湖,来游者日益众多。为预防传染计,再迁为佳。及民国三年(1914),而松木场徐家湾山上之新院已成。时建男女麻疯院各一所,男院房屋宇宽大,楼高三层,辟病室十余间。女院洋式平屋三间。越数年,将原有女麻疯病院之平房屋,改建一规模宏大之洋式楼房,内有病房十余间,厨房,浴室,客厅,礼堂俱备焉。屋成于民国十有三年(1924)。” 1915年,麻风病院最终迁移到杭州附近的松木场,当时男麻风病院已经比较完善。而女性则迁移到松木场的临时住处,直到1923年女子麻风病院启用。中华麻风救济会干事长邬志坚当时曾经专门对新院进行了考察:“分男女二部,房屋宽敞、设备完善,有常驻医生一人,施用新式注射;院址临山面湖,空气清洁,远隔尘嚣,尤称方便,吾国麻疯院中,无出其右者。”1924年,该麻风院有麻风病人六七十人之多,被称为是“中国最好的麻风病院”。而且管理非常的人性化,“患者只须第一次交纳挂号费五元之外,以后终生不纳分文费用,一直要养到他们天年告终为止”。 来医院就诊的麻风病人通常都是非常严重的,有些已经是病入膏肓。杭州广济麻风病院初期在麻风治疗方面进展不理想,梅滕更在他的论文《说麻风》中写道:
“患者之入我院也,即飧以清气,饱以厚味,处以佳境,进以药石。药品之新产者,吾人过誉之,言其效已治数人。”“比以纳司丁Nastin,撒摩印Samoin,来泼林Lepralin等诸新剂,吾人用之者素。初用之略显其功,久久则否,且仅见于一二,其他或反为剧,或止而不移,其实效者皆脑部之变,岂真药石之功哉。”
他对治疗麻风病人的前景感到悲观,却从教他们读《圣经》,为他们解释福音中找到了满足感,他觉得这给病人们带来了希望与安慰。他将工作重点放在安慰患者心灵与传教之中,在他看来,诊疗麻风和向麻风患者传教都是自己作为基督徒的责任。梅滕更通过传教来传播信仰,很多病人也得到了“心灵的安宁”。病人们在救治之余,可以做礼拜、唱赞美诗,麻风院里也布置了一些基督画像。 1916年,梅滕更注意到菲律宾古岭麻风村使用大枫子油,成功治愈两人。随后,在广济麻风病院中开始使用大枫子油进行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920年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Dansey Smith医生长期在杭州广济麻风病院实验各种治疗麻风的制剂,使广济医院进入了科学治疗麻风的新时代。谢福芸关于麻风病诊治有这么一段记录:
“如果麻风病就诊前患病不到七年,医生们就有办法控制并减缓病程的发展。虽然针剂并不能让残缺的手指或鼻子复原,或是让变僵硬的关节重新恢复弹性,但是可以让疾病在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不再继续恶化。通过研究,也许有一天麻风病人能够重新回到社会并过上正常的生活。”
积极筹措经费,确保麻风病院运转是梅滕更的重要工作,他曾经在回复邬志坚的信中写道:
“如果你手头宽裕,很希望你些少帮助我们点经费。你当然晓得我们的事业,完全仰给于万国麻疯救济会的,如果你能够减少他们经济上的担负,他们将怎样的欢迎啊。”
他本人也定期到杭州广济麻风院坐诊、视察,包括他的中国学生、助手和妻子佛罗伦斯·南丁格尔·斯密斯都曾经参与到麻风救治工作中来,均为杭州广济麻风院的创立和运作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其实,当时的麻风病救治还是有相当的危险性的,当时世界各地有多位传教士因感染麻风病而死,其中也不乏德高望重者,这也在传教士当中引起了不小的恐慌。因此,梅滕更创办麻风病院,并亲力亲为,管理、治疗,孜孜数十年,其精神确实可圈可点。这大概也是他能把广济医院从4间房16张床扩大为“远东最好的医院之一”的重要精神力量吧。 鲜花与灌木将麻风病院外装扮得繁花似锦,但是里面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有位麻风病人前来就诊,当他拿掉脏兮兮的绷带,一个巨大的溃疡上贴了一块敷料,看上去已经包裹了很久,当数料拿开的时候,一股强烈的恶臭喷涌而出,等候室所有的病人、助手都被熏跑了,梅医师都差点晕过去。但是他强撑着,打开门、窗,很认真地消毒,并在他负责包扎的助手回来继续工作之前,梅医师始终都陪伴着这个病人。这样的病人,需要每天两次这样的处理,很长时间之后才能慢慢好转,作为医师、包扎员,真的需要情怀、耐心和勇气,但是一次次下来,这个病人真的是“净化了”,他更衣沐浴尽可能地保持洁净,还能静下心来听基督故事。这个病人后来又活了很长时间。
1926年,梅滕更结束他45年在中国的服务生涯时,麻风病院有60多名住院病人,其中60%有一定劳动能力,对患者的治疗长达8年、10年甚至30年,有许多患者通过大枫子油治疗完全治愈。麻风院通常有一位住院医生负责大枫子油治疗工作,护士和护工包扎伤口,照顾他们的生活,除了那些能够负担自己费用的病人外,其他所有病人均免费提供衣服、被单、床铺、食物。他走后不久,麻风病院经历了16个月收归“国办”的经历,最终又重新由广济医院管理、麻风救济会资助。但他大概没想到的是,这所他创办的麻风病院,几年后又再一次迁址武康,在青山绿水间、在岁月动荡里,笃定地存在着,成为无数麻风病人最后的“永无乡”,一直到今日,也成为中国医学史的一本特殊的“活教材”。
1916年,梅滕更注意到菲律宾古岭麻风村使用大枫子油,成功治愈两人。随后,在广济麻风病院中开始使用大枫子油进行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920年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Dansey Smith医生长期在杭州广济麻风病院实验各种治疗麻风的制剂,使广济医院进入了科学治疗麻风的新时代。谢福芸关于麻风病诊治有这么一段记录:
“如果麻风病就诊前患病不到七年,医生们就有办法控制并减缓病程的发展。虽然针剂并不能让残缺的手指或鼻子复原,或是让变僵硬的关节重新恢复弹性,但是可以让疾病在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不再继续恶化。通过研究,也许有一天麻风病人能够重新回到社会并过上正常的生活。”
积极筹措经费,确保麻风病院运转是梅滕更的重要工作,他曾经在回复邬志坚的信中写道:
“如果你手头宽裕,很希望你些少帮助我们点经费。你当然晓得我们的事业,完全仰给于万国麻疯救济会的,如果你能够减少他们经济上的担负,他们将怎样的欢迎啊。”
他本人也定期到杭州广济麻风院坐诊、视察,包括他的中国学生、助手和妻子佛罗伦斯·南丁格尔·斯密斯都曾经参与到麻风救治工作中来,均为杭州广济麻风院的创立和运作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其实,当时的麻风病救治还是有相当的危险性的,当时世界各地有多位传教士因感染麻风病而死,其中也不乏德高望重者,这也在传教士当中引起了不小的恐慌。因此,梅滕更创办麻风病院,并亲力亲为,管理、治疗,孜孜数十年,其精神确实可圈可点。这大概也是他能把广济医院从4间房16张床扩大为“远东最好的医院之一”的重要精神力量吧。 鲜花与灌木将麻风病院外装扮得繁花似锦,但是里面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有位麻风病人前来就诊,当他拿掉脏兮兮的绷带,一个巨大的溃疡上贴了一块敷料,看上去已经包裹了很久,当数料拿开的时候,一股强烈的恶臭喷涌而出,等候室所有的病人、助手都被熏跑了,梅医师都差点晕过去。但是他强撑着,打开门、窗,很认真地消毒,并在他负责包扎的助手回来继续工作之前,梅医师始终都陪伴着这个病人。这样的病人,需要每天两次这样的处理,很长时间之后才能慢慢好转,作为医师、包扎员,真的需要情怀、耐心和勇气,但是一次次下来,这个病人真的是“净化了”,他更衣沐浴尽可能地保持洁净,还能静下心来听基督故事。这个病人后来又活了很长时间。
1926年,梅滕更结束他45年在中国的服务生涯时,麻风病院有60多名住院病人,其中60%有一定劳动能力,对患者的治疗长达8年、10年甚至30年,有许多患者通过大枫子油治疗完全治愈。麻风院通常有一位住院医生负责大枫子油治疗工作,护士和护工包扎伤口,照顾他们的生活,除了那些能够负担自己费用的病人外,其他所有病人均免费提供衣服、被单、床铺、食物。他走后不久,麻风病院经历了16个月收归“国办”的经历,最终又重新由广济医院管理、麻风救济会资助。但他大概没想到的是,这所他创办的麻风病院,几年后又再一次迁址武康,在青山绿水间、在岁月动荡里,笃定地存在着,成为无数麻风病人最后的“永无乡”,一直到今日,也成为中国医学史的一本特殊的“活教材”。
1916年,梅滕更注意到菲律宾古岭麻风村使用大枫子油,成功治愈两人。随后,在广济麻风病院中开始使用大枫子油进行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920年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Dansey Smith医生长期在杭州广济麻风病院实验各种治疗麻风的制剂,使广济医院进入了科学治疗麻风的新时代。谢福芸关于麻风病诊治有这么一段记录:
“如果麻风病就诊前患病不到七年,医生们就有办法控制并减缓病程的发展。虽然针剂并不能让残缺的手指或鼻子复原,或是让变僵硬的关节重新恢复弹性,但是可以让疾病在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不再继续恶化。通过研究,也许有一天麻风病人能够重新回到社会并过上正常的生活。”
积极筹措经费,确保麻风病院运转是梅滕更的重要工作,他曾经在回复邬志坚的信中写道:
“如果你手头宽裕,很希望你些少帮助我们点经费。你当然晓得我们的事业,完全仰给于万国麻疯救济会的,如果你能够减少他们经济上的担负,他们将怎样的欢迎啊。”
他本人也定期到杭州广济麻风院坐诊、视察,包括他的中国学生、助手和妻子佛罗伦斯·南丁格尔·斯密斯都曾经参与到麻风救治工作中来,均为杭州广济麻风院的创立和运作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其实,当时的麻风病救治还是有相当的危险性的,当时世界各地有多位传教士因感染麻风病而死,其中也不乏德高望重者,这也在传教士当中引起了不小的恐慌。因此,梅滕更创办麻风病院,并亲力亲为,管理、治疗,孜孜数十年,其精神确实可圈可点。这大概也是他能把广济医院从4间房16张床扩大为“远东最好的医院之一”的重要精神力量吧。 鲜花与灌木将麻风病院外装扮得繁花似锦,但是里面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有位麻风病人前来就诊,当他拿掉脏兮兮的绷带,一个巨大的溃疡上贴了一块敷料,看上去已经包裹了很久,当数料拿开的时候,一股强烈的恶臭喷涌而出,等候室所有的病人、助手都被熏跑了,梅医师都差点晕过去。但是他强撑着,打开门、窗,很认真地消毒,并在他负责包扎的助手回来继续工作之前,梅医师始终都陪伴着这个病人。这样的病人,需要每天两次这样的处理,很长时间之后才能慢慢好转,作为医师、包扎员,真的需要情怀、耐心和勇气,但是一次次下来,这个病人真的是“净化了”,他更衣沐浴尽可能地保持洁净,还能静下心来听基督故事。这个病人后来又活了很长时间。
1926年,梅滕更结束他45年在中国的服务生涯时,麻风病院有60多名住院病人,其中60%有一定劳动能力,对患者的治疗长达8年、10年甚至30年,有许多患者通过大枫子油治疗完全治愈。麻风院通常有一位住院医生负责大枫子油治疗工作,护士和护工包扎伤口,照顾他们的生活,除了那些能够负担自己费用的病人外,其他所有病人均免费提供衣服、被单、床铺、食物。他走后不久,麻风病院经历了16个月收归“国办”的经历,最终又重新由广济医院管理、麻风救济会资助。但他大概没想到的是,这所他创办的麻风病院,几年后又再一次迁址武康,在青山绿水间、在岁月动荡里,笃定地存在着,成为无数麻风病人最后的“永无乡”,一直到今日,也成为中国医学史的一本特殊的“活教材”。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