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钱塘江大桥炸桥的回忆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武林旧事
 
抗战时期的浙西学术中心
来源:《杭州文史丛编:文化艺术卷(上))  作者:许明农  日期:2021-09-02

在抗日战争的八年中,就浙江而言,天目山地区与敌人对垒最久,成为当时浙西抗日军民的政治中心和伸张民族气节的学术中心。当时的天目书院、天目印社就是学术中心之一。张天方先生受聘为该院、社的主要负责人。

微信图片_20210902103532.jpg

张天方名凤,浙江嘉善县人。清末,不到20岁就考中秀才,年轻时主张引进欧美的科学技术复兴中国,所以曾热衷于当时的洋务运动。后来,由于张天方思想上有民主主义倾向,当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以后,他就去法国留学。张一向爱好文史和考古,得到里昂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执教于暨南、持志大学,解放后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浙江文史馆馆员,所以他自己曾刻过一方“前清秀才、法国博士、文史馆员、大学教授”的16字印章,1966年去世,年77岁。


张天方精于考古,嘉兴的“双桥”“草荡”新旧石器文物的发掘,就是他与卫聚贤先生最先共同进行的。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平湖、嘉善、嘉兴的时候,张先生来不及撤退到后方,就易名换姓避居嘉善近乡下甸庙一带。后来被汉奸及日本驻军知道了,几次对他进行压迫和诱降,要他出来“维持”地方,张先生严加拒绝。为了安全和抗战,他毅然微服潜逃到上海,再设法转徙到当时浙江的抗日中心西天目山。浙西行署主任贺扬灵请他作民族日报社、民族通讯社等文化机构的顾问,并且在天目禅源寺后山梁昭明太子读书处的太子庵,开办天目书院,聘请他为书院的主讲。在讲述中,张先生以策励抗日战争为主题思想,用文史课的形式,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使听讲者受到教育。同时,他又主编《文史半月刊》作为《民族日报》的副刊。我当时写有《瓦当汇编序言》《吴越图腾考》等文,都是在张先生鼓励督促和指导下完成的,且都刊载在这个副刊上。天目书院还聘请曹天风为副讲。听讲者很多是浙西临时中学的老师,如沈咸震、沈红茶、黄吟笙、王小松等,还有当时任职于浙西行署的钟企贤,李熊瑞,钱万镒以及汇集在那里的各地知名之士,如闽侯欧阳英、余姚施叔范、诸暨余查耀、绍兴张处德等人。书院编有《天目诗集》,是当时在天目山上一些善于吟咏的人所写诗词的汇编。这些诗,一般先载于《文史半月刊》上,再行结集,但因那时敌机常来窜扰,加以后来敌人也窜犯到天目山,以至诗集不能全部印行,文献星散,现在保存的恐怕不多了。


微信图片_20210902103602.jpg

张天方作品


在同一时期,张天方先生还在天目书院开辟一个文物展览室,虽然那时战火漫天,而张先生仍处处不忘考古和发掘地下文物。记得当时他率领我们几个对考古有兴趣的人,在於潜街头、黄泥岗等处发掘过新石器时代遗址及宋代古天目窑址,搜集到很多地下文物资料,后来都放在展览室展出,同时展出撤退时从省博物馆带到西天目山的部分古代文物,如“双桥文物”的石器、古陶、古玉,其中两件古玉大琮,更为举世罕有的珍品。展出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爱国爱乡情绪,弘扬民族文化,以利抗日斗争。


微信图片_20210902103606.jpg

张天方印章


天目印社也是天方先生首先发起的。张先生善书古籀,且爱好金石,对篆刻有很高修养。当时西天目山有部分人喜爱篆刻,大家推他为天目印社社长。虽然这印社为时只有三年多,印社社员不到十人,范围不大,知道的人亦不多,但在浙江抗日史上,却是有一席之地的。社员中以吴兴人比较多,近代金石书画大家吴昌顾之孙吴瑶华,是其中的一员。还有庞沛人、姚石如、顾亚东、许友石等等,都是社员。那时贺扬灵、陶柳、顾佑民等浙西国民党党政军负责人,都曾来印社要求治印。张天方先生曾为印社镌过一方白文大篆的“天目印社”社章,很得秦汉的古朴风味,并刊有“治印同文卅二年五月天方”的边跋。这方印章至今还保留在我这里,曾在嘉兴地区文化局主办的书法篆刻展览中展出过,为爱好金石篆刻的同志所珍视。张先生在抗战胜利这一年正月间,还刊过一方“得坎之复”朱文印,他在边款上刊有“元日卜得坎之复,决于七月至十一月致胜,七日来复,坎为重险皆验。卅四年八月孔子诞辰天方”。这当然或许是偶合,但由此可见张先生对抗战必胜之信心非常坚定。还有一方白文“一水下泉塘”,他在边跋上说自己曾有“明朝一水下泉塘”的诗,于是截取5字入印,作为句章,也可窥知他急切于抗战胜利的心情,真可与杜诗的“却从巫峡穿巴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名句相媲美。他还给我刊过一方“兵戎讲学”朱文印,可见他时刻把治印和爱国紧相结合。张先生还为印社社员写过《天目印人传》,虽所记印人不多,但曾经油印分送给爱好篆刻的同志。他又编了一部《天目印谱》和试制过“天目印泥”。张先生的热情于篆刻,于此可见一斑了。


相关内容
钱塘江大桥炸桥的回忆 2024-12-23
档案故事|浙大“求是创新”校训源何而来? 2024-12-20
湘湖通史|民国时期两次重要的湘湖调查 2024-12-20
史话杭州·文化渊薮:养正书塾 2024-12-19
档案中的老字号记忆——王星记扇庄 2024-12-1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