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钱塘江大桥炸桥的回忆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武林旧事
 
何燮侯:定居余杭的北大校长
来源:余杭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许永明  日期:2021-10-27

说起北大校长,人们的脑海中就立刻会出现蔡元培的形象。数年前,当代文史作家柳哲在《中国政协》期刊上著文《青史字不泯,报国有丹心》,把何燮侯称作北大首任校长。我就有点疑惑,因为在我之前的印象中,北大第一任校长似乎应该是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



 北大首任校长之说



经查询,北大首任校长是谁一直有不同说法:有说是孙家鼐的,因为1898年光绪变法,7月,孙家鼐被任命为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也有说是美国人丁韪良的,因为该年8月,在李鸿章推荐下,光绪帝任命其为京师大学堂首任总教习。学界一般认为首任校长是严复,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严复出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5月改任校长兼文科学长。

虽然,从孙家鼐算起,何燮候是第十二任校长,但有不少像柳哲这样的学者把何燮侯称作北大首任校长也不是毫无道理的。因为在北大初创时期,何燮侯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严复在该年5月上任北大校长后,就与当时的教育部官员产生巨大的矛盾,10月9日,章士钊被任命为校长,却因公未能就任。18日,马相伯(教育家,复旦大学首任校长)被任命为代理校长,但遭到北大学生的强烈反对,双方一度发生冲突,马相伯也无法到任。11月,严复无奈辞去北大校长一职。12月,在北大师生与北洋当局的矛盾风起云涌、北大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何燮候上任了。

何燮侯,即何燏时(字燮侯),1878年8月10日出生于诸暨赵家镇花明泉村,父亲何颂华(字蒙孙)为晚清秀才,乃近代著名书法家、教育家。幼年读孔孟之书,15岁从蒋观云先生习古文,16岁从赵缵侯先生学数学。甲午战后,他萌发了学习科学、发展实业以图救国的理想。1897年入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成为该书院第一届学生,1898年以优异成绩选送日本留学。这里有个小插曲,当年何燮侯办好留学手续回家辞行,没想到父亲不愿儿子漂洋涉险,就把他禁锢家里。何燮侯从书房破窗而出,连夜赶到杭州。

1905年7月,何燮侯从东京帝国大学工科采矿冶金系毕业,是“中国留日正规大学毕业第一人”。曾与留日同学蒋观云、经亨颐、陶成章、陈仪、周树人(鲁迅)等致书绍兴府同乡,介绍西方重视教育、提倡民主、发展工业概况,呼吁乡梓兴学求知,赴外学习,增广知识,发愤图强。

1906年回国后,他短暂的在浙江省矿务局担任过技术人员。该年冬调任北京学部专门司主事兼京师大学堂教习。第二年,就任京师大学堂工科监督(即工学院院长),并兼新校舍建筑主任。不到30岁的他显示了出色的才能:在他的筹划下,北大新新校舍建成;一大批学科体系开始建立,正式成立经、法政、文、格致(即理科)、工、农、商七科,使北大开始具备大学规模。12月他上任后,又以校长的名义,向华俄道胜银行,借款白银7万两,解决经费问题,学校才得以按时开学;他还不惜以辞职给当局施加压力,与当局力争,总算确保学校的每月经费。

接下来,在他的努力下,北大走上了较为正常的发展轨道,1913年春开始组织春、秋两季招生。从这一点上说何燮侯是北大“首任校长”也不无道理。

微信图片_20211027114607.jpg

首居余杭十余年 



与余杭的首次结缘,是由于何燮侯的实业报国的理想与实践。他上任北大校长之始,饱含兴学报国、实业救国的远大志向,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使北大出现了自创办以来的新局面。然而,一年之后,他的教育改革遭受了重重压力,时事黑暗,当局腐败,他痛感现状与自己的宏大志愿格格不入。预科学潮、停办北大、校舍被占等事件让他气愤不已、心力憔悴,于是1913年11月,何燮侯提交辞呈,离开了他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北大。

去职后,他拒绝了北洋政府任他四川省矿务署署长的新任命。1914年,他在好友、印尼橡胶园主汤哲存的邀请下赴南洋考察。在考察了南洋一带的风土人情和矿藏出产后他回到家乡,开始从事实业救国,在浙江、福建等地筹办开矿,并参加了长兴煤矿的开创工作;1931年前后,他在家乡与别人筹资修建了一条枫上铁路,但因不善其道而勉强维持。

随后不知何缘故,他开始在古镇余杭落脚。这次定居笔者估计与何燮候的第一次落难有关:约1922年前后,诸暨人吴贵法公开造反,杀富济贫,开始了武装反抗北洋军阀的暴动,吴被污蔑为“土匪”。何燮候听说后愤愤不平,说:“什么土匪土匪,都是国家有用之人。”消息传到了省里,何燮侯被指“通匪”,何却毫不畏惧。在亲人苦口婆心的劝导下,他才秘密离开家乡,躲藏到杭州湖墅的傅瑞和家中。

当时湖墅所属的杭县与余杭县紧邻。何燮侯子女众多,家庭负担很重,他回乡办实业十多年亏空较多,为维持生计,何燮侯从湖墅来到余杭镇,与人筹资合资开办了一家小规模手工作坊,铸造食锅农具。至于开办作坊的首笔300元资金,也是北京洪铸生、袁涤庵、邢冕之三位好友资助的。冶坊在余杭宝塔山下有田65亩,每年夏天挖锅模用泥一次,闲时由贫穷农铸户代管耕种,不交租,田赋由冶坊交纳。

至1938年日寇侵入余杭,他在余杭居住十余年。“公益冶坊”是何燮侯一手创办的一家冶金作坊,位于现余杭街道直街邵家桥堍北侧,当时有职工六七十人,专门浇铸铁锅、犁头、犁壁及鸟枪用的铁砂等生铁制品。作坊生产的铁锅以灰口铁为原料,精心浇铸而成。其特点为质地薄、传热快、耐高温,以省柴灵巧而驰名。铁锅的品种有大反沿、广锅、扁耳、熬盘四大类,最小有不足2斤的耳锅,最大有50斤左右的浴锅。产品虽远销杭嘉湖等地,但因为利薄且开支不小,这家作坊也仅能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在留学日本时,何燮侯就曾接触过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在余杭居住和办厂期间,他又开始认真学习马列著作。1929年后,他又多次冒险在上海内山书店购买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辩证唯物论》《列宁主义与经验批判论》等理论著作,他肯定“马列主义是拯救人类最好的学说”,这个信念指导了他日后的政治实践,至死坚定不移。顺便说一下,何燮侯与内山书店的交往极有可能是鲁迅先生介绍的。鲁迅与书店老板内山完造是知己朋友,于是鲁迅书店的常客,且何燮侯与鲁迅当年在日本留学时就是好友,《鲁迅日记》就记载了两人亲密交往的不少事情。

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扶植下的伪“满州园”想拉拢何燮侯。于是,伪“满州园”大臣罗振玉是何燮侯原来京师大学堂的同事,他电邀何燮侯担任教育部长,何燮侯断然拒绝。伪“满州园”总理郑孝胥也以老朋友之名特意寄来3000元,被何燮候退回,且一字不复。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陷余杭县城。日军便四处打听这位在1905年毕业于日本帝大、曾由日本天皇亲授毕业证书的知名人物。何燮侯听说后,立即离开余杭,潜回老家诸暨,以躲开日军的注意,并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二度定居余杭镇 



余杭沦陷后,何燮侯避居诸暨花明泉老家。1938年4月,一位叫陈创人的秘密来访。解放后任外交部副司长的陈创人是何燮侯接触的第一个共产党人,时任中共诸暨县枫桥区委书记,正准备去延安。陈创人将一些马列主义著作和延安出版的刊物赠送给了何燮侯,使何燮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他更加积极参加抗日工作。

1939年,时任中共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到皖南、浙东,传达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视察抗战形势, 并以探亲祭扫为名指导抗战工作。从3月17日到4月6日的21天时间里,他分别到了金华、兰溪、临安、建德、淳安、桐庐、富阳、萧山、绍兴、诸暨、丽水、云和等地。在诸暨枫桥,周恩来特地会见了何燮侯,对何力主抗战的坚定立场加以夸奖。之后,何燮侯更加积极参加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活动。

1942年5月,诸暨再次被日军所占。有一次,何燮侯正在枫桥镇育婴堂避难,听说当时新四军三支队二大队正在召开群众大会,他立即派人告知大队长蔡正谊要积极参加大会的要求。他还将三支队二大队部分伤病员组织起来,在他多方努力下,与当地的地方抗日武装整合成一支逐渐壮大的抗日队伍。

1943年12月,中共领导的金萧支队成立,该队伍编为金萧支队第一大队。1945年1月,他作为代表出席浙东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会上,他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主张,并当选为浙东敌后临时参议会副议长。

在当地有个何燮侯“檄文退敌”的故事。说是1942年夏天,一小股日军袭扰赵家镇。危难时刻,何燮侯用自己娴熟的日文写下了一篇充满正气的“讨敌檄文”贴在花明泉村桥头,文中警告日寇“乱杀无辜,天地难容!”并署名日本帝国大学毕业生何燮侯。流窜至此的日军十分惊讶,中国江南小乡村竟有写得如此漂亮且文法通畅的日文。于是,日军就不敢轻举妄动,气得“哇哇”乱叫,只好打道回府。何燮侯“檄文退敌”为乡人所传颂。

日寇投降后,他打算去延安。8月,何侯候从四明山返回诸暨,还在回家的路上他就被国民党特务拘捕。后经好友周子豪(晚晴进士、诗人、教育家,曾任上海法政大学校长)营救才得以返回家乡。回到诸暨后,年近七十的何燮侯生存环境日益恶劣,在好友和亲属的规劝下,他再次打算避居杭州。可是就在他刚到杭州车站下车时,浙江省保安司令部派人立马将他抓捕,随后进行秘密审判。在法庭上,何燮侯大义凛然,慷慨陈词:“抗日无罪,救国有功。”“释放不释放听便,不谈共产主义做不到。”后在许寿裳、邵力子、陈仪等好友的努力下,国民党当局迫于舆论,只好以“只准留居杭州,不准过钱塘江”为条件加以释放。

何燮侯的家乡诸暨在钱塘江以南,“不准过钱塘江”其实就是想隔断他与家乡与亲人的联系,进而打消他坚持斗争的决心。在白色恐怖笼罩下,何燮侯再次来到第二故乡——余杭定居。

在余杭,他得到了国民党余杭县党部的重点“关照”,每天有人进行监视。何燮侯过着平静的生活,每天和妻子居住在租来的十平方米的两间房里。房内仅一床一桌、几张椅子。他天天粗茶淡饭,在陋室读书写作,看似平静安宁。然而,暗地里他却继续与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保持着联系。1946年他的幼女从重庆带来一包人参给体弱多病的何燮侯补养,可他却将女儿带来的贵重人参卖掉,资助了一位刚出狱的新四军干部前往解放区。解放战争即将结束、国民党军土崩瓦解之际,何燮侯成功劝说女婿张启华(时任南京电信机械总厂厂长),粉碎了国民党当局将该厂迁往台湾的图谋。


参加开国大典 


2019年,中央档案馆公布了俄罗斯档案部门提供的《开国大典》彩色影片,真实的还原了开国大典的历史时刻。在弥足珍贵的视频10分26秒,出现毛泽东与民主人士热烈交谈的画面后,镜头左侧出现了一位身穿黑色长衫的老者的身影,他头发花白,留着山羊胡须,戴着眼镜,以坚毅的目光注视着一排排行进的装甲车辆。他就是何燮侯。

新中国成立之际,何燮侯应邀参加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并于10月1日登上天安门出席开国大典。此时的他已年逾古稀,但仍然对新中国建设报以极大的热情。他曾在自传中说:“自问年老力衰,于国家于民众不能有所贡献,深自惭疚,唯一希望,只求苟延残喘数年,得见我中华伟大之民族,日益发展,成为保护全世界人类和平之一大柱石,不让苏联占美于前,是所愿也。”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多方商议、献计献策,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尽心尽力。他历任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兼华东军政委员及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50年4月,接受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委托,担任民革浙江省分部筹备委员会召集人。1954年民革浙江省委员会成立,先生当选为主任委员。

1961年4月21日,何燮侯因感风寒,引发心脏病、肺炎去世,享年83岁。辞世前他留下遗嘱:

一、火葬,仅穿长衫,或新制一身白布斜领长衫,长过两脚,以绳缚之,不必穿袜矣。

二、骨灰能散置海宁钱塘江边最好,否则携归埋于先茔旁边。

三、身后遗物由阿五(先生女儿幼娟)召集兄弟姊妹公分,穷者多得。

四、孙子女、外孙子女中有能力者应各家通力尽量培植之,为国家培植英才,为社会培植劳工。

五、宗族戚友中之贫乏者,如其人非反革命,不问其阶级出身,力所能及应尽力救济之。应以善恶是非为准则,不问阶级,盖地主阶级早经消灭,不使子孙永袭也。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钱塘江大桥炸桥的回忆 2024-12-23
档案故事|浙大“求是创新”校训源何而来? 2024-12-20
湘湖通史|民国时期两次重要的湘湖调查 2024-12-20
史话杭州·文化渊薮:养正书塾 2024-12-19
档案中的老字号记忆——王星记扇庄 2024-12-1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