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钱塘江大桥炸桥的回忆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武林旧事
 
湘湖边,曾有一首歌
来源:杭州杂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沈烨  日期:2021-11-03

微信图片_20211103190805.jpg

在西湖夺目的光彩下,湘湖似乎逊色了些;西湖边的故事口口相传、代代相颂,而湘湖好像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难怪明人张岱说:“湘湖如处子,眡娗羞涩,犹及见其未嫁时也。”然而,湘湖以其隐之美,亦承载着一段段往事。在今日湘湖的旖旎风光中,很难想象她于历史的演变中经历过的成湖、缩小、湮废和复兴的曲折过程。时间的绵延性让我们可以想象过去的一切,畅想未来的种种,而事实上,正如历史学家钱穆所说——从过去透进现在而直达将来的,就是我们的生命。


漫步湘湖定山岛,往来的游人很少会注意到一幢独独矗立的老楼,灰色的墙体、硬朗的模样并不能激发人们探寻的兴趣,至于其中的故事更是不会多问。这是一幢修建于1965年的校舍,是湘湖师范学校存于世的一点印记。这所以培养乡村教师为己任的学校,与湘湖一样,低调又进取,沉默但执著,在她的校歌中便有迹可循:


波波相逐长滔滔,后波起伏前波导;人人相续长劳劳,后人生活前人教。教育引导,生活创造!努力引导,后波更比前波高!努力创造,后人更比前人好!不求相肖要相超,请看湘湖水、浙江潮!


校歌的词作者是“五四”新诗人刘大白,刘大白也是复旦大学校歌的词作者。他亦是推进湘湖师范学校创建的有功之臣。时间回到1927年,时任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即浙江大学)秘书长的刘大白与时任校长蒋梦麟商议效仿位于南京的晓庄师范,在浙江建一所乡村师范学校,为浙江乡村基础教育积蓄人才。这一桩该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牵头的事为什么落在了大学身上?原来,当时的浙江实行大学区制,没有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由国立第三中山大学行使教育行政管理权。


第二年年初,蒋梦麟携刘大白、萧山乡贤沈定一等亲赴南京考察晓庄师范,并聘请陶行知先生主持筹建湘湖师范。不过,湘湖师范在1928年10月成立之初名曰“浙江省立乡村师范学校”,直到1933年才加以“湘湖”之名,谓“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湘湖地处当时的远郊,原生态的环境与亲近劳作的氛围为“乡村师范”增添了更多魅力。湘湖定山也为实践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提供了天然的场所。陶行知先生对湘湖师范的发展关切有加,他多次来校指导工作,与师生亲切交流,更是把自己的高徒操震球送来湘湖师范学校担任首任校长。湘湖师范学校建校之初使用的校歌正是陶行知先生为晓庄师范所作的校歌《锄头舞歌》(晓庄师范后来发展成为南京晓庄学院,如今依然使用这支校歌)。歌曲采用了南京晓庄附近的山歌曲调,陶先生写的歌词很接地气,思想上层层递进,从“手把锄头锄野草呀,锄去野草好长苗呀”唱到“光棍的锄头不中用呀,联合机器来革命呀”。“锄头”以多义的存在贯穿整首歌,号召师生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探索人生的奥义。这首歌迅速从晓庄唱遍大江南北,也为成立之初的湘湖师范学校提供了精神力量和思想遵循。


湘湖师范学校开办之初,困难重重,直到第六任校长金海观上任,才真正得以讲好湘师故事。湘湖师范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劳动教育和美育,金校长继任后延续了这一传统,他创造性地将美育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让美育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在一所培养乡村教师的学校,美育的意义不仅是培养兴趣,而是学会“艺术的生活”,更是汲取美的力量,去创造,去改变。金校长把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抓手。湘湖边,这一方小小的天地,每天回荡着动听的乐声,学校不仅有全校性的音乐团“喈喈歌咏团”,每个班还有自己的合唱团和小乐队。这些少年的音乐在抗日救亡运动和“反内战、争民主”运动中铆足了一股劲儿,为国家的命运鼓与呼。金校长到任后,还聘请了一批优秀的音乐教师,其中就包括湘湖师范学校校歌的谱曲人桑送青。


桑送青于1926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二胡拉得极好,他也用这一把二胡在湘湖师范学校开展了一辈子的音乐教育。1931年,桑送青辗转来到湘湖师范学校任教,因为人事变动,他仅仅待了半年便离开了。1932年初,金校长上任后,又把他重新请了回来,这一次他再也没有离开,一待便是三十余年。桑送青把青春和生命与湘湖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乃至整个浙江的音乐教育事业紧紧相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他回到湘湖师范不久,就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为校歌谱曲。


彼时,刘大白先生刚刚过世,据说,湘湖师范学校的校歌歌词是他生前的最后一个作品。桑送青接到任务后,一刻不敢懈怠,以全部热情投入谱曲工作,在湘湖畔唱响了“教育引导、生活创造”的迷人乐章。一批批湘师学子在这支歌的激励下勤恳工作、热情生活,把“不求相肖要相超”的精神带给更多鲜活的个体。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钱塘江大桥炸桥的回忆 2024-12-23
档案故事|浙大“求是创新”校训源何而来? 2024-12-20
湘湖通史|民国时期两次重要的湘湖调查 2024-12-20
史话杭州·文化渊薮:养正书塾 2024-12-19
档案中的老字号记忆——王星记扇庄 2024-12-1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