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丁丙为代表的热心于社会慈善救济事业的杭州士绅群体(主要包括退休官员和绅商)受命于危难之时,本着对桑梓的热爱、对同里百姓的怜惜,不遗余力地恢复并扩充了慈善组织,于同治四年(1865)建成了功能齐全的杭州善举联合体,此后在政府之外以民间身份长期参与维持了杭州重建和以后的发展进程。善举联合体是民间发起、政府资助并由善举总董统一领导的慈善组织。主体架构、核心部分是普济堂、同善堂、育婴堂,总称三善堂,共同经营管理了底下的约27个机构,功能基本涵盖政府社会管理的所有方面。丁丙是当之无愧的善举联合体灵魂人物,参与主持并见证了联合体的兴衰始末。
普济堂下设怡安堂(养老院)、清节堂、正蒙义塾、施药所、栖流所、恤灾所、给米所等机构。清节堂的功能是收养七十岁以上无依靠寡妇,是在怡安堂基础上扩充的机构。施药所免费给病人医疗、药物。栖流所收容旅途中患病的人。恤灾所设于光绪年间(1875—1908),安置火灾等灾害的灾民,因为杭州城市街道狭小,历来多火灾而且牵连严重。给米所是普济堂满额后无法收容更多人员时向堂外老人发放粮食的所在。
同善堂也同样为身处“生老病死”等窘境、绝境的百姓及家庭提供人道援助。同善堂设立比普济堂晚很多。左宗棠的《同善堂碑记》说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因原有善堂大部分已荒废,他自己捐款先租后又以4000银元购河坊街、清泰街附近的佑圣观巷张氏宅建同善堂,委托地方政府与丁丙等士绅共同经办。同善堂下设施材局、掩埋局、施医局、牛痘局、报验局、穗遗集、钱江救生局、正蒙义塾、借钱局、惜字会等机构。掩埋局原已存在,太平天国战争后浙江赈抚总局重设掩埋局,主要任务是掩埋战乱死亡者。后移交同善堂管理。施材局的功能是制作并施舍棺材。施医局即医药局,设于同治四年(1865),可每天为1000多人诊视。牛痘局负责接种牛痘,设于同治七年(1868),曾一年为1000多人种痘。报验局(所)是验尸机构。穗遗集对有公婆子女需要照顾而一时无法进入清节堂的寡妇进行援助,是清节堂的补充。为打捞钱塘江浮尸以及救生,雍正年间杭州绅商设立了同仁堂,太平天国战争后重建并更名为钱江救生局,附设于同善堂。借钱局也称借钱公所,向贫穷者提供无息贷款,助他们度过难关,借贷额度在数百文到2000文间,有人作保即可。惜字会由同治六年(1867)创办的佑文集和次年创办的述文堂合并而成,专门焚烧写过字的纸张。
以上两堂的设置无不体现了细致入微的人道精神和人情味。善举联合体中的育婴堂也是。育婴堂是三善堂中最早设立的,约在清初。最初为民办,后一度收为官办,因为官办人性化程度不足,到嘉庆五年又转为民办,后又归属善举联合体。据丁丙《乐善录》记载,光绪年间(1875—1908)育婴堂有乳房107间,抚育弃婴300名。极度贫穷之家无力抚养婴儿也可寄养,日后由其父母领回。此外,自同治十年(1871)开始,为解决房舍太少无法扩大收容量的局限,还以每年支付若干资金、粮食的方式将部分婴儿委托给有哺乳能力的民间妇女家中抚养,定期派人监督检查,条例非常细致。这些设置条款当然是集体的智慧,但身为善举联合体总董,丁丙的智慧与性情也可见一斑。
以上三堂之外,杭州善举联合体还管理三仓(永济仓、义仓、富义仓三大粮仓)、宗文义塾、钱江义渡局、保甲局、迁善所、粥厂、丐厂、浚湖局、救火义集等机构。
为运输便利,永济仓(旧址位于今宝善桥西)、义仓(旧址位于武林门内)、富义仓(旧址位于今湖墅霞湾)都在运河两岸。丁丙参照江苏省有关章程拟定大仓(永济仓)、义仓仓规。为遏制奸商中介从中把持、囤积谋取差价暴利,丁丙、丁申兄弟又设永济锤坊。永济仓原有仓厫(粮仓)240间,战后大概缺1/5,于是光绪六年(1880)丁丙在永济仓东向建仓厫28间,西向建23间,时任浙江巡抚谭钟麟命名为“知稼堂”。增建后,永济仓积谷容量大大増加,可容纳米谷2000余万石。光绪五年(1879)谭钟麟令绅士购谷10万石分储大、义两仓,两仓不能容,于是丁丙奉命购得衙湾(今湖墅霞湾)民地10亩建富义仓。次年建成仓厫80间,可容纳米谷四五万石。富义仓的修建,扩大了积谷容量,还通过它转输,使运粮方式更灵活,费用减少。光绪十五年(1889)歉收,丁丙约集同人在杭州办理散赈和平粜。他们先派人做好详细査访工作,然后发给赈票实施救济。次年,因为贫户过多而资金有限,于是按上年灾户名单将发放冬赈改为办理平粜(荒年缺粮时,将仓库存粮平价出售),让灾户用赈票换取粜票,从免费赈灾改成平价买米,处理危机平稳得当。光绪二十四年(1898)粮食紧缺,丁丙也进行了有效平粜,安定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