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特别关注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远逝的灶头画和印糕版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武林旧事
 
毛泽东主席在杭州刘庄的足迹
来源:名城杭州微信公众号  作者:徐梁  日期:2021-12-17

微信图片_20211216104554.jpg

▲ 西湖国宾馆

建国后,毛泽东主席一生在杭州住了40多次,他把杭州看成是第二故乡,每次到杭州总是说:“到家了!”。自1953年至1975年,毛泽东曾先后27次入住西湖国宾馆刘庄,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足迹。
一刘庄的前世今生
西湖国宾馆刘庄,位于西湖西南湖畔、丁家山南麓。原是广东香山富商刘学询所筑“水竹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每亩200银元的高价买下了丁家山南面紧傍西湖的大片土地,占地面积39.86公顷,建筑1369平方米,庭院面积达36万平方米。历时8年、耗资十余万银两,1905年底完成了颇具岭南风味的私家园林。主要建筑有迎宾馆、水竹安乐斋、梦香阁、半隐庐、延秋水榭、耦耕草堂、湖山春晓阁、松岛长春屋、望山楼等。水竹居本是花园中一座木构的亭名,亭楣高悬由清末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曾任杭州知府的陈六笙题写的“水竹居”匾额。亦被用作庄名,刘学询晚年自号“刘庄八角亭水竹老人”。

微信图片_20211216104557.jpg

▲ 刘庄水竹居
1935年刘学询去世,八姨太范媛英及小儿子启言居住。杭州解放后,1951年2月起上海铁路局租用42间建立铁路休养所。1953年,范媛英将刘庄上交国家。1954年,刘庄改建为浙江省第一招待所,成为接待毛泽东等国内外领导人的国宾馆。经著名园林设计师戴念慈重新设计,刘庄进行了大规模重建,从1958年开始,一直延续到60年代中期,刘庄水竹居及康庄、韩庄(刘学询女婿的府邸)、杨庄、范庄五个庄园合并一园,保留名景胜迹,增筑楼廊桥亭,遍植树木花卉。1986年,刘庄正式定名为“西湖国宾馆”,有“庭园十景”:南台垂青、胜观三台、名园怀古、水锈云锦、水竹柳溪、相宜长亭、三湖两堤、北榭涵秋、杉水掩映、和风湖岸。被书法大师沙孟海题为“西湖第一名园”。

微信图片_20211216104559.jpg

▲ 西湖第一名园 沙孟海题
二毛泽东旧居刘庄1号楼

毛泽东在杭州刘庄,每一次都进行调研座谈,起草了一系列重要决议,作出了一些重要决定,牵涉到共和国的命运。

1953年12月24日,正值六十岁的毛泽东在中南海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揭露高岗之后,离京赴杭州主持宪法起草工作。12月28日零时,在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谭启龙的陪同下,从上海到达杭州,毛泽东下榻于刘庄老庄主刘学询的书房和卧室。1959年初改建为刘庄一号楼(也叫“主席楼”),建筑大师戴念慈在保留旧园胜迹的基础上,以原有建筑的岭南风格为前提,设计了一组建筑,分甲、乙、丙、丁四个部。甲部、乙部相连为毛泽东一家生活的地方,是主体建筑。丙部、丁部距甲部几十米,用连廊相连,为随行人员用房。建筑群的主要部分甲部紧沿着湖岸展开,面湖及朝向佳的是起居室、卧室和书房,北面为餐厅、会议室和厨房。

微信图片_20211216104602.jpg

▲ 刘庄一号楼
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的成员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等抵达杭州,第一次住进刘庄。随同前来的有公安部部长罗瑞卿,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负责警卫工作的汪东兴,负责机要工作的叶子龙,江青也来了。刘庄当时是铁路部门管辖的一幢房子,临时腾出来的,警卫人员也住在刘庄。罗瑞卿、杨尚昆住南山路113号(原黄郛旧居)。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几位秘书住北山路84号原汤恩伯别墅,杭州解放后谭启龙居住。毛泽东每日白天在北山路办公,晚上回刘庄休息。

微信图片_20211216104604.jpg

▲ 毛泽东在杭州批阅宪法草案文稿(来自网络)

毛泽东来杭州的主要工作是亲自主持起草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0次会议通过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在这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将制定宪法。为了进行起草宪法的工作,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由毛泽东任主席。1954年1月9日,毛泽东在杭州正式开始主持宪法起草小组的起草工作,1月中旬先后审阅宪法草案初稿、二稿、第一次修正稿,做多处修改,并批注一些意见。2月25日,改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三读稿。2月28日和3月1日两天,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基本通过,决定由董必武、彭真、张际春等同志进行专门研究修改,又经政治局扩大会议多次讨论修改形成宪法草稿初稿。3月9日,宪法草案初稿起草小组工作结束。3月中旬,刘少奇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四读稿。3月17日晚上,毛泽东从杭州回到北京。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以无记名投票通过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1954年宪法)。

微信图片_20211216104606.jpg

▲ 刘庄一号楼全景(来自网络)

毛泽东在杭州期间还有一件极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审阅修改《关于增加党的团结的决议》草案,召开七届四中全会解决高岗、饶漱石的分裂问题。1954年2月6日至10日中共七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受中央政治局和毛泽东主席的委托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向第七届第四次中央全会的报告》。全会一致通过根据毛泽东建议提出的《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一致通过批准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和在一九五四年年内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总统尼克松、南斯拉夫总统铁托、法国总统蓬皮杜、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主席金日成、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等40多个国家的元首,均在刘庄一号楼(甲部)下榻。1972年2月27日,周恩来、基辛格在一号楼八角亭草签了举世瞩目的《中美联合公报》。

微信图片_20211216104608.jpg

▲ 八角亭(来自网络)
三丁家山毛泽东读书处
丁家山,是南高峰支脉,酉接大麦岭,三面临湖,与白堤上的孤山隔湖遥遥相对,故又称“小孤山”。自康有为建筑一天园,也称康家山。清雍正九年(1731年),浙江总督李卫在丁家山开辟山道二百余级,沿途遍种桃花。在山顶俯瞰西湖景色,水天一碧,故又名“一天山”。丁家山东北麓有一石壁,高3米许,壁前立一条石,状若蕉叶屏风,称为“蕉屏”。屏后有石床、石几,莹润无尘。李卫经常在此弹琴,琴声绕石,音韵清越,响入云端,故有“蕉石鸣琴”雅名,此处被列为“钱塘廿四景”。1912年刘学询因资助孙中山与大清银行、交通银行发生债务纠纷,水竹居被查封,标价高达两千万两白银。1916年浙江督军安排康有为到水竹居避暑,住了一个月,因“酷爱此地山水”,买下了水竹居北面丁家山30余亩基地。1920年起,历时4年建造了“一天园”,亦称康庄,主要建筑有人天庐、明瑟亭、饮幽亭、石老云荒馆等。抗日军兴,杭州失陷,二太太梁氏亲生的子女三人,将一天园出售,从此逐渐湮没。建国后,改建为西湖国宾馆七号楼。

微信图片_20211216104610.jpg

▲ “蕉石鸣琴”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知识渊博,思维敏捷,谈古论今,皆成文章。不管走到哪里,总是书不离身,手不释卷。因此在刘庄办公室旁边专门设立了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小书房,一张小圆桌,一把扶手椅,三面都是书架。毛泽东读书是读活的书,最典型的莫过于研读苏联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修订第三版下册社会主义部分,读书地点就是丁家山康庄。
从丁家山别墅康庄,沿山径而上有岫筠亭,供人远眺湖景。最高处有一座舫室,三间砖木结构,建筑古朴的书房,称为“蕉石山房”,现为“毛泽东读书处”。舱室前面,状如芭蕉的石块林立,下有一天然小池,泉水从石罅进出,清趣冷然。室前岩石数步处有康有为题刻“康山”“潜岩”四字。

微信图片_20211216104613.jpg

▲ 康有为所题“康山”“潜岩”
1959年10月31日毛泽东到杭州刘庄,主要带领读书组研读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修订第三版下册社会主义部分。参加人员有读书组的四大秘书陈伯达、胡绳、田家英、邓力群。英文秘书林克也参加了读书活动。毛泽东还在杭州召开的华东地区省(市)委第一书记会议和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号召全党开展读书活动。其意义,就在于通过进一步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提出许多重要的经济理论问题和经济观点。
12月10日起,读书组每天研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读书地点在杭州刘庄丁家山或南屏游泳池。毛泽东亲自安排的读书活动,一般是每天下午4时至9时左右,到丁家山一所平房读书,风雨无阻。每人一本书,毛泽东让胡绳、田家英和邓力群轮流诵念,大家边读边议,主要听毛泽东谈话。邓作记录,胡、田轮流诵读。毛泽东发现后悄声问邓为什么不读?邓回答说自己口音不标准。毛泽东看他作记录,也就不说什么了。遇星期日和元旦放假休息,人们可以爬山赏景,也可以办理私事,气氛轻松愉快。

微信图片_20211216104615.jpg

▲ 毛泽东读书照片(原载于《情满西子——毛泽东在浙江》)
在每一章逐段逐句的阅读讨论过程中,毛泽东发表了许多精湛评论,写了重要批注。如教科书说,一九三六年通过的新的“苏联宪法不仅仅是宣布劳动者有劳动权利,休息权利,受教育权利,年老、患病及丧失劳动能力时获得物质保证的权利,而且采取多种措施,来保证这些权利”。毛泽东批注:“最大的权利是管理国家。”在读完整个这一段后,毛泽东说:这里讲到苏联劳动者享受的各种权利时,没有讲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
12月26日毛泽东生日。星期六下午读书结束后,毛泽东邀请读书组成员及浙江省委书记江华夫妻作陪。生日饭菜只是多了一碗面条,几盘小菜里多放了一点油和一些盐,一盘干炒辣椒、一盘豆丝、一盘盐水萝卜皮和一盘干竹笋片。毛泽东打趣说:“各位都是大才,今日这顿饭菜实在是不成敬意,还望各位海涵!”饭后,毛泽东即兴赋诗,并赠给每人一册文物出版社刚出版的线装大字本《毛泽东诗词十九首》作为纪念。

微信图片_20211216104617.jpg

▲ 丁家山毛泽东读书处
1960年1月4日,毛泽东到达上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月18日返回杭州刘庄,在丁家山处理政务。24日乘专列离开杭州去广州,2月4日起在鸡颈坑广州军区招待所继续研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直至2月9日读完全书。
四毛泽东在刘庄三处碑亭
毛泽东从北京到杭州,政务之余适当休闲放松、调养身体,当年在刘庄赏雪、采茶、学英语的地方,如今都有纪念碑亭。每一处故事,生动反映了伟人学习生活的另一面。

微信图片_20211216104621.jpg

▲ 毛泽东在刘庄赏雪处
毛泽东特别喜欢雪,雪是天寒地冻的标志,是艰难困苦的象征。毛泽东一生所作百余首诗词中,写雪的篇章不少,留下了许多佳句,特别是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红军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行进至陕晋峡谷袁家沟,大雪纷飞中,写下了著名诗篇《沁园春•雪》。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将这首诗篇赠给诗人柳亚子,11月14日在重庆《新民报晚刊》公开发,迅速轰动山城传遍全国。

微信图片_20211216104623.jpg

▲ 
▲ 毛泽东在刘庄赏雪(侯波摄影)
1954年初杭州大雪,毛泽东住在刘庄一早就去踏雪赏景。他头戴呢帽,身着黑色长大衣,迎着寒风,兴致勃勃地在刘庄一号楼的平台处眺望雪后湖山。摄影师侯波趁他凝眸远望、面带微笑的一刹那,拍下了《毛泽东在杭州》的照片,毛泽东背对的雪中长堤,就是刘庄对面的苏堤。据侯波回忆:“1954年初,杭州下了一场几十年未见的大雪给毛泽东遇上了,他高兴得了不得,第二天一早就起来站在湖边看雪景。西子湖披上了银装粉妆素,分外娴静,我请他留下影,他笑咪咪地站在住所凭栏处,让我认认真真地拍了个照。”

微信图片_20211216104625.jpg

▲ 
▲ 毛泽东学英语处
在一号楼后面一条小路旁的树阴下,石碑上书“毛泽东学英语处”,这是毛泽东与林克一起学习英语的地方。据林克回忆:1959年春,有一天雨朦胧,雾朦胧,毛泽东照例去爬刘庄后面的丁家山。毛泽东拿着一本《矛盾论》英译本沿着山间曲径,拾级而上,向丁家山顶走去。丁家山上有个亭,可以避雨。毛泽东抖了抖身上的水珠,就读开了《矛盾论》。林克站在一旁,十分认真地听着,不时纠正他发音不准的地方。有时读着读着闹出笑话,毛泽东也满不在乎,一笑了之。下山路上,毛泽东对林克说:“我学英语是为了研究语言,用英语同汉语来比较。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学点日语。”他诙谐地说:“我活一天,就要学习一天,尽可能多学一点,不然,见马克思时怎么办?”林克那时还是个青年人,而毛泽东已年过花甲,但毛泽东对他很尊重。在杭州莫干山的一次闲谈中,有人说,林克是毛主席的小先生。毛泽东闻言,马上更正说:“不是小先生,是先生!”

微信图片_20211216104628.jpg

▲ 
▲ 毛泽东在刘庄采茶照片(来自网络)
1963年4月28日,毛泽东在刘庄采茶。照片中的毛泽低头采茶叶,神情十分专注;提着竹篮的杨忠芳则站立一旁,表情有些拘谨。
1955年5月,毛泽东在杭州刘庄对浙江省警卫处处长说:“我们国家现在还很穷,你看这么多空地,荒着多浪费,应该多种些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不但能观赏,还可有经济收入。这一举两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后来,警卫处干警就把刘庄的80亩荒地开垦了出来,种上茶树和果树。1962年春天,毛泽东又一次来到杭州,特地到刘庄在茶园里来来回回看了一遍,还与采茶姑娘一起采茶。
时任刘庄招待所副所长杨忠芳回忆说:“4月28日中午,我们接到警卫人员的电话通知,说是毛主席要来刘庄采茶,于是赶紧派人去准备工具,还去市场购买了10多只竹篮。”下午2点半左右,毛主席所坐的小车缓缓停靠在刘庄大门进来后的空地上。从车里出来后,毛泽东就沿着南大门慢慢过来,神情轻松,一路上还与陪同人有说有笑。采茶地位于靠山脚边的一处坡地,大约有四五十棵茶树,毛主席走进茶地后,和蔼地跟大家打招呼:“呵,今天大家都来采茶叶。”采茶叶开始后,他看到毛主席将采好的茶叶攥在手上,就提着篮子陪在主席身边。“主席,把茶叶放篮子里吧。”主席微笑着照做了。突然,主席问他:“茶叶怎么采?”见主席跟他说话,杨忠芳显得既激动又紧张,只好僵硬地回了一句:“采茶尖”。说完,主席就在茶蓬上掐起茶尖来了,一边采一边笑着说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是种茶叶得茶叶喽。你看茶叶是一点一点采下来的,要花很大的功夫,茶农是很辛苦的。我喝茶,我也要采茶。”采茶中,毛主席还向杨忠芳问起茶叶的历史和种植情况。毛主席在茶地里采茶大约有半个小时,采了三四颗茶树。临走时,毛主席还和他们握手道别:“谢谢你们。”

微信图片_20211216104631.jpg

▲ 毛泽东在刘庄采茶处

2003年4月12日,为了缅怀毛泽东对西湖龙井茶的深切关怀,西湖国宾馆竖起了一块纪念碑,正面是王芳手书的“毛泽东采茶处”,碑后是杨忠芳陪毛泽东采茶的照片。
微信图片_20211216104633.jpg
▲ 西湖国宾馆全景(来自网络)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湘音汇|湘湖砖瓦业对湘湖、萧山的利与弊 2025-01-23
西湖别墅系列|放庐 2025-01-21
古今西湖名人缘|弘伞募建华严塔 2025-01-21
缅怀周恩来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总理的第一次杭州之行 2025-01-13
百年前的杭城“小菜场” 2025-01-0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