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萧山进化镇有个云飞村,是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抗英名将,在舟山定海之战中英勇牺牲的定海总兵葛云飞命名的,他的事迹可歌可泣,堪称是杭州近代史上民族英雄第一人。 葛云飞塑像 云飞村历史上属绍兴府山阴县天乐乡,1946年改名进化乡。建国后,1950年10月划归杭州市萧山县。2005年,为了纪念葛云飞,由山头埠、慈姑裘两个自然村合并成立云飞村。 走进云飞村,葛壮节公故里表、壮节亭、云飞桥、葛氏宗祠、故居“宫保第”,无不在诉说着人们对英烈的缅怀之情,令人感受到一种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葛云飞故里纪念陵园,位于山头埠村西口,进化溪南侧,有葛壮节公故里表、葛云飞半身像及纪念亭。葛壮节公故里表,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表高约6米,正面朝东,刻有“清葛壮节公故里表”八字。塔尖下宽逐渐上收,成方形,四边攒尖,形似宝剑。塔基八面,塔座四面分别有“民”“族”“英”“雄”字样。旁有葛云飞纪念亭,建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后毁于文革期间,1983年重建为六角亭。1997年在故里表南侧立葛云飞半身像,东面墙上书写着“葛氏家规”。 葛壮节公故里表 山头埠老街是临浦往曹坞去绍兴“山阴古道”的必经之地,至今保留着200多米的古街巷,两侧为清代木结构两层建筑。由西向东行走,不远处右拐是葛云飞故居宫保第。建于清代,东院石库门,上刻“宫保第”三字。清同治十年(1871年)追赠葛云飞为太子少保、振威将军。“宫保第”即太子少保府第,其门额系追赠后所加。建筑坐西朝东,重檐两层,合院式院落。正房面阔五间,三合土地面,檐廊下牛腿、雀替雕刻人物花卉。这是他的出生地,正房明间是他居住过的地方。 葛云飞故居宫保第 葛氏宗祠,建于清中晚期,为典型的宗祠建筑,由门厅、正厅和厢楼组成,雕刻精美。曾做过进化乡校,后又做过幼儿园。2008年12月,设立葛云飞纪念馆,正厅悬挂着咸丰二年(1852年)咸丰御书“忠荩可风”牌匾,厅中为葛云飞塑像,上悬宗祠堂号“读书堂”匾,四周展示葛云飞的生平事迹及相关古物,其中有葛云飞画像、儿时戴过的帽子、葛云飞家书笔迹、《山阴天乐葛氏宗谱》等。北厢房二楼为葛云飞少年读书之处,还摆放着私塾的格局。 葛氏宗祠 葛云飞,字鹏起、凌台、雨田,乾隆五十四年八月初九(1789年9月27日)生在山头埠的军人家庭,是西汉军事家张良后裔,系张良第66代孙,其祖先为避“三丁抽戍”之役,而改姓葛。他7岁进私塾读书,同时习武射箭。他青年时曾拜谒过岳飞墓,非常欣赏岳飞的“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这句话。嘉庆十九年(1814年)应试,补本学武生。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考中武举人。道光三年(1823年),中武进士。历任千总、守备、游击、参将、副将、总兵。先后在宁波、黄岩、温州、乍浦、瑞安、定海、以及福建烽火门等地水师营任职,镇守东南海疆16年。官至定海总兵。清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七(1841年10月1日),在著名的“定海保卫战”中壮烈牺牲。殉国后,谥“壮节”,诰授振威将军,追赠太子少保。 从云飞村出来,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样一个小小的村子,明清200多年,葛氏一族科举职官竟有19位文武官员,令人啧啧称奇。而且葛氏一门三英烈,葛云飞是抗英名将,他的后代葛理庸是抗日英雄,而葛理庸的侄子葛树滋则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共同谱写了视死如归,坚强不屈,英勇抵抗外族侵略的篇章!这是怎样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是怎样的一种传承啊!我想,应该从越文化的角度来解释这一切,来认识葛云飞。山阴是越文化的发源地,越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地区。出生于山阴的葛云飞沐浴越文化成长,血液里流淌着越文化的基因。葛云飞一生立德、立言、处世、行事,成就一番非凡的事业,背后有着强大的越文化精神支撑,是传承和弘扬越文化的卓越代表。我将从以下三方面来详细进行阐述: 01 越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特色越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经过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绵绵流长直到夏商周三代,在春秋越国时期走向了一个发展高峰,句践争霸,迁都琅琊,影响所及整个东部沿海地区。越文化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明体系,所创造的玉器文明、瓷器文明、青铜文明、水利文明、舟辑文明、稻作文明,是中国最先进的文明成果之列。越文化前后经历了数千年之久的发展,创造的文明成就和形成的独特文化个性,在星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大家园中占有重要一席。直到越国被楚吞并,又归于秦大一统后,越文化融入了中华大家庭中。 关于越文化的发展,董楚平先生认为经历过两次转型:“从楚威王大败越到汉武帝时期,这是吴越文化的第一次大转型。这次转型属民族属性的转型,吴越文化由春秋战国时期的尚武型变为汉代以后的崇文型,政治色彩由浓而转淡。”“鸦片战争以后,吴越文化又经历了第二次转型。经过这次转型,吴越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率先与世界接轨,从古代型变为近代型。” 吴越地区成为文化转型最先进的地区,上海开埠后,一个伟大的城市应运而生。 关于越文化的特色,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浙江省越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认为,相对于封闭保守的中原文化,越文化特色在于崇尚个性和以民为本。“越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代表,推动了整个中国精神文化从僵化的思想权威中解放出来,推动个体生命从思想禁锢中觉醒。”潘承玉先生指出越文化“在文化转型的秦汉时代得到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弘扬,形成为一种崇尚智慧和计谋的地域精神”。 越地远离政治中心,又有江河阻隔,越地之人在思想上束缚禁锢较少,接受新鲜事物则比较敏感,相对开放的文化特色也是一种先进性,它往往以中原王朝的对立面而存在。 02好学笃志,发为英杰山阴会稽,於越核心。山会地区是於越民族的发祥地,也是勾践称霸的肇始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东巡会稽,依据“水南山北为阴”的惯例,更名大越为山阴县,这个县名一直延续到清朝结束,长达2120多年。1912年,民国伊始,山阴、会稽合并为绍兴县。东汉永建四年(129),以钱塘江中分,江南为会稽郡,郡治设在山阴县。东汉以后会稽郡辖区最大的时期,曾领浙东、闽北14个县,而山阴作为“勾践本国”“越地首邑”“越郡首县”“东南首善”“天下名邦”的地位始终不变,俨然是东南越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葛云飞的家乡天乐乡,在山阴县西南一隅,清《嘉庆山阴志》载属山阴县四十一都,今属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天乐乡为山地丘陵,最高峰青化山属会稽山脉,麻溪的发源地。该地区是古越文明重要元素越窑青瓷的发源地。“天赋吾乡乐,虚名实可羞。荒田无出产,野岸不通舟。 旱潦年年有,科差叠叠愁。世情多恋土,空白几人头。” 由于受浦阳江旱涝影响,加上山多地狭,天乐乡的生存环境较为恶劣。同时,严酷的自然环境也磨砺了这里的人民比较吃苦耐劳,敢闯冒险,刚健务实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然条件的不足。在整个农耕时代,乡民精耕细作,社会经济还是有一定的发展。据宋《嘉泰会稽志》载:“於越山川之所,形见风化之所,渐被其儒风士业流闻彰布,益以昌大,非余郡可比”。“钟灵孕秀,云行川流。胚胎酝酿,发为英杰,好学笃志,尊师择友”。表明早在宋代,这里已经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在这样钟灵毓秀的环境中孕育出茂才俊杰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另外又据《余阙均后记》载:“越地无甚分甚富之家,山谷之间有一夫而居十亩之田者,袓宗相保至累世不失。又其土瘠民贫,小人勤身而饬力,其君子尚俭朴而敦诗书。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明清200多年,葛氏一族科举职官竟有19位文武官员!葛云飞虽过着戍伍生涯,但生平却爱好读书,旁涉子史,间为诗词,慷慨言志,实乃文武双全,著有《名将录》、《制械要言》、《制药要言》、《水师缉捕管见》、《浙海险要图说》及诗文,凡数十卷。当时人称赞他“兼娴文艺,笔札颇短峭明达,性爱书画,谦抑下士,士流多乐与交。” 在葛云飞知识储备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深受越地文化的浸染和陶冶,是越文化深厚的沃土滋养了他的成长。 03立身处世,皆基因使然葛云飞的励精图治,不断进取精神正是对越文化开放求变精神的传承。越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体系,有其特定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人文环境,并形成独特的精神内核、行为方式和价值趋向,具有清晰的肌理、脉络和内涵。葛云飞一生立德立言,立身处世,都一一对应并验证了越文化的基因图谱,越文化是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底色。 1.祀禹传统 受大禹文化数千年的熏陶,从越地走来的名士均自带一种特殊的气质,那就是“其人循循,犹有大禹之遗风”。越地人以大禹后裔自居,并引以为豪。越地古老的祀禹传统,使大禹公而忘私的美德、疏导治水的智慧、克勤克俭的品格、政令严明的法度等品质,如同一种营养素在越人血液中流淌。 大禹塑像 葛云飞无疑是稽山镜水哺育出来的杰出人才,是越地一代骄子。葛云飞身上体现出来的明德致远、实干勤勉、公而忘私、军纪严明的品质,无不看到了先贤大禹的影子。以下两件事足以看出葛云飞治军素严葛云飞以身作则,治军素严,行军扎寨,不损百姓分毫,执法如山。。在黄岩镇标中营任守备时,一次,一卒偶然取老百姓一个芋艿头,便受到鞭子责打,立即命令他归还主人。因此,云飞所率领的队伍一向秋毫无犯。。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葛云飞奉谕来镇海主持浙江防务。当时一个姓哈的浙江巡抚乌尔恭额的卫兵强取百姓财物,葛云飞下令逮捕了他。乌尔恭额遣人来说情,葛云飞对来人说:“葛某奉大人钧谕统军守边,理当尽心办事,如果对破坏军纪者徇以私情,不唯有负乌大人重托,而且今后难以节制部下。请转告乌大人见谅!”事后,乌尔恭额对卫兵们说:“葛总兵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你们要谨慎办事。”另一件事是在黄岩镇标中营任守备时,一次,一卒偶然取老百姓一个芋艿头,便受到鞭子责打,立即命令他归还主人。因此,云飞所率领的队伍一向秋毫无犯。 他的公而忘私体现在为增强定海防务,他请求在晓峰岭上筑炮台,小竹山下塞江路,以便杜绝偷越,并在五奎山增筑炮台,吉祥门、大渠门、毛港、虎头颈诸岛,各置防守,互为犄角,裕谦因为费用太高不许。葛云飞请借三年薪俸,自费修筑,裕谦怒斥:“是挟我也!”予以拒绝。 2.勾践精神 宋王十朋《会稽风俗赋》:“慷慨以复仇,隐忍以成事”,越地这种人文传统是从勾践身上总结出来的。明末王思任:“夫越乃报仇雪耻之国,非藏垢纳污之地也。”勾践精神是越地文化精神的象征,后来演化成为越地群体性人文精神,可概括为: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生生不息;勇猛刚烈,不屈不挠,足智多谋。每遇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使越地勃发生机,特别在近代中国,越人的亢奋争斗,前仆后继,似乎印证了那句古老的话语:“三千越甲可吞吴”。 而葛云飞的勇猛刚烈自是与勾践精神一脉相承。定海之战时,东进英军进入关山炮台南部,而停泊东港浦战舰和五奎山炮队,便发射猛烈炮火相配合,妄图三面夹攻关山炮台。葛云飞朝北拜天自语:“臣力竭矣,崎岖海外,七阅月,不能为国灭贼,死不足塞责!”一面取敕印遣校交缴裕谦,请发兵进剿;一面带领亲兵二百余人,迎敌奋战。侵略军曾经这样记载:“当亚当斯陆军中校指挥第十八团登陆……,进入临海的炮台的南端。正在沿着长堤退却的中国人赶紧集合在他们的勇敢的葛将军的领导下,作了一次很体面的抵抗。”葛云飞从关山炮台,转战竹山门,将士也人人持刀械与敌搏斗。他刀折,就拔出二把佩刀,冲入英军搏杀,转战二里许,格杀无数。到竹山门,刚仰登,不幸被敌人长刀劈面,去其半,并以火枪围攻,攒击,身受四十余创;炮洞胸背,遂立竹山门崖石,手擎刀杀敌状,尸直立不仆,左目霍霍如生,表现着宁死不屈反抗侵略,死而犹生的崇高战斗精神。三总兵身先士卒,英勇抵抗,最后相继阵亡,履行了“城亡我亡,不离定海半步”的誓言。同治十年(1871)追赠太子少保、建威将军。后世评价《傲骨亭碑记》:云飞葛公,夺丁忧之私,膺干城之寄。昭勇成忠,铭两刀而作诔;同仇袍泽,统三镇以为骈。龙战六日,城摧黑云;虎贲五千,气壮白刃。奋袂西崦,鲁阳挥返日之戈;断头东海,干戚作行天之舞。终致雾失晓峰潮哭竹山。葛公单骑突阵,多弹贯胸,举宝刀而怒目,倚危内崖而裂耻。将星沉海,捧泪盘而成珠;傲骨擎天,补碧落之不堕。悠悠苍天,曷有其极! 3.阳明心学 每个时代转型时期,都会有越人在摇旗呐喊,登高而呼,引领大众。王阳明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转型时期所碰到的思想、道德、制度、发展等问题在明代中后期都有出现。时造就了王阳明,他是那个时代最先进的中国人。同样,葛云飞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可以说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同王阳明一样,他也始终站在那个时代的前列。 王阳明自称“古越阳明子”,在会稽山阳明洞天修悟参道,将“阳明”作为自己的别号。阳明心学主张“正心”,提倡“知行合一”,“致良知”和“亲民”的思想,这些思想对葛云飞产生了终身的影响,并身体力行,在大是大非面前,节操自现。 王阳明画像 葛云飞并不是一个空有一身武力的莽夫,他十分喜爱读书写字作画,文学修养十分高超,这也是葛云飞在危难关头能够身先士卒的原因之一,体现了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 越文化源远流长,云飞村的葛云飞、葛理庸、葛树滋一门三烈士,正是越地儿女的杰出代表,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代代相传。在这片土地上,将会与时俱进,涌现出更多出类拔萃的人物,将优秀的越文化基因弘扬和传承下去!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