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在宋代又称为除日、除夜、岁除等,为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也是一年之终结,“月穷岁尽”,故极为隆重。这一天的主要民俗活动有扫尘、换门神、驱傩等。 一、扫尘
虽然人们在腊月年节将近时,就早已经将庭院、墙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处一年的积尘打扫干净,清除了蛛网,衣被、窗帘及各种生活用具等也洗刷一新,准备干干净净地过新春。但在除夕这一天,人们还是要早早起床,全家老小一起再进行一次大扫除,以示除旧迎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如吴自牧《梦粱录》卷六《除夜》载:“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 二、换门神
卫生打扫干净后,接着家家要换上门神,挂上钟馗像,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全家平平安安。 关于门神,有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致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两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其实,据东汉蔡邕《独断》所载,早在汉代时,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的习俗,到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宋版《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年画。 宋版《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桃符(即桃梗)是用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临安同样流行着新年换桃符的风俗。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五《佞幸盘荒》就记载了有关桃符的生动故事: 贾似道开阃日,曾有人撰写了这样一副桃符:“笑迎珠履三千客,坐拥貔貅百万兵。”人们看后,都说此联写得好,但有一客看后不以为然,他笑道:“如果像此联说的,则是客居主位了。因此,他建议改为:“坐拥貔貅百万兵,笑迎珠履三千客。”贾似道听后大喜,厚赠他金银。其他如“威行塞北几千里,春满淮南第一州”“阳春膏雨三千里,明月香风十二楼”,也都是贾似道门客所谄献的桃符。 除夕这天,皇帝有赐文武大臣钟馗像的风俗。如北宋熙宁五年(1072),宋神宗就命画工摹拓钟馗像,然后雕版印刷精装后,将成品赐给中书省和枢密院中的官员。除夕之夜,神宗又派入内供奉官梁楷“就东西府给赐钟馗之像”。而在民间,当时的人们也有送门神、钟馗等节物的礼俗,如宋代史料笔记《鸡肋编》记载,除夕日“送节物,必以大竹两竿随之”。 三、驱傩 除夕这天夜上,宫中还要举行驱除疫鬼的大傩仪。驱傩是年终或立春时节驱鬼迎神赛会活动,据古人的解释:“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在宋代有大傩仪、小傩仪之分。宫中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皇城司诸班直戴着鬼神或儿女形的假面具,身穿五颜六色的彩衣,手执金枪、银戟、画着各色图案的木制刀剑、五色龙凤旗、五色旗帜,以教坊所中身材魁伟的伶工扮演将军,贯全副金镀铜甲;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相貌丑恶魁肥的伶人装判官;又有装钟馗、小妹、土地、六丁、六甲、神兵、五方鬼使、灶君、门户、神尉等类神,共千余人。从宫中开始敲锣打鼓,驱祟出东华门外,转龙池湾,谓之“埋祟”而散。 宋佚名《大傩图》 四、太学祠神
据宋周密《癸辛杂识》后集《祠神》载:太学除夜各斋祀神,用枣子、荔枝、蓼花三果,盖取其“早离了”之谶。有鉴于此,太学士到西湖旅游,大多不到三贤堂去,这是因为白乐天、苏东坡、林和靖为“落酥林”的缘故。这实际上有点荒唐,可发一笑。 五、守岁
这一天夜晚,习俗还有守岁、馈岁、别岁等。守岁又称分岁,其俗盛行于北宋时期。如《东京梦华录》卷十《除夕》载:“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因此,一些“痴儿騃女”往往通宵达旦不睡,为娘守岁。此俗至南宋时仍然盛行。临安城内外,是日夜里,家中男女老少围炉团坐,酌酒唱歌,达旦不寐。 宋苏汉臣《冬日婴戏图》 为了打发漫漫的长夜,消磨时间,每家每户都要准备一些消夜果子和一些玩具,供人消遣。如《梦粱录》卷六《除夜》、《武林旧事》卷三《岁除》等描述宫廷内消夜果的场景时说:这一天,内司意思局进呈精巧消夜果子盒,盒内簇放着各种细果、时果、蜜煎、糖煎及市食,如十般糖、澄沙团、韵果、蜜姜豉、皂儿糕、蜜酥、小蚫螺酥、市糕、五色萁豆、炒槌栗、银杏等品,及排小巧玩具头儿、牌儿、帖儿,以至玉杯宝器、珠翠花朵、犀象博戏之具,销金斗叶、诸色戏弄之物,无不备具,皆极小巧。又于其上作玉辂,高至三四尺,均以金玉等为饰护,以贴金龙凤罗罩,以奇侈求胜。供宫中皇子、女眷玩耍和食用。其一盒的费用,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而这些仅是供皇帝天颜一笑罢了。 普通百姓家中虽不能如宫中丰盛,但也极尽所能,准备消夜果,力保年节顺心。如《西湖老人繁胜录》说:守岁饮酒,须要消夜果儿,每用头合底板,簇诸般彩果、斗叶、头子、萁豆市食之类。亦有中样合装者,名为消夜果儿,乃京城乡风如此。”于是,小儿女们一边吃着可口的食品,一边玩着玩具,终夜博戏不睡。 六、放爆竹、烧松盆
除夕之夜放爆竹,则是必不可少的活动项目,从宫中到民间均是如此,俗称为“聒厅”。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三《岁晚节物》载:“至(除夕)夜,蕡烛糁盆,红映霄汉,爆竹鼓吹之声,喧阗彻夜,谓之聒厅。”杨缵《一枝春·除夕》词写道:“竹爆惊春,竞喧阗、夜起千门箫鼓。流苏帐暖,翠鼎缓腾香雾,停杯未举。奈刚要,送年新句。应自赏、歌字清圆,未夸上林莺语。从他岁穷日暮。纵闲愁、怎减刘郎风度。屠苏办了,迤逦柳欺梅妒。宫壶未晓,早骄马、绣车盈路。还又把、月夜花朝,自今细数。” 在民间此起彼伏、声震如雷的爆竹声中,还有一种烧松盆的活动。烧松盆又称糁盆,为民间的一种驱邪祈吉活动,在南宋时已开始流行。因以麻糁(渣滓)为燃料,故有此称。刘昌诗《芦浦笔记》卷三《糁盆》就记载:“今人祠祭或燕设,多以高架燃薪照庭下,号为生盆。莫晓其义。予因执事合宫,见御路两旁火盆皆叠麻糁,始悟为糁盆,俗呼为生也。”汪元量《越州歌》其七:“打断六更天未晓,禁庭两桁糁盘烧。” 七、焚苍术 苍术是一种中药,宋人认为它有消燥湿、健脾胃的功效。因此,每当除夕之夜,习俗总是要焚烧苍术等药材,以此希望能辟瘟祛湿,助阳气上升,祈求健康长寿。这种焚苍术的习俗早在北宋都城东京就已经流行,至南宋都城临安犹盛,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三《岁晚节物》载:“至(除夕)夜……如饮屠苏、百事吉、胶牙饧,烧术卖懵等事,率多东都之遗风焉。” 八、馎饦和屠苏酒
馎饦是除夕这天最具特色的食品,时有“冬馄饨,年馎饦”的谚语。据学者考证,馎饦是一种类似于今天羊肉泡馍等汤饼之类的食物。南宋陆游《岁首书事》诗:“中夕祭余分馎饦,犁明人起换钟馗。”并自注:“乡俗以夜分毕祭享,长幼共饭其余。又岁日必用汤饼,谓之冬馄饨、年博饪。” 宋代达官贵人饮酒用的芙蓉花瓣纹金碗 饮屠苏酒也是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全家老小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陈元靓在《岁时广记》卷五引《岁华纪丽》解释道:“俗说屠苏者,草庵之名也,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夕遗里闾药一帖,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识名,但曰屠苏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