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村距笕桥镇约2.5 公里,在笕桥镇的最东南角,隔壁即彭埠镇。 白石地名不知始于何年,北宋初,该地曾建一大寺院,叫延寿白石寺,俗称白石庙。据《武林梵志》记载:“宋建隆时,建于艮山白石村,故名。元至正间毁。明洪武三年,重建;二十四年,立为丛林。永乐十二年移建庆春门外。”该志出现一个错误,清代赵世安编纂的康熙《仁和县志》予以纠正:“寺在庆春门外,永乐间,潮坏其址,移建艮山门。谓自艮山迁自庆春者,误。”《武林梵志》无疑弄颠倒了。其实无须解释,看看其今天坐落在哪里就明白了,可偏偏该寺内挂着的简介还依据《浙江寺院揽胜》说白石寺“移建庆春门外”,显然,这个错误还在延续。 据寺庙管理人员徐彩琴大妈介绍,现在的寺庙是1992 年造的,原来的老寺庙在马路斜对面,国民党时期在里面办过学,方方整整的一条长院子,共99 间半房子,有大雄宝殿、天王殿等,为城东一大寺院。院内的那口“白石古井”很有名(在镀锌厂门口),从不干涸。历史上最干旱的几年,方圆十几里内的百姓都到这里来挑水吃。新中国成立初,这里只有一两个老和尚管管门,扫扫地,很冷清。不久寺院被改作学堂(白石小学),后来又被白石村用来办镀锌厂、标牌厂、幼儿园等。 1990 年前后,村里的佛教信徒自行筹资,以每年租金6 万元的价格,租来原来村里的仓库(就在老寺院的马路斜对面,约1500 平方米,共有16 间破房子),造起新延寿白石寺。寺院于1992 年落成,整个寺院楼上楼下共有70 多间房子。 白石在南宋时曾是军队驻扎操练的地方。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行在所·场务·教场》有记载:“(南宋)隆兴二年(1164)五月,孝宗将阅武于近郊,既涓日矣,会雨作而止。乾道二年(1166)十一月,始幸白石教场,上登台,亲御甲胄,指授方略,命御前马步三司合教为三阵,戈甲耀日,旌旗蔽野,师众欢呼。坐作击刺,无不中节,上大悦。” 白石旧称白石浦,白石浦载于《咸淳临安志》,明嘉靖间白石浦曾消失。该志记载:“今已陷于海,沙虽涨,而浦无迹矣。”而《艮山杂志》已消失的另六卷里也有与白石有关的内容:“明永乐十一年五月,与鲜船渡浦、汤村浦同陷于海,今惟有土神庙,额题曰白石,或犹故浦之旁地耳。”鲜船渡浦、汤村浦当时同属临江乡,那次大潮发生在“永乐十一年夏五月,江潮平地高寻丈,仁和十九都二十都陷于海,汤村诸浦无迹”,当时白石、汤村等沿江石塘全毁,但白石土神庙犹存。 白石庙前曾有一个集市,史载:“仁和有枸橘弄市、白石庙市……俱在艮山门外。”现今一篇刘平安写的《探访史料中的白石庙市》里说:“该市从明石东路口起,至现在的延寿白石寺,整个街市约有一里长……石口桥是白石庙市市面最集中的地方。石口桥,说是一座桥,其实不过是三块青石板搭起的简易过道。不过别小看这三块不起眼的石板,它却搭起了白石庙市的半壁江山……” 街市上有各色店铺、茶馆、酒家、菜摊。该市面早市不旺,夜市不长,白天却是细水长流。据说人气与隔壁的彭家埠市不相上下。白石庙市还一度因做中药材出名,称“白石庙药市”。刘平安还说道:“明清时期白石街上不仅有典当等金融机构,还有油车、药铺等象征农桑繁荣的商家店铺。白石一带是‘笕十八’药材种植的主要地区,历来药材生意兴隆,加上当地水路畅通,一度与枸橘弄市、沙河沿市一起,成为城东地区最主要的药市之一。据当地老人相根富老伯回忆,在现明石东路口的‘杭州金典生活用品有限公司’,也就是原来白石村委会的位置上,曾有一座药王庙,乃当地一些做药材生意的药商、药农筹资兴建。这座药王庙是笕桥药材的象征,解放前香火不亚于白石寺,50 年代初被毁。可见当年白石庙市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 白石庙市的兴旺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初,白石庙市还是彭埠、笕桥一带重要的街市之一。街上有南货糕饼店、酒店、豆腐店、茶店、理发店、铁匠店、箍桶店、杂货店等,最大的一家当数“翟协盛”南货糕饼店,其制作的空壳烧饼和炒米糕在当地小有名气。翟家历史上是彭埠乃至城东一带的望族,白石与彭埠之间曾有“翟仆射墓”, 白石庙市、彭埠市上不少店铺属翟家。翟家历史上出名人,清乾隆间进士翟灏较有影响。 白石庙市衰落于公私合营期间,当时包括“翟协盛”南货糕饼店等,都归并给供销社,白石寺如今因宗教政策被保留了下来,而白石庙市,反倒渐渐不为人知。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