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史林春秋
 
梁太济先生访谈
来源:会讲宋史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2-03-08
  2022年2月24日在梁太济先生紫金文苑寓所,笔者向梁先生请教了汉学与中国历史研究等话题。请教内容以对话形式做简要记录。

 
梁太济:上次你来,跟我聊起了唐宋变革和汉学的话题,我想起以前曾写过一篇《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给本科生上课的讲义,今天找出来给你看看。
魏峰:谢谢梁老师,我觉得这个话题还有很多可以继续向您请教的,今天我们还聊这个吧。
梁太济:这个话题是可以继续聊下去的。
魏峰:现在我看到一些汉学的论著,感觉甚至不太像一个历史学的著作,是用一些资料回应或者填充已有的理论框架,并不是从具体的材料和问题出发。包老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走出汉学心态: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方法论刍议》,就是对这种研究提出了批评。
梁太济:近年的汉学著作我接触不多,但是包老师批评的这种研究也曾读到过。我觉得西方汉学一直是有比较好的传统的。我在读书的时候,曾经听汪篯先生说起,他在帮助陈寅恪先生整理《元白诗笺论稿》时,很重视并利用了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音韵学研究成果。像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很多研究都是从具体问题和材料入手,像《交广印度两道考》等。法国的汉学杂志《通报》,也发表了不少这样的汉学文章,我们从冯承钧先生翻译的伯希和的论著就能看出来。
魏峰:西方汉学也是一直在变化的。
梁太济:是的。国外研究中国的学术,有一些是学者的个人学术兴趣,有一些是属于他们总体认识和理解世界文明中的一个部分,这个部分是属于总体认识框架之中的。比如施坚雅的理论,就有学者拿着中国的例子往里套。
魏峰:但是也不能只符合框架,脱离具体的材料和问题。
梁太济:西方的理论成果和中国文史研究是不矛盾的,有学者就说过“中体西用”,学习西方优秀的东西,做中国的研究。陈寅恪先生在国外留学,也不为了拿学位,就是这个课程的知识学到了,就去学别的课程,他是求学问,不是求学位,也学习了很多西方的研究成果,做中国的研究。王元化先生就是一边读《小逻辑》,一边读《文心雕龙》。
魏峰:梁老师,具体到古代史的研究,我们怎么从传统史料中找问题?
梁太济:我们有自己的史学传统。但是我们现在是把传统的一些史论著作当成材料用的,不太重视里面的“论”的部分,史论的部分不少就是对一些问题的讨论,这些讨论我觉得是可以当作问题来研究的。
魏峰:您能说说主要是哪些么?
梁太济:我们传统的史论著作主要是《史通》和《文史通义》,从这两本书里能看到不少史学问题的讨论。除了这两种书以外,一些史书、文集中的史学问题也可以作为论题来研究。以现代的学术方法来研究,也就是“中体西用”。
梁太济:中国文化的源头,最早还是《十三经》, 不管文、史、哲都以此为源头。这些内容要认真读。
魏峰:经学著作我是没有认真读过。
梁太济:可能是不敢看,望而生畏。实际上你去看一看,是很好懂的,特别是注和释文,汉魏人的古注和唐以后人的解释,看了就能清清楚楚的掌握,看到后来就能抛开注文,直接理解经本身。
魏峰:谢谢您的提示。
魏峰:我觉得,我们要从西方汉学著作中发现优秀的论著,就要进行认真的学术评议,这样我们才能分别出哪些是具体研究中国历史问题的,学习其中的研究方法,提高我们的研究。
梁太济:要有客观的评价。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中古史纪念|田余庆先生的“治学段子” 2024-12-20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2024-12-18
唐五代江南史研究的广阔天地——张剑光教授访谈录 2024-11-26
学缘中的恩情与亲情——深切缅怀恩师金普森先生 2024-11-22
张帆:中国古代史史料的类别与特点 2024-10-0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