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武林旧事
 
南宋杭州籍田史话
来源:林正秋  作者:  日期:2010-11-04

    籍田,据辞书上解释说,是天子亲耕的田亩。东汉《说文解字》说:籍,借也。意思说天子“借民力治之,以奉宗庙。”故称“籍田”。

    一、籍田的历史

    天子籍田之制,据《周礼》载,始于周朝。春秋战国时,天子籍田千亩、诸候百亩;天子籍田在京城南郊,诸侯籍田在都邑东郊。到了汉文帝时,当时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给汉文帝奏议,要建立籍田制度。汉文帝接受了贾谊的设想并下治令说:“农,天下之本也,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意思说,朕亲自耕种的粢稷,盛在器皿中,祭祀先祖,表示先百姓而至孝也。汉文帝亲耕之籍田,又置籍田令,籍田丞等官员,专门负责籍田的管理。

    约到了晋武帝,籍田位置移至国都的东郊。唐太宗时,籍田的位置仍沿袭东郊。当时有大臣反对,认为古制在南郊、诸侯在东郊,奏请太宗改于南郊。唐太宗解释说:“礼,缘人情亦何常之有?……朕居少阳之地,田于东郊,盖其宜也。”唐玄宗也坚持籍田应在东郊。只是武则天时,在籍田中增筑了先农坛,祭祀神农与后稷。

    北宋承袭唐制。宋朝建立之初,籍田之礼“岁不常耕”。雍熙四年(987年),宋太宗开始正常化了。他诏令明年正月,择日籍于东郊。(《宋史》卷102《籍田之礼》)元丰二年(1079年),宋神宗诏于京城东南郊,度田千亩为籍田,置籍田令一员,中央建先农坛,东南建神仓,储畜籍田上的收获物;又从军队中挑选“知田者”负责籍田耕种与管理。

    宋室南渡,南宋定都临安府(今杭州市)之后,初年曾废。后来才逐步恢复籍田之礼。绍兴十五年(1145年)十一月十七日,宋高宗诏令“来岁之春”,恢复籍田之礼。他说:“朕亲载黛耜,躬三推之礼,以风于四方。”(《乾道临安志》卷一《籍田先农坛》)。绍兴十六年(1146年)正月、宋高宗亲自主持籍田之礼,从此,籍田之礼,就成南宋朝廷的重要制度了。

    二、籍田的仪式

    籍田的礼仪,十分复杂,繁琐,今据《宋史》卷102《籍田之礼》作一番简介:

    孟春之月,由太史择选吉日,确定皇帝举行籍田礼的日期,有关机构开始作好一切准备工作:殿中监,要把皇帝的御座设在文思殿;仪弯司要编排好文武百官的坐次(位)等。前三日,由司农寺用竹木制成的青箱,装好籍田礼所用的九谷种子等。

举行籍田礼的那天,奉礼郎,要铺设好御耕所的褥位与皇帝观耕台。皇帝在举行三推之礼后,便登上观耕台,亲自观看文武大臣与庶民耕种籍田的情景。奉礼郎,还要安排文武大臣的侍耕位子,一般都分布在皇帝御耕位的东西两边。尤其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少(少师、少傅、少保)、宰相、亲王等一品大官,在皇帝三推之后,他们为五推之礼;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以下官员,均为九推之礼。这些文武大臣,都必须在天明之前,赶到籍田所西门外立班侍候与迎接皇帝的降幸。

    那天质明(刚刚亮),皇帝从大内(皇宫)祥曦殿起驾出发,乘上平辇,身穿■袍,有仪仗队约二千人随从护送,队伍浩浩荡荡。先到先农坛旁的思文殿,进早膳讫,再到籍田御耕所更衣,头戴通天冠、身穿绛纱袍,乘玉辇立御耕位降辇,由太常卿前导至御耕褥位坐定。由籍田令奉进皇帝使用的御耕器具耒耜,先由执耒者拿着,然后送给皇帝开始三推之礼。

皇帝三推之礼完毕后,由礼直官请皇帝登上先农坛观耕台,亲自观览文武大臣与遮民耕种籍田的情景。先是按次序引进三公、三少、宰相、亲王等大官行五推之礼,次引副宰相、六部尚书以下官员行九推之礼,最后由司农少卿引庶民百人播种籍田的情景。耕毕,皇帝起驾回宫。

    三、籍田播种九谷之事

    皇帝籍田上播种什么农作物,也是人们关心之事。从《周礼》一书始载,有“三农九谷”之名。九谷,就是九种谷场的总称而已。可惜《周礼》一书尚未列出九谷作物的名称与内容。因此,汉唐以来学者在注释《周礼》时,出现了不同的说法,列出了不同的名称,归纳一下有四种不同见解:

    ①汉代大学问家郑玄在注《周礼》时,列出九谷的名称是: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麦。

    ②东汉《氾胜之书》所列的九谷是稻、米、黍、麻、秫、小麦、大麦、小豆、大豆。

    ③晋代学者崔豹《古令注》所列的九谷是黍、稷、稻、粱、三豆、二麦。

    ④唐代历史学家杜佑《通典》所列的九谷是赤粱、白谷、大豆、赤黍、小豆、黑稷、麻、大麦、小麦。

这些所列的不仅是籍田上谷物品种,而且多指农田上面的谷物品种。各地学者,或是见解不一,或是京师所在地土壤、气候不同,或是谷物品种名称的多有演变,各地又有不同俗称等多种原因,目前难于确定谁是谁非。详细可参考清代学者程瑶田所撰《九谷考》。

    汉文帝时籍田播种的是“百谷万科”,未见九谷之称。

最早把九谷定为籍田播种的谷物品种,据唐代史学家杜佑《通典》载,始于北齐(公元551-589年),此时的九谷是赤粱、白谷、大豆、赤黍、小豆、黑稷、麻子、大麦、小麦。隋、唐两朝均沿用九谷之名。尤其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举行籍田礼时,对大臣说:古礼为三推,朕今为九推,以符合播种九谷之极也。从此,籍田上播种九谷便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模式。

    宋承唐制,籍田上播种的也是九谷。据宋代史学家马端临《文献通考》所列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举行籍田礼时所列的九谷是黍、稷、秫、稻、粱、大豆、小豆、大麦、小麦。南宋定都杭州之后,籍田上播种的也是九谷。据《宋史》卷30《宋高宗纪》载:绍兴十五年(1145年)正月,初置籍田,次年正月,首次举行籍田礼。高宗也仿效唐玄宗行九推之礼,以符播种九谷的美意。虽然当时遭到秦桧的反对,高宗还是坚持了行九推之礼。可惜《宋史》卷102《籍田之礼》未有列出九谷之名,今也难以确指。

    但据《文献通考》、《宋史》等书记载,大多是播种九谷,但也有几次说籍田播种的是“五谷蔬果”。尤其是《宋史·职官志》载:籍田令的主要职责之一时也说“植五谷蔬果”。古人记载不同,今存异待考。

    四、籍田的管理及其他

    南宋籍田,据记载,未达千亩,可能仅有570亩,是由临安府所拨之田。宋代从事籍田的耕种者,大多是从军队中挑选“知农者”,组成籍田兵,专门负责籍田耕种的任务。宋高宗时,有籍田兵约三十一人,此外再加农夫十人,称为甲头。籍田上收成谷物,用途圣洁,主要是朝廷举行太庙,神庙上的祭品所用。籍田上收成谷物专门放在“圣库”(仓库),以备特殊用处。

    籍田管理机关是籍田司,官长是籍田令,正九品,隶属太常寺。籍田令的官品虽不算高,但也是升官的重要阶梯之一。如当过籍田令,而官至宰相与京师知府的也有多人,如谢深甫、董槐、贾似道等官至宰相;官至参知政事的也有徐清臾、许应龙等人;当过籍田令而官至临安府(今杭州)知府也有余天赐、赵与懽、赵崇宪等人。

    五、杭州八卦田是南宋籍田吗?

    关于杭州八卦田,是南宋籍田遗址或是南宋郊坛遗址,从明清以来,两种观点多有争论、多有考辨。最早提出杭州八卦田是南宋籍田遗址,是明代杭州学者田汝成《西湖游览志》,最早明确指出田汝成判断之误是清初学者翟颢《湖山便览》,这是争论之始。

    近人学者也多有论辨,指出杭州八封田不是南宋籍田遗址的文章日益增多。如1985年第5期刊载翁福清先生的论文《“八卦田”,非南宋籍田辨》以及后来《泛槎考继录》第一章《八卦田的形貌与传说》与《中国文化一千疑案》有一题是《杭州八卦田是南宋籍田还是郊坛》等文,都指出杭州八卦田不是南籍田,而是南宋郊坛的遗址。我作为地方史学者,在上世纪八十年出版的《南宋都城临安》也沿用田汝成的旧说,现在再细考辨,我也认为是南宋郊坛遗址更为正确些。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会长)

相关内容
档案故事|浙大“求是创新”校训源何而来? 2024-12-20
湘湖通史|民国时期两次重要的湘湖调查 2024-12-20
史话杭州·文化渊薮:养正书塾 2024-12-19
档案中的老字号记忆——王星记扇庄 2024-12-18
杭州铁路文化宫今昔 2024-12-0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