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文史动态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讲座预告丨陈志坚:大禹与越人…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特别关注
 
上泗山歌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中日茶文化传播
民国沪杭帮会关系初探——以张…
史林春秋
 
一个“纵横三学”的萧山人——纪念著名乡贤来新夏逝世8周年
来源:萧山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2-04-01

曾经

有这样一位全国著名的

历史学、方志学、图书文献学专家,

不论是在异国他乡的国际学术论坛上

传播光辉灿烂的中国历史文化,

还是在国内地方志学术研讨会议

上发表主旨演讲;

不论是在高等学府

为莘莘学子传授渊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还是踏上久别的故土重逢乡邻,

他都会引以为荣地说:

“我是萧山人!”

这位终生眷恋故土、情系桑梓的

全国历史学、方志学、图书文献学泰斗,

就是南开大学著名教授来新夏。

来新夏(1923-2014),男,浙江萧山人。他在南开大学从教60余年,毕生勤学苦研,是在历史学、方志学、图书文献学诸领域卓有成就的著名学者。他在担当繁重的教研任务之余,又曾担任教育管理工作多年,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前期,他更以创立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系,并同时任职校图书馆馆长、校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等的业绩,为南开大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他一如既往关心和支持家乡的地方志事业,先后担纲《萧山县志》《萧山市志》两轮修志的顾问,并慷慨捐赠了大量的个人专著和有关书籍,促成创建“来新夏方志馆”,惠泽故乡,功德无量。直到逝世,遵其遗嘱,魂归故里,他不愧是一位让萧山人民无限崇敬和永远铭记的杰出乡贤。

自幼笃信书山有径勤为路

 01·

自幼笃信书山有径勤为路

来新夏,1923年7月21日出生于杭州市中城三元坊,祖籍浙江省萧山县长河镇。他自幼生活在来氏望族的一个书香门第,从5岁开始受到祖父来裕恂的启蒙教育,朝夕诵读,聪慧知礼,博得长辈厚爱。

然而,却因时局动荡和父亲工作频繁调动,来新夏从小就走上颠沛流离的生活之路,影响了他的求知学习。

1929年4月,他因父亲来大雄供职天津北宁铁路局,随母由杭赴津,成为“北漂族”。9月,7岁的来新夏进入天津扶轮小学读书,开始接受正规教育。

安心读书仅两年,1931年9月因父亲工作变动,他随母暂返萧山,寄居西兴镇外祖家,暂时在铁陵关小学读书。翌年9月,因父亲仍回天津任职,他又随母返津,转学天津基督教公理会所办的究真中学附小续读四年级。

1933年6月,他父亲转到江苏昆山就职。8月,又调到南京铁道部任职。他又随母辗转昆山、南京,进入南京新莱市小学读五年级。这时,他开始诵读《古文选钞》。同时,他的祖父来裕恂从《古文观止》中圈选部分文章,函嘱用毛笔在毛边纸上手抄各篇,要求熟读背诵,并亲为选本题“古文选钞”,这无疑为他后来进业奠定初基。1935年6月,他从新莱市小学毕业。9月,考入金陵大学附中升读初中一年级。

1936年4月,他父亲受铁道部委派,重返天津北宁铁路局工作。因不便期中转学,遂寄住附中宿舍数月。9月,他再北上转入天津究真中学重读初中一年级,考试成绩名列前茅,才华初显。

就在来新夏如饥似渴求知勤学时,日本侵略者忘我之心不死,企图侵占整个中国,把侵略的战火从东三省烧到华北地区,烧杀抢掠,国无宁日,民不聊生,生命涂炭,罄竹难书。

1937年7月7日,日寇在河北省宛平县卢沟桥无理制造事端,中华民族的全民抗战自此开端。7月29日,日寇对天津市狂轰滥炸,满目疮痍,死伤遍地,惨不忍睹。来新夏一家人被迫逃难,投奔居住意租界内之友人处。8月间,全家僦居法租界。尽管战火纷飞,险象环生,依然没有阻断来新夏的艰辛求学之路,仍于9月初考入旅津广东中学,插班初中二年级。到了1939年9月,他如愿升入旅津广东中学高中一年级。在两年之内,他自学读毕前四史与两唐书,并在老师指导下,开始从两汉书与两唐书中搜集汉唐改元之有关资料。

时至1940年春,18岁的来新夏开始撰写《汉唐改元释例》,他少壮勤学肯钻的精神可见一斑。是年9月,他以优良成绩升入高中二年级文科班。10月,他们全家迁居楼房,他独居楼梯间,并作读书处,故自名“邃谷楼”,开始自撰《邃谷楼记》,寄请祖父删定,得到批改和鼓励。是年冬,他写成《诗经的删诗问题》一文,刊诸报端,为正式成文之始,随后可谓一发而不可收。次年,他在完成学业之余,还撰写了《清末小说之倾向》《谈文人谀墓之文》《桐城派古文义法》等诸多文章,连续为《东亚晨报》副刊撰写《邃谷楼读书笔记》。9月升入高中三年级,岁末又完成《汉唐改元释例》初稿。

1942年8月,来新夏以扎实的文科功底和优异的考试成绩,如愿招入北平辅仁大学历史学系,能够尽兴遨游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海洋里,知识日益渊博,彰显俊杰才气。他在历时4年的大学深造中,先后受教于陈垣、余嘉锡、张星烺、朱师辙、赵光贤、启功、柴德赓等名师之门,渐窥学术门墙。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来新夏每年以全班第一名,连获“勤”字奖章并奖学金。

微信图片_20220401101853.png

△《读书人来新夏碑记》(局部)

 02· 

毕生求索终成“纵横三学”名家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国抗战胜利,人民扬眉吐气,重振祖国山河,生活回归平静,来新夏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走上教书育人之路。

是年10月至年底,他在中国文化服务社北平分社兼任编辑部编辑员,筹办《文化月刊》,却因故撤销又离职。其间,他撰写《中国青铜器的使用时代及其影响》一文,攻习考古学。

1946年2月,来新夏已修满毕业前夕课程,《汉唐改元释例》毕业论文通过,时间稍有充裕,并已成家立业,兼差补贴家用。经好友介绍,到世界科学社主办之《文艺与生活》任助理编辑。5月底,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辅仁大学历史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之后,回天津谋职,以仰事俯畜。

1947年2月间,来新夏经亲友介绍,在华北兴业公司担任文秘工作,仅半年后公司倒闭。暂时赋闲家居,集中精力续读二十四史。翌年2月间,他应聘赴天津新学中学任教,为一生从事教学工作之始。

1949年1月中旬,天津解放,人民当家作主,人心所向,百业待兴,天翻地覆。从此,让来新夏找准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开始叩响厚重的中国历史文化之大门。

9月间,来新夏接受政治理论培训之后,留在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师从范文澜教授,专攻中国近代史。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神州大地开启了新纪元。原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改隶于中国科学院,易名为历史研究所第三所,来新夏担任研究实习员(相当于助教),开始整理北洋军阀档案工作,撰写《太平天国底商业政策》一文,这是试用新立场、新观点、新方法所写的第一篇论文,也是在中国近代史领域中所写的首篇论文,并收入三联书店出版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论文集》。

1950年6月,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中国科学院召开声援大会,号召青年参军。血气方刚的来新夏,出于保家卫国的热情,当场报名要求参军,却因政审没有通过,未遂初衷。因此,他转身投入口诛笔伐行动中,专门撰写了《美帝侵略台湾简纪》一文。翌年2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来新夏撰写的题为“美帝武装侵略台湾的罪行”的文章。同月下旬,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吴廷璆教授来研究所邀聘教师,范文澜教授考虑到来新夏父母妻儿均在天津,遂推荐他应聘,吴主任欣然接纳。从此,来新夏成为南开大学历史系教师,并兼系秘书,与南开大学结下不解之缘。3月起,他就毅然接过历史系主任中国近代史课程,成为教学工作的主要课程。8月,来新夏的专著《美帝侵略台湾简纪》由天津历史教学月刊社出版,成为他新中国成立后出版发行的首本著述。

来新夏在之后漫长而执着的几十年教学生涯中,还担任过“中国历史文选”“历史文写作”“档案学概论”“鸦片战争史专题”“北洋军阀史专题”和“古典目录学”“文献整理”等课程,历任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校务委员、图书馆馆长、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图书馆学情报学系主任等职,矢志不渝,牢记使命,为人师表,呕心沥血,居功不骄,桃李满天下。

来新夏在肩负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还义不容辞地担纲教育部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地方志学会学术委员、全国高校图书馆情报工作委员会常委、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顾问、《博览群书》《社会科学论坛》《寻根》等杂志编委、天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顾问、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顾问等国内外社会兼职事务。

来新夏终生从事历史学、方志学和图书文献学诸领域的探索与研究,治学严谨,造诣颇深,笔耕不辍,成果宏富,著作丰硕,为中国文库留存了《清人笔记随录》《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古典目录学》《林则徐年谱新编》《北洋军阀史》《结网录》《中国近代史述丛》《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等30余种经典鸿篇巨著。还亲身参与《史记选注》《阅世编》《清嘉录》多种古籍整理工作。还有《冷眼热心》《路与书》《依然集》《枫林唱晚》《邃谷谈往》《一苇争流》《出枥集》《学不厌集》《且去填词》《来新夏书话》等诸多随笔集。与此同时,还亲自主持过国家清史编委会项目——《清代经世文编》的选编点校工作。

来新夏一生恪守淡泊名利,高风亮节,乐观豁达,平易近人,诲人不倦,桃李满园,终以“纵横三学,自成一家”享誉中国史学界,深受广大学者的敬仰和厚爱。直到耄耋之年,他仍以“有生之年,誓不挂笔”的坚定信念,孜孜不倦地奔走在无比钟爱的“三学”探索之路上,为奉献事业和培育新人倾注毕生的精力,成就卓越,彰显了人生的价值,赢得了诸多的殊荣。自1992年起,他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年获美国图书馆员协会年度“杰出贡献奖”;2003年以《北洋军阀史》一书获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历史学二等奖;2004年以《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一书获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奖著作一等奖。

微信图片_20220401101858.png

△《读书人来新夏碑记》(局部)

 03· 

不遗余力倾心故乡地方志事业发展

来新夏作为一名“纵横三学”的学界大家,长期肩负着繁重的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任务,日理万机,没有闲暇时间。尽管如此,他时刻惦念和关注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始终不忘厚报故里,特别是对萧山地方志事业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和睿智。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启动社会主义时期第一轮地方志编纂工作,中共萧山县委、萧山县人民政府决定编纂《萧山县志》,诚邀时任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地方志学会学术委员的来新夏担任《萧山县志》顾问。来教授欣然接受家乡人民的盛邀,屡次亲临故里,从方志理论到修志实践,对《萧山县志》的编纂过程予以悉心赐教,确保志书的质量和品位,并挥笔为《萧山县志》撰写了一个饱含深情的《序》。他写道:“萧山是我的故乡,而先祖又为最后一部旧志撰者。情切桑梓,因念难忘;而克绳祖武,尤感仔肩沉重。所以自县志纂编之始,我即奉故乡之召,于1982年6月回县与修志人员交谈修志的若干问题。离乡几近40年,自然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万千思绪,虽乡音未改,但时光催人,鬓毛非衰,已呈苍苍。故乡巨变既激励我奋发,更加重我于修志一事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因而遂受县志顾问之聘。数年经历,我贡献不大而受益良多。深感今志之成,当归因于县领导的重视,修志人员的努力,行业部门的合作,各地的支援等等。尤为贵者为1986年初夏的评稿会,既有方志工作各级领导人员,又有各方面专家、同行,济济一堂,共商志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受惠者已非萧山一志。《萧山县志》是一部有特色、有成就的新县志。它的出版将为新县志武库增一瑰宝。我以躬与其盛而深感幸运。缅怀先祖之艰难,不禁泫然,而乐观新志之纂成,又无任欢忻。我籍隶萧山,自当引为自豪。愿故乡青山绿水钟灵毓秀,愿故乡父老接受游子莼鲈之思的情谊。”

事实如此,正因为来新夏教授呕心沥血地践行顾问之责,终使《萧山县志》(1987年版)以其独有的理念和风格,继承与创新并举,引起全国方志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最终荣膺全国社会主义时期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

盛世修志,志载盛事。当历经八千年文明史的萧山人民,满怀豪情地迈入21世纪之际,全国社会主义时期第二轮修志工作再次启动。借此东风,中共杭州市萧山区委员会、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发出动员令,决定开展编纂《萧山市志》这项重大文化系统工程。

此刻,大家再次想到了曾经为《萧山县志》立下汗马功劳的著名乡贤——来新夏教授,衷心企盼他对《萧山市志》的编纂工作继续不吝指导。所幸的是,已是耄耋之年的来新夏教授,再次爽朗地接受了家乡人民的邀请,甘愿担纲《萧山市志》顾问之重任。

2003年12月12日,在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举行的《萧山市志》顾问授聘仪式上,来新夏教授声情并茂地说:“我是萧山人,支持萧山的修志工作,可以说是义不容辞。这次区政府又聘任我担当《萧山市志》的顾问,心里非常高兴,我力求做到既顾又问,尽心、尽责、尽力,为《萧山市志》能够成为一流精品佳作而竭尽全力,以实际行动报效故乡。”

2004年12月14日,来新夏专程莅临故里,并为《萧山市志》编辑部人员授课辅导,言传身教,叮嘱大家要在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对传统的内容不能简单地砍断。第二轮修志应在首轮修志的基础上总结提高。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采用新的编纂手段和方法。必须强调学术性,文字和语句应追求一种美感,一定要把《萧山市志》编纂成一部良志、佳志。现在全国方志界都在注目萧山,我作为故乡的一员,愿为萧山修志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到了2006年,来新夏教授再施善举,慷慨地把自己编著和收藏的数千部(册)方志、文史等书籍无偿捐赠给家乡,以此表达他的拳拳之心。

为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区政府决定投入配套资金,落实房屋,添置设施,创建来新夏方志馆。经过筹备,首期收藏各类地方志专著和志书达4700余部(册)的“来新夏方志馆”,终于在2007年2月1日落成开馆,成为萧山人民学习、查阅、研究地方志文化的重要场所。为此,区委、区政府对来新夏教授情系桑梓、厚报故里的真情善举,向他颁发了捐赠荣誉证书,以致谢意!

之后,来新夏教授不遗余力地为家乡的修志事业拨冗赐教。他除了采用书信书稿往来指点迷津外,努力克服年事已高、旅途劳顿等诸多困难,几度亲临故乡,为萧山修志人员传授技巧,出谋划策,帮助解决疑难问题,让创新的理念贯穿于修志工作的全过程,彰显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使《萧山市志》始终朝着争创一流的精品佳志目标迈进。

2009年10月12日,当《萧山市志》即将定稿付梓时,86岁高龄的来新夏教授,再次伏案挥笔撰写了一个情真意切的《序》。他写道:“《萧山市志》是继1987年版《萧山县志》之后第二轮修志中的市区志。在修志过程中,我曾多次与修志人员接触,了解一些修志情况,深感此志非一般著述,是具有科学性,真实性,且资料丰富、内容充实的创意之作。我为家乡能成此佳志备感自豪。第二轮修志与首轮修志的最大差异,就是第二轮修志注重科学发展观,重视调查研究。全志处处可见调查报告,不仅有事实可据,还有对策措施,可供施政者参考。读志既竟,常务副主编沈君迪云来邀作序。我籍隶萧山,又长期参与其事,义不容辞。乃就所得,略缀数语,以作弁首。所言有欠当之处,尚希编者见谅,是为之序。”

由此可见,来新夏教授拨冗连任《萧山县志》《萧山市志》的顾问,不顾年迈疲惫,南北奔波,悉心赐教,以实际行动鼎力支持故乡地方志事业建设,终于使萧山在社会主义时期第一、第二轮修志工作中走在全国前头,两部志书均受到方志界的赞誉。

与此同时,来新夏教授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陆续将自己的专著和珍藏的4000余册书籍及100余件具有存史价值的物品,无偿捐赠给萧山图书馆,设立“来新夏著述专藏阅览馆”,以飨读者。

来新夏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关心和支持家乡的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深得萧山人民的崇敬和厚爱。2012年5月21日,区政府主办“来新夏教授学术研讨会暨九十华诞庆典”,衷心祝福来新夏教授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现场,来新夏教授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激动地从座位上站起来,饱含深情和诙谐幽默地说:“衷心感谢家乡人民对我的特别厚爱,今天过了90岁生日,我的下半生开始啦,在未来的岁月里,将尽其所能关心和支持萧山特别是地方志事业的发展,祝愿故乡能够建设得更加美好!”

 04· 

落叶归根深植于眷恋的故土

功高千古留青史,明月清风谢志人。令人扼腕痛惜的是,来新夏教授终因长期超负荷忘我工作而累及身体,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3月31日在天津与世长辞,享年92岁!

    噩耗传来,萧山人民无不为失去这位德高望重的杰出乡贤而痛心疾首。时任萧山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沈迪云,受区领导委托,专程赶赴天津吊唁叩拜,为来新夏教授作最后的送别,表达家乡人民的无限哀思和崇高敬意!

    尊重来新夏教授遗愿,亲属们将他的灵灰护送返乡,让他“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愿望得以实现。

    2019年9月19日,萧然大地,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故乡人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终于迎来了乡贤游子——来新夏魂归故里。

    上午9时,来新夏的灵灰盒在其夫人焦静宜,弟弟来新阳、来新三等亲属、学生和生前乡友的护送下,运抵蜀山街道立新村石坞尖山麓的杭州慈福园公墓安葬。

    墓茔坐北朝南,墓碑正面镌刻着萧山籍著名诗人邵燕祥亲笔题写的“读书人来新夏”六个金色大字,左侧镌刻着来新夏终生恪守的“立足于勤,持之以韧,植根于博,专务于精”的十六字座右铭;墓碑背面镌刻着由王振良拜撰、李绍溥敬书的“读书人来新夏”碑铭,用495个隽永的隶书文字,记录了来新夏的生平事迹;墓后有一颗枝繁叶茂的参天香樟树,形如一把四季常青的大伞,为长眠于此的墓主人遮风挡雨,佑护平安!

    从此,来新夏长眠于热爱的萧然大地,与故乡的青山秀水相伴,正如他的辉煌事业,他的高尚人格,他的仁厚情怀,都将长存人间,照耀着故乡后人砥砺前行,实现他未尽的宏愿!

微信图片_20220401101902.jpg

△来新夏墓位于蜀山街道慈福园,墓地有《读书人来新夏碑记》碑刻,是碑为王振良撰、李绍溥书

 春去冬来花谢花开,

 先贤仙逝乡人铭记。

 恰巧,

 今年来新夏诞辰已100虚岁,

 离开我们已整整8年了,

 但他的英容笑貌犹存,

 声如洪钟的谆谆教诲,

 依然萦绕在我们的耳际,

 故乡人民永远崇敬和缅怀

 您这位“纵横三学”的杰出萧山人!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读什么书 如何读书”来夏新:书卷多情似故人 2024-04-03
观像|邓小南:“山水”之间“阅读”天下 2024-03-14
荣新江:去邓广铭先生家拜年的往事 2024-03-13
吴宗国先生纪念专栏|邓小南:​忆念吴宗国老师 2024-02-02
戴逸 | 治史入门:我的学术生涯 2024-01-2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