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文史动态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牟永抗先生藏书和资料捐赠仪式…
湘湖又多一处文化地标——来新…
 
特别关注
 
中日茶文化传播
民国沪杭帮会关系初探——以张…
王统照关于泰戈尔沪杭之行的两…
一位国民党军官后代的两岸故事
史林春秋
 
【致敬二十载 献礼二十大】施加农口述访谈(节选)
来源:萧山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2-10-26

为回顾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调研萧山的有关情况,展示萧山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实践和成果,向党的二十大献礼,区委党研室(区志办)开展了口述历史访谈项目,访谈社会各界代表人士近20名。

8月14日,课题组对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萧山博物馆前馆长施加农进行了访谈,现将部分访谈稿摘录如下。

微信图片_20221026162855.jpg

2004年12月17日,跨湖桥考古学术研讨新闻发布暨《跨湖桥》报告首发式

课题组:自1990年以来,您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跨湖桥遗址的相关工作中。您认为跨湖桥遗址对于萧山文博事业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施加农:我认为跨湖桥遗址的发掘与保护是萧山文博工作的重点和中心。首先,抓住跨湖桥遗址这个重点有利于以点带面,打开我们萧山文博事业的新局面。我带着使命感抓住了跨湖桥遗址的保护这个机会,为文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点贡献。第二点,萧山的文化底蕴不为人所熟知。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人认为萧山人兜里有钱,肚子里没墨水,缺乏文化底蕴。实际上萧山的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在上山文化遗址发现之前,萧山跨湖桥遗址是浙江省发现的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是浙江文明的源头之一。第三点,跨湖桥遗址为湘湖的旅游开发带来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现在很多人去湘湖,一定会去看跨湖桥,一定会关注独木舟。综上所述,跨湖桥遗址的发现与保护对于萧山文博事业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对萧山的社会事业建设与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微信图片_20221026163030.jpg

2001年跨湖桥遗址发掘现场

课题组: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作出了“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的决策部署(简称“八八战略”)。其中提到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能否结合您的生活和工作经历,来谈谈杭州萧山乃至浙江省有哪些人文优势?应该如何进一步发挥人文优势,加强文化建设?

施加农:我理了一下我们的人文优势。第一点是陶瓷文化,西方人称瓷器为China,把中国称为瓷器的母国,浙江是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有“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之说,这是古代浙江人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第二点是我们的运河与水乡文化。第三点,浙江文化的主体是吴越文化,它有着个性鲜明的文化标志,这是我们的重大优势。

我觉得我们不足的地方是对越文化的研究不够重视,我们对海塘、潮文化的研究也不够。萧山是受潮钱塘江潮水直接侵害最厉害的地方,历史上很多次潮水来了会经常把萧山城区给淹掉。但同时,我们也离不开这条钱塘江,它是我们的母亲河。就是这么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真正的弄潮儿精神——萧山精神。

我一直觉得在我们提及萧山精神的时候,不能光拿围垦精神来反映萧山的弄潮儿精神。萧山人从跨湖桥时期开始就一直与钱塘江抗争。虽然自然环境恶劣,但是我们萧山人从来没有退却,始终在与它抗争,涌现出了像“潮神”张夏这样的历史英雄人物。弄潮儿精神在萧山历史的脉络上积淀下来,具有深远的意义。

微信图片_20221026163035.jpg

课题组:2023年是“八八战略”实施二十周年,您认为萧山在文博事业、文化产业等方面如何进一步深化“八八战略”?您对未来萧山文化事业的发展有怎样的展望?

施加农:我刚才讲过:文化是一种力量。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很大的文化概念,它的内容极为广泛而丰富,是我们民族流传下来的根和脉。我们现在的文化事业从业者要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我认为在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文化事业的发展应该要有一席之地。

文化事业包涵的面非常广,文化事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一个战略问题。文化工作可能不像经济工作一样马上就能够见效,它需要国家与社会不断投入、扶持、培养,之后才会慢慢展现出它应有的社会效益。只有各界对文化事业相关人才、资金的重视落到实处去,我们的文化事业才会健康地发展。我相信文化事业的发展一定会反哺于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带着战略眼光和有长远发展去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而不是没有规划地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我以前就讲过,之所以我们保护文物的难度那么大,是因为我们骨子里缺少一种民族自信心,总认为自己的东西不行。对自己文化的重视,是一种有民族自信心的体现。文化自信是一个重要的具有政治意义的话题。以前,我将我们从事文物保护工作比作在沙漠地里种植绿化。有些决策者觉得要多建设高楼大厦,拆掉破烂的古建筑。我希望这种现象能尽快改变,现实上来看,这种现象确实在慢慢改变。习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一系列的指示精神已经引领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事业步入正轨,我坚信,文化遗产保护的春天已经到了。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读什么书 如何读书”来夏新:书卷多情似故人 2024-04-03
观像|邓小南:“山水”之间“阅读”天下 2024-03-14
荣新江:去邓广铭先生家拜年的往事 2024-03-13
吴宗国先生纪念专栏|邓小南:​忆念吴宗国老师 2024-02-02
戴逸 | 治史入门:我的学术生涯 2024-01-2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