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新夏与《萧山县志》 李大霖 1987年版《萧山县志》从起步到成书,一直得到来新夏先生的热情关注和悉心指导。来先生本是萧山长河人,但此前萧山很少有人认识他。其原因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少小离家老大回”。那么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编纂《萧山县志》是怎么和来先生联系上的呢?缘于一次培训班。
中国地方史志协会于1981年成立后,陆续分大区举办培训班,以培训各地的修志人员。1982年春华东地区培训班在苏州举办,来先生是授课老师。萧山县志办公室分配到一个名额,派出一位同志去参加培训。来先生桑梓情深,主动找到故乡去参加培训的同志,于是接上了关系。培训班结束后,县领导获悉这一情况,便函邀来先生回故乡指导县志编纂工作。来先生应邀于5月下旬来萧山。当时修志尚处于资料搜集阶段。来先生对当时工作和今后如何进行编纂提出许多指导性意见,同时向县志办公室和各单位修志人员讲了一次课。这是一次很好的培训。来先生讲了中国方志的传统,方志的价值和功能,当前全国修志状况,史与志的关系,如何寓论断于叙事之中,如何统观全局,对旧志如何继承批判,发动群众修志但不能搞群众运动。对人物立传,来先生特别提出要评论人物、衡量人物、发掘人物、识别人物,并说明这是人物立传的宗旨所在。来先生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对全体修志人员来说,确实是一次很好的启蒙,也是一次鼓励。笔者当时尚未借调入县志办公室(开始系临时机构,人员均向各单位借调),但有幸面聆来先生的讲课,确实是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萧山县志》(稿)于1984年开始总纂,聘来先生为顾问。这年秋天来先生趁在杭州讲学之机,挤出时间来萧山指导县志编纂工作。主编费黑同志向他谈了总纂进展情况和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先生一一指点。如怎样体现“特色明显”,来先生明确指出志书体现特色是就总体而言,并非每编每章都要“特色明显”。如《萧山县志》设《围垦》编就体现了萧山的特色。 《萧山县志》成稿后,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室和萧山县志编纂委员会于1986年5月联合在萧山召开评议会。来先生在会上对志稿作了较全面的评议,肯定志稿的指导思想基本正确,资料比较充实,地方性特点反映比较完整;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如解放前后的资料比例和问题的叙述上不够调和,某些章节在文字叙述上存在“工作总结”的痕迹。他对不少编章一一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如人物入传严了一些,文化编叙述不足等,甚至对“历史演义家”和“基本无盲县”等不确切、不规范的语言也提出修改意见。足见来先生对志稿看得多么认真、细致。这些宝贵意见对县志最后修改定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萧山县志》于1987年出版,后获全省一等奖,来先生功不可没。 来新夏先生潜心治学 来先生不仅指导新修《萧山县志》,还将他祖父来裕恂先生在解放前个人编纂的《萧山县志》手稿整理出版。这一手稿的发现非同寻常。县志办公室成立后不久,就集中力量搜集资料。多数同志长期蹲在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从解放前的书籍报刊中查找资料,做成卡片。大家埋头苦干的工作感动了图书馆的同志。他们主动提出有一部来裕恂个人编写的《萧山县志》手稿,属善本书,目录上是找不到的,如果需要的话,可供查阅。因为这部手稿非常珍贵,大家下决心将全稿70余万字用铅笔抄录,回来再用毛笔誊清。1982年来先生来萧山时看了抄本,深为感动。县志稿评议会结束后,先生就与费黑同志商定,由他负责将手稿整理出书。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来裕恂著《萧山县志稿》是来新夏先生几年艰辛工作的成果。民国24年刊本《萧山县志稿》其下限为清末。而来裕恂著《萧山县志稿》载有许多民国时期的资料,难能可贵。而更可贵的是来裕恂老先生无力买纸,用包烟纸书写志稿,这种不畏艰难、不图名利、孜孜以求的修志精神,实为后人之楷模。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