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文史动态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讲座预告丨陈志坚:大禹与越人…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特别关注
 
清末民初杭州灵隐寺大殿的复建
上泗山歌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中日茶文化传播
史林春秋
 
马东峰:良渚率先走进“全考古时代”
来源:文汇网  作者:文汇报驻浙记者 蒋萍 通讯员 刘海波   日期:2018-07-30

201028368sn1.jpg

反山12号墓大玉琮上刻绘的良渚神徽

【导读】对于良渚遗址的实证,文汇报记者专访了良渚博物院院长、良渚研究院院长马东峰。

文汇报:改陈后的良渚博物院与此前最大的区别在哪儿?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底气何在?

马东峰: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改陈中良渚博物院大胆尝试运用新技术实现传播方式多元化,如19项数字多媒体展项、大型油画、3D打印的场景复原、VR技术、数字多媒体等技术,通过科技手段让沉寂5000年的文物开口说话,力求立体全面地讲清楚良渚文化有什么,良渚古城的价值内涵是什么、良渚社会的发展程度如何、良渚文明有哪些独特性。

要说改陈后的良渚博物院最大的特色,我认为最重要体现在一个字。改陈后的博物院,更为全面、立体、直观地解读了良渚文化、良渚遗址、良渚古城,更为详实地说明了良渚遗址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论断。以前的博物院突出了良渚文化的发现史,因为良渚文明这个结论,当时我们还不敢完全坐实,所以那时主要展示的是良渚文化。而这一次,有了近十年的考古发掘,我们不但弄清楚了良渚古城的格局、功能、属性,甚至还发现了外围大型水利系统。所以,这次展览是集良渚文化考古80年,特别是最近十年考古成果的一次集大成展览,而且是良渚考古发现第一时间、第一手资料的展示。

坐实的意思是什么?一个是良渚古城的格局和功能,我们都基本搞清楚了;另一个是发现了大型的外围水利系统。正是因为有了这两个重大发现,我们敢说,良渚遗址不但实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也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典型遗址,我们现在叫圣地。

另外,如果十年前良渚博物院的开馆时,还只是展示了国内学术界对良渚文化的认知,通过这十年的探索,国外专家学者不断来访调研,主流国际学术界已经因良渚遗址的发现开始接受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观点。所以现在,我们不仅仅是面对国内的观众,还要面对更多国际上的观众。同时,改陈后的博物院从小细节中也更为全面详尽,譬如讲解词,除了中英文还有日文,这在以前也没有。讲解词还做了3个版本:观众版、专家版、少儿版。这些都是过去没有的,博物院在这些方面花了很大的力气。

文汇报:此次博物院改陈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马东峰:因为5000年的岁月都尘封在厚重的泥土下,如何直观展现5000年前的良渚文明,博物院责无旁贷要承担这一历史重任。可以说困难无处不在,有时为了一词一句或某一展品某一画面,专家们都需要开无数次会议,在激烈争执中求同存异。

以猪骨头的陈列说明为例,我们要从一篇几万字的博士论文中浓缩出的几十字,还要征求大量专家的意见。还有展厅中那段10分钟展现良渚文明的影片,为了这短短10分钟,我们苦苦折腾了半年工夫。刚开始,想达到一种震撼大片的效果,找作家写剧本,但觉得太诗意,削弱了科普性和真实性。于是,文物考古专家、作家、影视专家一起上,一字一句反复推敲,前前后后开了几百次研讨会,最终才达到现在的效果。再譬如展板上太湖一词,按照以前翻译“TaihuLake”,后来有英语翻译人员提出此翻译不科学,按照国际表达习惯应翻译成“TaiLake”,还有城市这个词,有很多种翻译,最后用的是“urban”。展馆内的所有英文介绍,我们不仅找了权威专家把关,还将其拿给许多有在美英等英语国家学习生活经历的人把握表达习惯。总之一句话,就是翻译不仅要准确还要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真正能让国际游客看得懂。前言和结语,更是很多考古、英文权威专家合力,经过了多个翻译家的讨论、校对,可以说,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经过反复斟酌才确定下来的。

众所周知,在考古界,一个观点要所有专家都认可是很难的。遇到争执不下时怎么办?我们坚持以主持遗址发掘的专家观点为主,其它专家不反对为原则。比如,在原始文字方面专家们就展开过激烈讨论。我们认为,当时的良渚人能建城筑坝,进行如此巨大的工程量一定会以某种形式发布指令,而出土的文物中曾多次出现某种符号,这些符号排列在一起,是不是当时的原始文字?对此,专家们展开了持久的讨论并且意见得不到统一。怎么办?最后决定专家可以提出反对的理由,如果提不出反对理由则维持原专家的意见。但为了科学严谨,最终形成的介绍文字是:良渚文化中发现了由多个刻画的符号有意组合排列在一起的情况,有别于单个出现的符号,可视为良渚文化的原始文字。以前,我们对于良渚文化中的文字,只能蜻蜓点水,不敢作深入的解释和定性,这次专门为原始文字做了一面墙的独立展项,并与埃及古文字作对比,可以为观众提供多重信息。

文汇报:这次还有一个临展良渚遗址保护特展,主题是良渚的保护和利用。这是如何考虑的?

马东峰:过去考古只是发现研究这四个字,现在已经不一样了,考古工作延伸出来保护和利用的职能,必须进入到展示、传播,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平台上来,达到考古的最终目的——传承。从这一点上说,良渚考古八十年来,从初期只是发现和研究,发展到而今的边发现、边研究、边保护、边利用、边传承的五位一体模式,表明良渚的考古率先在全国走进了全考古时代

良渚遗址管委会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考古队,多年来一直践行这种模式,国内其他的地方,尚没有良渚表现得这么充分、表达得这么完善、影响这么广。这次临展厅关于良渚保护的特展,还有可能全国巡展,助力全国大遗址保护、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这是考古的新模式,可以启示整个行业向前发展。从这方面来说,良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体验场和实践地。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读什么书 如何读书”来夏新:书卷多情似故人 2024-04-03
观像|邓小南:“山水”之间“阅读”天下 2024-03-14
荣新江:去邓广铭先生家拜年的往事 2024-03-13
吴宗国先生纪念专栏|邓小南:​忆念吴宗国老师 2024-02-02
戴逸 | 治史入门:我的学术生涯 2024-01-2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