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史林春秋
 
钱教授答大学生公众史学问(二)
来源:公众史学微信公众号  作者:钱茂伟  日期:2018-10-23

   学生问:公众史学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属于历史学之一,公众历史的应用方法和处理方式和传统历史学有什么区别?另外,公众史学研究对于历史学专业学习有什么意义?

    答:作为历史学之一的公众史学,它的方法是什么?这是习惯研究方式的专业史家马上会提出的。说及公众史学的方法,要注意三点:一是公众史学属历史学门类之一,所以凡是历史学可以用的方法都可以用上。二是公众史学方法的自身特点,公众史学既然是新史学,就会有新的表现方式。专业史学以文字为主,而公众史学会以影音为主。它会突出个人本位、叙述之学、口述史、影像史、新媒体、大数据、以图证史等方法。口述史是一种直接研究历史存在的方法。公众史学作品的建构方式,会更强调可读性与可视性。要求用大众个体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讲写故事写作。适应大众的作品,必然是个案性的,甚至是可视化的。个体化、可视化的历史作品,是人人看得懂的作品。个体化消费是人类消费的主流模式,所以人类故事也得是个体本位的。上层故事与下层故事,人人喜欢,这是人类共享的故事,故事是古今中外人类共通的历史接受方式,这是以前学术史学忽视的领域。今日公众史学的提出,让我们可以重新认识此问题,而且将之上升到理论思考的层面。要研究讲故事的技艺,得以人物为中心来展开,这涉及生活语言、个体、故事、细节诸要素。口述史与影像史,可以理解为两种不同方式的记录。除了文字文本外,会更重视听录音、看视频研究历史。传统史学偏重文字表达与传播,对现代传媒技术的依赖度较低,而公众史学的依赖度则较高。公众史学让史学与新闻、传媒、摄像技术有了联姻的可能。

 

    学生问:公众史学里包含了影视史学和通俗性读物,这类作品极容易脱离客观性,如果未能起到真实讲解历史的作用是否危害更大?以及这两部分感觉更平民化、市场化,是不是更流于消遣、娱乐之用?

    答:有比没有好。普通人不是职业史家,不是领导,不承担决策与领导职责,所以他们接受的历史知识,即使不太精确,也无关宏旨,不必太紧张。历史知识能为普通人娱乐之用,这是好事。

 

    学生问:近年来专业学者逐渐加入到了公众史学的队伍中,那么大众和专家该如何发挥各自的作用,将我们普通大众所书写的历史(比如我们的个人史),小人物的历史发展成一门学问、建立起一个体系,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使之成为一个与专业史学体系并立的学科体系呢?论文中多次出现公众史学、公共史学、大众史学、通俗史学等概念,这四者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与区别?人民史与公众史的区别?

    答:谈及公众史学,必然让人联想到美国的“公共史学”,甚至台湾提出的“大众史学”。我们之所以不用“公共史学”、“大众史学”而使用了“公众史学”,这有着特定的考虑。这不是简单的名称翻译问题,而是它们有着本质的不同。“公共”是空间层面的概念,即“私域”之外的“公域”;“大众”是人群内部的划分,是相对“小众”而言的。那么,“公众”是什么呢?它的反义词是什么呢?“公众”对应“组织”。

    “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是政府的统治对象与存在基础,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公众”是一个群体概念,人人的组合就成公众,“公众”的替换词是“人人”。它的含义更为直观而精确,符合公众史学的“公众”特性要求。所以,人民史是一种集体史,而公众史是一种群体史。集体史无法量化,公众史可以量化,它是建立在个体基础上的群体史。“公众史”是“公民大众的历史”,这是21世纪“民史”的最新想象方式。

    

    学生问:请问今后研究历史该如何摆放传统史学和公众史学的位置,是要以某一个为中心,另一个为依附,亦或是平分秋色,共济江湖?

答:平分秋色,共济江湖。

 

    学生问:公众历史范围太广,导致难以对它下定义,感觉包括口述史学、应用史学等在内的,一切历史学科与社会切合度高的都可以称之为公众历史,但范围始终是太广了,所以我国学术界对公众史学有无具体的解释定义?另外公众史学是属于公众参与,公众书写,并且公众消费的历史,那它的大众化究竟会带来何种结果?

    答:公众史学是属于公众参与,公众书写,并且公众消费的历史。公众史学是公众本位的新史学,区别于传统帝王本位的旧史学。“公众史学”是“民史”的最新形态,是一种以“公众”为中心可以多层次建构的史学形态。公众史学概念的提出,将完善传统的“国家/政府史学”,使历史学更为开放与多元,与公众的距离更为接近。只有政府政治与民间生活得到共同记录的历史,才是完整的国家“总体史”。公众史学使历史学内涵更为丰富,更接地气,成为真正的“大众史学”、“普罗大众的史学”,不再是少数人的历史学。至此,史学也就成为真正的大众之学。君史与民史的共存与融合,将是21世纪中国史学的特点所在。由“君史”而“民史”而“总体史”,是人类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生问:如何加强职业史家与业余公众史学工作者的沟通?如果不是在大学里,我们这种“业余史学家”如何会有机会与老师这类“专业史学家”沟通呢?

    答:通过成立公众史学研究会、中国历史记录者协会、公众史学微信号等渠道,就可实现专业与大众史学家的沟通与交流。

 

    学生问:我国的历史学本科教育已经在公众史学领域有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非历史相关就业的大量存在,是否会导致“历史课程无用论”思想的存在呢?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答:历史记录,是历史学存在的基本理由。历史记录能力,是历史学的核心能力。至于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去了未专业的行业,这与课程本身无关,与职业选择的社会思潮影响有关。现在的大学,越来越职业化教育。自由选择的存在,也让人走向任何职业。这是任何一个专业都面临的问题,不是历史学独有的问题。

 

    学生问:公众史学强调以人以公众为本位,口述史更是从个人出发记录经历和感受。我认可口述史背后人的心意的价值,为了更好的制作、收集、整理口述史,如何把“跨学科方法”的口述史变成有体系的公众历史?

    答:口述历史的学科体系,正在建构之中。口述历史的学科建构,基本的观点有二,一是要建立在“历史记录”框架上,二是要放入音像史学中。如此才有合适的定位,可以建立起一门全新的公众口述历史。

 

    学生问:在整理录音稿时,难免会遇到口头表达不清晰的状况,从而导致句易难懂,那么在口述史中应该将原话记录下来还是理解句意进行整理呢?

    答:以通顺的可理解句意为主。文字有文字的游戏规则,加工成稿时,须遵从文字稿的习惯。

 

    学生问:老师,研究公众史学的意义何在?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让每个人都书写历史是否值得的呢?为什么不从上层、中层、下层中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书写,就像调查研究中用到抽样调查的方法那样书写历史呢?

    答:当然可以从上层、中层、下层典型角度来做历史书写,但这不是我的目标。我的目标,就是要让公众学会书写自我与身边人的历史。也就是说,目标的不同,意义的不同,导致历史写作活动选择的不同。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中古史纪念|田余庆先生的“治学段子” 2024-12-20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2024-12-18
唐五代江南史研究的广阔天地——张剑光教授访谈录 2024-11-26
学缘中的恩情与亲情——深切缅怀恩师金普森先生 2024-11-22
张帆:中国古代史史料的类别与特点 2024-10-0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