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十篇,我们基本梳理了这块价值高地的历史、人文、传奇、规划和潮流,很多人好奇我们怎么收梢。
是的,在写湖滨十篇之前,我们就埋下了一个心愿:我们想画出一张湖滨理想图。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湖滨,那城市秘密也想描画一下自己心目中的湖滨。这个湖滨是先验的,是轻盈的,它和现实实现不是一比一的关系,它是一种创意生活的承载,是对未来城区的设想。这一块和西湖有着最紧密联系的城区,如何在未来进一步提升城湖关系共生共荣;无论是游客还是本地人,是否都能在设想中的湖滨找到更满意的存在而愿意一再造访;是否可以拥有让杭州的文化特征更突出、联接更紧密、视野更宽阔的,激活全区域价值的空间设计和公众活动?
这些话题无疑很迷人,包含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的湖滨理想图不仅仅要考虑外观形态、城市表皮,还想更多地触及城市的灵魂。理想图里的湖滨是一座乌托邦,它不想变成拆空的空想和疯狂的妄想,它比梦想接近现实,比理想自由放飞,它是一群热爱杭州的人们为城市献上的一次创意、一份激情。
为了呈现得有意思,我们认真了。我们认真起来真的连自己都怕。这个“不堪回首”的过程,过几天会告诉大家。先说说我们的设想,我们设想的第一步是:恢复浣纱河。
湖滨二公园地上有旧时的杭州城地图,街道坊巷城门河流,城西是湖泊湿地和群山,城东南是钱塘江呈“之”字形流过。
听咱们“城市秘密”的顾问章胜贤老师说起过几个美丽的比方,他说杭城就像一张狭狭长长的芭蕉叶,又像一叶行于烟波上的风帆。这美丽的意象,让人不自禁地蒸腾起想象,想象在皓月下鸟瞰这个城市——钱塘江是明亮的,西湖是明亮的,它们是这座城市的眉眼,却倏的从“江”“湖”的身上飘扬出叶脉般的细丝,这些细丝就是流经城市的河流。杭州城就是这样生活在水上,水是杭州的灵魂。而湖滨最重要的水系就是浣纱河,有人把它称为杭州的“母亲河”。
浣纱河和西湖原本相通,因为特殊年代的政治原因而消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就是西湖的一部分,用它的入城来激活湖滨更多的灵性,我们觉得可以一试。
1969年前,从西湖往东,老城区顺次有浣纱河、市河、中河、东河、贴沙河,非常有节奏地调控了城市的气温和氛围。1972年浣纱河被填没。但是它没有消失。在原有的水道上,它被分成了上下两层,一层防空洞,一层暗渠,依然承担着城市防洪排水的功能。
最热的天,我们走入地底,第一次走进被马路和混凝土覆盖的浣纱河,现在叫浣纱渠。在一人多高的空间里,这条河流的过去缓缓向我们涌来……
▲浣纱路仁和路口,绿化带上即有一个入口。目前上城区可进入浣纱渠的口子有仁和路口、开元路口、齐心路口三个入口,市一医院后门口也有一个,但是长期锁着几乎不开。
▲进入后一平米左右的黑黝黝洞口出现在眼前,台阶窄且陡,仅容得下一个人上下。虽然是白天但是到下面还是必须要开灯,下了台阶右拐,约往前走5米左右就到了浣纱渠主要通道。
▲通道的墙壁下半部分曾刷过绿漆,因为空气潮湿,墙皮早已斑驳不堪。每隔一段距离会有一个排风机,且通道依旧留着约为宽一米的墙体半隔断。一人多高的空间,还曾经做过旅馆。依稀能想得到30年前这里曾作为工人旅社的情景:旅社床约一米,占据通道一半宽,剩下一米供房客往来行走。据了解,住客大多是周边医院病人的家属,或刚来杭州务工缺钱的人,也只有他们才会忍受污浊的空气、潮湿的环境,因为价格便宜。
▲防空洞的下层还有一条宽2米,高1.1-1.4米的排水暗道,是西湖部分配水的分流暗渠。仁和路这个口子也是浣纱渠水质监测点。通道里一块石板已经被打开,通过这个开口能看一米多高的暗渠里缓缓流动的西湖水。西湖水从涌金闸进入浣纱渠,一直往北最后经密渡桥路排入运河。
▲南宋时期,红线即为流福沟水流方向,在蓝线处流入涌金门西来的流水(地图方向:上西下东)
我称清湖河,或者说浣纱河为杭城的母亲河,是受苏东坡的启发。这个集行政和监察为一身的“下放干部”,是可以向皇帝直接上奏折的。他写过《请开河奏状》,说清湖河“不复与城中运河(中河)相灌,此最可惜”(宋时东河还在城外,不在此奏折范围)。
可惜时逢财政紧缩,苏老市长的两河贯通计划搁置,“父亲”中河与“母亲”清湖河阴阳没有合一。这也有了清光绪十八年(1892)“浙江省城图”上的文字:杭城河流,“多江潮水灌注,惟湖水之由西入者,名清湖河(即今之满营河),以别于浊江也”。
清湖河,清水碧波,是有别于中河江水倒灌时的浑浊咸涩的。所以,当年的河两岸,婀娜多姿的浣纱女,比比皆是。她们洗涤蚕丝(蚕茧炼煮后的工艺),挽篮轻盈。而中河只能载运,不可浣纱。后人说杭州“丝绸之城”,完全就是母亲河的赐予。
▲民国时期浣纱河边的浣纱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