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文史动态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讲座预告丨陈志坚:大禹与越人…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特别关注
 
上泗山歌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中日茶文化传播
民国沪杭帮会关系初探——以张…
史林春秋
 
彭小瑜 雷颐 | 访昨日欧洲 探今日世界:对谈“企鹅欧洲史”
来源: 新史学1902微信公众号  作者:新浪读书  日期:2019-10-31

      2019年4月14日,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工作室联合缘法思享汇、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研究生会,在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燕京学堂报告厅举办了系列图书“企鹅欧洲史”的读书分享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彭小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现代研究所雷颐作为本次活动嘉宾。

  “企鹅欧洲史”系列图书全方位展现欧洲近四千年来形成、兴起、衰落、变革、分裂、融合的历史进程。丛书由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戴维·坎纳丁(Sir David Cannadine)主编,分卷作者均为任教于顶尖学府的一流学者。为方便大众读者感知欧洲,各位学术大家用清晰的主干串联起丰富生动的历史细节,再辅以精炼明晰的分析,他们更打破学术著作体例,仅在卷末保留参考文献,以求流畅呈现历史,带领读者寻索西方文明的源流,重新认识亚洲的邻舍,洞悉现代世界的当下与未来。

  围绕“企鹅欧洲史”,两位老师就19世纪的欧洲与中国展开对谈,内容涉及中国近代思想的转变,中国对西方的想象和态度,19世纪欧洲内部转变的动力和源头,中国和欧洲进入现代世界的方式等等,为读者带来了一场东西方思想的碰撞,也为当下人们为什么要去了解欧洲历史做出了回答。


  以下为彭小瑜与雷颐对谈实录

  彭小瑜各位先生,各位女士,我先对欧洲史做一个介绍,我们谈一下欧洲和中国在历史上的关系。这本书特别厚,不是厚的不恰当,主要是细节比较多比较好。很多历史书,譬如《剑桥古代史》等等的都很厚,但是属于学术研讨性质,叙述和故事很少,像学术论文合集。另外有一些书是通俗和浅显的,包括现在流行的各种极简历史,完全没有学术性,罗列要点,也没有故事性。企鹅欧洲史有很强学术性,但是学术和观点被优美地糅合在很多精彩的故事里面。

  我和雷老师商量,今天主要讲19世纪。先分享一下我读这本书(《企鹅欧洲史:竞逐权力》)的片段心得,雷老师会接着做更多评论。这本书作者在序言里有一个关键词和标题有关系,就是“权力”。他把19世纪的欧洲历史的理解为权力的争夺,认为权力欲造成了很多灾难性的后果。书里面有大量的细节和大量的故事,但是这些细节不是散漫的,而是组织在一个主题里面。我个人读起来的印象,他主要是说,19世纪既是进步的世纪,又是灾难的世纪,人类在这个历史时期为各种追求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而灾难的原因之一就是争夺各种权力。

  下面的内容主要是一些统计数字,集中反映了19世纪欧洲所遭遇灾难的严重性。一开始作者就强调法国大革命以及之后的欧洲战争的破坏性,他集中谈论了拿破仑战争,其中仅仅是入侵俄罗斯的那一次,就有40万人战死,其中有法国官兵,还包括法国的盟邦士兵。拿破仑和俄罗斯、奥地利一度关系还不错,后来却冲突起来。法国革命后的欧洲战争一共导致了500万人死亡。通常我们的教科书在讨论法国大革命的时候色调比较阳光,对乐观的东西谈的比较多。但是如果我们正视这段历史,也会看到很阴暗的方面,譬如这种让人很震惊的伤亡数字。作者强调说,如果要考虑人口的比例,这些伤亡其实比第一次世界大战还严重。

  这里是著名西班牙画家戈雅笔下法国军队镇压西班牙抵抗者的画面。后来在1812年,俄罗斯人为了抗击法国军队实行焦土政策,在莫斯科的情况是9000栋房屋中有7000栋被焚毁,8000多个店铺和仓库被烧,98%居民逃离。基本整个莫斯科城市都被烧掉了。重建莫斯科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

  这是1985年伦敦水晶宫的展览,展示了工业革命成果以及与之相伴的19世纪的技术和社会进步。但是如果我们读过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我们的心情就不会像这幅图片那么明亮。在这部书里面,你会看到很多细节。而很有趣的事情是,丰富的细节会改变你对历史的印象。与这次伦敦展览同时发生的欧洲历史重大事件,是各地出现的马铃薯枯萎病以及它导致的饥荒。后果特别严重的饥荒发生在爱尔兰,大约五百万人口当中有一百万被饿死,另外一百万人移民到海外。在一个五百万人口的国家,二百万人没有了。你们可以想一下当时这一饥荒的社会冲击力。

  在那个闹饥荒的岁月,爱尔兰同时还在出口食品。这些被出口的食品如果用于救济灾民,作者指出,本来可以让爱尔兰避免这次毁灭性的灾难。现在回头看,人们能够看到到欧洲发展很成功和很美好的画面,但是实际情况的另一面是,很多画面不是那么美好,不是让人心情愉快的。

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的俄军阵地

  这是英法与俄国之间发生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一队英国的骑兵听错了指挥官的命令,通过开阔地勇猛冲向俄军炮兵阵地,基本都被炮火消灭了。19世纪也是帝国主义之间拼命相互争斗的时期,付出了高昂的生命的代价。同时它又是进步的时期。俄罗斯重大的社会改革是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发生的。1861年废除农奴制,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在这之前的俄罗斯非常落后。但是农奴制改革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俄国的社会问题。所以后来发生了十月革命。农奴制改革及其结果并没有在制度上和文化上让俄罗斯追赶上欧洲其他国家。

  谈论19世纪通常会说到工业革命时期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一些好莱坞电影或者讲民国故事的电影里面,老式的火柴在衣服上划一下就着了,随便一蹭就亮了。这些老式火柴有一些使用白磷,会导致火柴女工白磷中毒,使她们的面部骨头坏死,然后腐烂化脓。白磷后来被禁止用来制造火柴。所以工业革命带来了很多问题。资本家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有些在这本书里讲到的故事确实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

  书里面还提到一个统计数字,即英国中产阶级的学生在1840年平均比贫民学校的学生高出23厘米,中产阶级的婴儿成活率在1900年是96%,而同时在伦敦贫民窟只有33%。这就是这本书讲述的19世纪世界的诸多画面之一。当然,老百姓吃得也不怎么样。工业革命以后工人阶级的状况很悲惨,作者提到,德国19世纪末的“工人阶级往往只买得起没人要的东西,破了的鸡蛋、发霉的面包、磕碰过的水果、动物内脏,还有未售出的不新鲜肉类和鱼”,平时只能吃面包、马铃薯和玉米糊。

  这里的这幅图是描写俾斯麦在应对来自社会主义运动的压力。最早的国家福利政策是由俾斯麦在德国开始试验的。在一战前夕,德国疾病保险覆盖了1500万人,工伤保险2800万人。瑞典在1913年建立欧洲第一个全面医保制度。1910年法国实行工人退休金制度。英国在一战前后有一系列社会改良政策,包括退休金制度、工人住房补助、疾病保险和失业救济,冲击了以不救济“懒人”为原则的《济贫法》。但是英国的教育平等问题迟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大量工人子弟无法接受良好教育,贵族学校盛行。现在我们还看到世界各地权贵把孩子送到英国上贵族学校。这不是一个好的传统。

  19世纪的种种社会问题,尤其是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当然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以及由此激发的社会改革有关。欧洲社会主义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很重要的工作是是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这些我们以前在国内讨论得比较多。埃文斯提到的法国社会主义者的领袖让•饶勒斯就是在一战前夕,因为其反战立场被刺的。埃文斯还告诉我们,凶手还被宣判无罪,因为“陪审团成员坚信,战争是必要的“。在德国,最早支持战争的“绝大多数来自中产阶级“,所以“在所有支持战争的机会上,如潮人群中几乎看不见一顶布帽子,看不到一个穿工装的人”。在埃文斯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为了世俗的欲望,为了争夺各种各样的权力,不惜付出非常高昂的代价。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欧洲所遭遇的多次灾难都是因为各国和各派别之间的争夺,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地位的争夺。这是19世纪历史让人感到遗憾和悲伤的方面。

  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让西方内部的社会矛盾得到缓解,但是东西方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却让人失望。欧美各国的帝国主义政策对东方国家是不利的,也逼迫东方去面对现代化的挑战。我在这里放了两幅图片。一幅是西方人画的义和团,绘画者对义和团的态度是不友好的。另一张是照片,上面是印度人伺候欧洲殖民者的情景。我们对欧洲的历史的认识需要考虑到欧洲的对外政策以及西方帝国主义对世界的影响。

  最后我想说是,19世纪的欧洲史有让人乐观的一面,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它的负面问题。作者埃文斯的标题,《竞逐权力》,已经包含了批评的寓意。“企鹅欧洲史”另外一本的作者,《罗马的遗产》的作者,是著名的欧洲史专家,也是一位英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曾经说他在年轻的时候比较激进,但是后来愿意放弃愤怒对话,学会了如何与身边的欧洲社会秩序进行友善的对话。19世纪欧洲历史留下的经验教训是,在愤怒对话失败的地方,友善和沟通良好的对话本来可以互惠互利共赢。

  下面请雷颐老师对《竞逐权力》这部书做进一步的点评。

  雷颐这本书很好,太精采了。前一段我们经常用一句话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这本书中就有一句话说:一个好的下水道系统,远比受人推崇的圣母玛丽亚画像高贵。所以说19世纪那里的下水道拥堵、抽水马桶等等,有人认为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改变了很多方面,比如说卫生等等。这本书里有各种各样的战争,国家之间的追逐,还把这些写进去,可以说是很薄的一本书了。把这些融进去,非常不容易,这是非常好的书。

  整个19世纪欧洲就是世界的主体,亚洲和东方国家都是受它的影响、制约,是客体。我只能讲中国人的欧洲观,或者欧洲怎么影响的中国,实际上影响太大。刚才讲到俾斯麦,福利制度其实是他建立起来的,社会福利保障。包括今天讨论的,天天讨论996,实际上都是欧洲已经讨论过的,或者说中国社会现在是发展到哪个阶段了,在此之前人们就是拼命的赚钱,不会太关注这些问题,首先解决的是吃饱问题,现在好了之后才讨论值不值这样做,我们发现这个讨论非常的热。更不用说十月革命、产生于西欧的马克思主义从欧洲的俄国传来,也是欧洲的思想。

  中国人怎么理解欧洲和接触欧洲的,在19世纪以前,中国是世界轴心文明国家,认中国是天朝上国,其他国家都是中国的藩属国,包括欧洲等等。中国人形成了朝贡体系、天朝体系、华夷体系等等。从19世纪,比如说中乾隆时期,也接触到外国人,还是觉得你是中国的藩属,但欧洲一直发展,特别是英国,越来越强大,后来对中国进行侵略等等。明代欧洲是传教来到中国,为了传教,介绍了一些科学和技术书,但后来没有得到发展。虽然翻译了书,也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几百年后洋务运动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些书,几百年后产生的影响。其中有一个了解世界的机会,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在广州一个地方开放了口岸,上百年没有中断。有一些英美商人到中国经商,一八几几年欧洲已经有了蒸汽机轮船了,来到广州,也没有引起中国人的重视。商船里面有先进的炮火武器,海关看了不以为然,没有报告。这是世界巨大的变化时代。但是海关不报,其实,把东西送到朝廷那里也不以为然,英国1793年派马戛尔尼来中国,想通商,送了很多礼品,包括巨大的地球仪,是金属的,就是想告诉地球是圆的。上了发条就可以转,中国人只觉得很好玩,没有想那些关于地球、宇宙的知识。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的时候,雨果的小说93年,欧洲的武器也很先进,乾隆皇帝根本没有理解。还认为我们是天朝上国,这只是蛮夷之邦的一种奇技淫巧。所以就根本毫无解决,一点都不知道。等到鸦片战争的时候,林则徐他觉得我们根本不了解,就去找人去从澳门编的报纸来了解一些,那么你看当时他是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包括两江总督裕谦,也不了解世界,后来他战死了,自杀了。

  当时林则徐报告说的是洋人膝盖不能打弯,我们可以,只要他们一上岸,我们的士兵就能打败。林则徐、两江总督裕谦等等都这样看英国人。他们为什么有这样观点?是因为我们当时下跪,中国人有这种阿Q精神,见到皇帝不下跪很不可思议。

  一直到鸦片战争的时候,不管是林则徐还是谁,都认为是这样的,但是人们不愿意了解蛮夷之帮的事情。直到林则徐的时候才意识到,都有上百年的通商了,尤其是当时最先进的炮都在船上,中国海关官员上去验收货物,都看到炮了,但是不以为然。他们在宣扬自己的实力,中国人对欧洲的印象,最开始就是这样。

  彭小瑜对西方船坚炮利的技术,就像雷老师说的,我们的祖先一开始很迟钝,不过受到侵略后就转过这个弯来,意识到西方近代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如果我们观察当时欧洲社会发展的先进性,我们可能会看到,学一点西方技术并不是太难;甲午战争的时候,我们在技术上面和日本的差距可能不是那么大。我们当时购买了先进的舰船,选派了留学生,包括学海军的留学生。学习科学技术对我们不算太难,我们是很聪明和勤奋的一个民族。但是有些东西,譬如人文的知识和观念,了解和把握要费劲得多。利玛窦当时到中国来的时候,带来了我们现在常常谈到的先进自然科学技术知识,譬如天文学知识等等。他的老师在意大利算是最前沿的数学家,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传播的天文数学是当时很先进的。

  但是如果我们注意到中世纪欧洲经济思想,就会发现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凯恩斯曾经声称,他的经济学灵感有一部分来自于中世纪欧洲。他强调消费、流通和国家干预对经济活动的重大影响。在有些历史学者看来,中世纪欧洲就有这种经济思想的萌芽。莎士比亚剧本《威尼斯商人》的故事情节大家有印象吧?其实很简单,夏洛克是放高利贷的,另外一个商人安东尼被描写为有基督教道德的好商人,反对发放高利贷。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教会教会系统批评高利贷,但是其目的不是反对市场经济,而是强调私有财产和经济活动的社会公益性。当时的教会人士,譬如方济各会的修士,注意到教会为了慈善目的进行的经营、从事的金融和工商业活动,譬如向穷人发放救济和无息贷款,会刺激消费,帮助加强经济的活力,而教会对高利贷和为自私目的囤积此财富的批评,不仅反对贪婪,同时也是在反对让财富退出社会流通,是对经济活动方式的一种干预。这样一种先进的思想,是利玛窦试图传播给当时的中国人的观念之一。可惜,这一观念,我想明清社会应该是没有人理解和重视的,可能当下在研究中国基督教历史的专家也未必注意到。明清在华耶稣会神父携带着当时欧洲社会比较先进的观念,包括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和社会思想,很复杂。但是当时在国内有人真正能理解吗?像徐光启那样的有高深文化的教徒,是否能够比较全面读懂这些传教士内心深处的东西,是否能够系统读懂他们试图传播的西方文化?这是一个大题目,需要深入研究。

  所以说,西方和东方的相遇给我们带来很多有价值新知识,不过我们学什么,怎么样去了解和理解这些外来的观念和文化,是很麻烦和很困难的。我们很聪明很有才干,也不怕辛苦,但是我们仍然会在学习、鉴别和消化吸收各种外来文化成就的时候,遭遇非常大的困难。当两个文明体系发生碰撞的时候,隔膜永远是很厚的。反过来看,欧洲人有没有这个问题?他们也会有这个问题。有的时候他们学的很快,比如说法国大革命很快就波及到了其他国家。当然在欧洲,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各种思潮有很长时间的酝酿和传播,为近代革命进行了铺垫。但是欧洲国家现代化的步骤和深度也是不均衡的。譬如俄罗斯在科学技术上进步比较快,但是与西方文明主流之间的距离却一直存在。可能也不能简单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俄罗斯在19世纪农奴制改革以后还有一系列社会改革、制度改革,改革绝不仅仅是针对农奴制的,还包括司法和文化方面的改革。俄罗斯有它自己的法治传统,也有它自己的自由和平等传统,但是其文化传统和制度传统显然和西方文明是不同的。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从来都有互相学习借鉴的方面,也许冲突并不是主要的,但是互相学习非常辛苦,非常艰难,有时候不是那么成功,会有成功的地方,也会有失败和让人失望沮丧的地方。

  譬如东方国家学西方,相互之间的隔膜如何打破,又譬如欧洲各国相互之间怎么打破文化隔膜?埃文斯的这部书其实还比较注意描写不同欧洲国家之间的文化和制度差别。譬如英国的教育制度就非常有问题,和法国和德国等大陆国家很不一样。除了国内的英国史专家,我们一般人往往不知道英国在近代历史上有严重的教育不平等,而且这一现象受到英国社会主义者尖锐的批评。免费和普及的国民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和制度在英国成长得比较艰苦。如果你是一个矿工的儿子,你很有天分,可以上免费的国立学校,但是需要通过严格的入学资格考试,否则你初中一毕业就去打工了。普及高中曾经是一个被争论的问题,因为资产阶级认为工人不需要接受太高的教育。国民教育应该是必须是全国统一标准和质量的基础教育。英美两国的国民教育在原则上被看作是地方社区和政府的事情,一直有比较严重的不均衡问题,昂贵和精英色彩浓厚的私立学校一直比较重要。蔡元培先生在民国初年就选择学习英美的基础教育模式,强调地方政府的主导。这一范式对我们基础教育长期不均衡的状况应该有很大影响。

  大家也都知道,在美国很多地方有经济和社会秩序比较差的社区,那里的公立学校就会很差,而附近中产阶级的社区会有很好的中小学。

相关内容
“读什么书 如何读书”来夏新:书卷多情似故人 2024-04-03
观像|邓小南:“山水”之间“阅读”天下 2024-03-14
荣新江:去邓广铭先生家拜年的往事 2024-03-13
吴宗国先生纪念专栏|邓小南:​忆念吴宗国老师 2024-02-02
戴逸 | 治史入门:我的学术生涯 2024-01-2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