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我进家乡小学读书后,看到的第一面红旗,是五星红旗;学唱的第一首歌曲,是《义勇军进行曲》(当时称“代国歌”)。转瞬七十年,往事未如烟。时间可以逝去,历史不会忘记。历史的记忆,是心头长明的火光。七十年来,是祖国的阳光雨露和清风明月,抚育我从一个无知的少年,成长为一名有一点文化的人。对祖国的感恩之情,刻骨铭心。
我,曾用名陆康儒、康儒,1936年10月27日(农历九月十三日),生于江苏省如东县马塘镇潮桥南元兴乡管家窑北陆宅。在日寇入侵之初,新四军东进之际,父亲毅然变卖家产,投身革命。我幼年即随在乡间游击抗敌的父亲学字读书。七岁左右起,断续进私塾读四书五经两三年。这期间,抗日形势日趋严峻,为了激励人民大众战胜国难,新四军将我家乡改名为“坚决乡”。父亲也把我原名“康儒”改为“坚”,可能还既表其心迹,也寓有对我的期望。此后,我就一直用这个很直白的名字了。
1948年3月15日如东重镇掘港解放。5月马塘小学在城隍庙恢复教学,我寄宿马小插班读四年级。1949年转入家乡的潮桥小学读五年级。1951年夏潮小毕业后,考取南通中学。父亲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弟妹幼小,母亲扶孤治家,虽享受烈属待遇,但仍困苦异常。1957年夏通中毕业后,我在母亲劝勉下报考了可享受全额助学金的浙江师范学院(1958年改名杭州大学)汉语言文学系。
1959年(大学二年级)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夏杭州大学毕业前夕,学校动员报考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语言文学研究室(文革期间改名杭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室)研究生,师从“一代词宗”夏承焘教授研习唐宋文学,其他指导老师是姜亮夫教授、王驾吾(焕镳)教授、胡士莹教授、蒋祖怡教授等。其间,曾听陈望道教授、钱钟联教授、马茂元教授、方光焘教授等的专题课。同时还先后走访了马一浮、张宗祥、潘天寿、郭绍虞等宿师名流,聆听他们讲授相关学术问题和治学经验。1962年秋,跟随导师夏承焘教授到北京大学讲学,在夏老师带领下拜访了季羡林、朱光潜、魏建功、游国恩、冯至、侯仁之等著名教授,深受教益。1964年研究生毕业后由教育部分配到杭州大学工作。1978年起任杭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兼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同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后,我即开始指导研究生。
1979年起任杭州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1981年起任杭州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杭州大学党委常委,后又兼任中文系党总支书记。我担任中文系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期间,正值“拨乱反正”之始、改革开放之初,为中文系重新恢复生机、扩大办学规模、活跃学术气氛作出了一定贡献,使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成为浙江省首批重点学科,不久又取得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还克服了一定阻力邀请曹禺、戈宝权、钟敬文等名家来讲学、座谈,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反响。我1983年评为副教授。
1984年起任杭州大学教务处长,兼任杭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杭州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杭州大学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杭州大学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1988年晋升为教授。
1990年初应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邀请,先后赴东京大学、京都大学、静冈大学、福井大学、早稻田大学、一桥大学、神奈川大学、关西大学等高校进行学术交流或作学术报告。
1991年应杭州大学的姊妹学校日本静冈县立大学之聘为其客座教授,与日本著名俳人、学者关森胜夫教授进行题为《日本俳句与中国诗歌——关于松尾芭蕉文学比较研究》的合作研究。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初再度应聘为日本静冈县立大学客座教授,赴日进行题为《日本俳句与中国诗歌——关于与谢芜村文学比较研究》的合作研究。在多次应邀应聘赴日讲学或进行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先后与日本著名汉学家入谷仙介、松浦友久、藤善真澄、高野繁男、毛里和子、德田武、一海知义等教授进行学术交流,切磋诸多学术问题。1997年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8年9月杭州大学与浙江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为新浙江大学,我也就成了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